应采儿晒儿子“神造句”,引6万网友爆笑:孩子有这项能力,真的太吃香了!

近日,应采儿在社交网站晒出了儿子Jasper的作业。

题目是用“浪费”造句,脑洞大开的他竟然写出:

我每天浪费钱。

这个“神造句”瞬间引发了网友们热烈讨论,网友:小小年纪就有这等觉悟,太优秀了。

应采儿也在评论区里连连称叹“好句”。

在Jasper脑洞大开的背后,蕴含的其实是他丰富的想象力,而应采儿的鼓励与赞赏,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无疑是非常有效的助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其限制,而想象力可以拥抱整个世界,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父母在让孩子接受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呵护孩子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一种人类所拥有的,但似乎本应是神独有的能力……在未来,当人工智能变得比我们更加聪明的时候,想象力可能成为我们相比他们所仅有的优势。”

这是《流浪地球》和《三体》等著名科幻小说的作者刘慈欣的获奖感言。

央视的《朗读者》节目里,有一期的主题是“那一天”,刘慈欣受邀分享了他生命中最难忘的“那一天”。

那一天,是6、7岁时,童年的刘慈欣看到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升空。

也就是中国航天事业划时代的那一天,给了刘慈欣强烈的心灵震撼,触动了刘慈欣的科幻神经。

“宇宙之广阔,超过了我的那种很天真的想象。”

他从此成为狂热的航天迷,他描述了在酒泉观看卫星发射时的心情:

“火箭立在发射台上,看上去很普通,一旦点火发射,突然发出来的光芒,散发出的那种震撼的雷鸣般的声音,让它拥有了一种神性一样的东西。”

刘慈欣说,从此之后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仰望星空,心中对宇宙充满了不可名状的好奇与向往。

而他之所以最后能走到创造科幻小说这条路,还多亏了他父亲的理解和支持。

刘慈欣看到的第一本科幻小说是凡尔纳的《地心游记》。

那会儿还处在文革时期。刘慈欣回忆当时的场景:“那是一个夏天的黄昏,我在看这本书。被父亲看见了,他当即把这本书从我手中拿走。”

父亲告诉刘慈欣:”这类书是“毒草”,不能看。"

刘慈欣一阵紧张害怕,但他仍小声问了句:“这是一本什么书?”

父亲楞了下,然后非常客观且勇敢的告诉他:“这叫“科学幻想小说”,是有科学根据的创作。”

最终,父亲还是把书还给了刘慈欣。

刘慈欣说:“我的坚持,都源于父亲的这几句话。”

读完《地心游记》之后,刘慈欣感觉“就好像在一间黑屋子里,一扇窗户打开了。”

长大后的他通过创造科幻小说,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建出一个又一个独特的世界。

想象力能赋予孩子创造力,而父母的支持与鼓励更是能促进孩子创造力的发挥。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儿童本性中潜藏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要我们在教育中注意引导,并放手让儿童实践探索,就会培养出创造力,使儿童最终成为出类拔萃、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如果孩子的想象力都能被父母、老师、社会温柔呵护,并适当加以引导和开发,那么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创造不一样的人生,成为不同方面的人才。

前段时间,黄磊的微博上分享了一则多多教弟弟认水果的日常。

多多(指着香蕉):这是什么?

弟弟:香蕉。

多多(指着苹果):这是什么呢?

弟弟:苹果。

多多(指着草莓):这是什么呢?

弟弟:草莓。

多多(指着菠萝):这是什么呢?

弟弟:这是海绵宝宝的家……

可以看出黄磊十分欣赏孩子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天性。

怪不得有人说:“孩子们有着艺术家的眼睛和哲学家的心。”

可是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可以像黄磊一样,善于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比如下面这个故事里的孩子就没那么幸运了👇

有一天晚上,父亲带着儿子散步,儿子忽然指着天空的月亮,兴致勃勃地问:“爸爸,那是灯吗?好大啊。”

爸爸想都不想,便断然否定道:“别傻了,那是月亮。”

孩子低声“哦”了一声,低下头,陷入了沉默。

原本,他的思想正如同风筝一样在高空中飞翔,而爸爸却想也不想就把风筝线剪断了。

和大家分享一组数据:

孩子1岁时,想象力高达96%;孩子10岁时,想象力却只剩下4%。

我们不难发现,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接受了越来越多的“框架”,大脑和思维逐渐被“束缚”,想象力和创造力大幅下降。

就像英国知名教育家Sir Ken Robinson肯.罗宾森说的那样:孩子被“教育”了,导致扩散思考的能力越来越低。

想象力是天生的能力,它决定孩子看问题的角度,甚至能决定孩子未来的成就。保护并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是我们能给予孩子的非常宝贵的礼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呢?下面这3点分享给大家👇

(1)别否认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动力,当孩子问出幼稚问题时,父母要耐心回答,这样他们才会为了更多的“为什么”、“是什么”去积极思考、不断探索。

(2)不用标准化认知去要求孩子

成人的思维都在“条框”以内,有各自的边界和局限。当孩子用开放性思维时,没必要急着纠正。

例如,日常用品在孩子眼里变成另一个样子,正是孩子想象力在发挥作用,比如孩子把“下雨”说成“老天哭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但我们不必去纠正,鼓励孩子大胆想象,而后再和孩子分享这种东西是什么、是怎么来的、什么用途……

这样既可以避免孩子陷入思维僵局,也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认识事物。

(3)给孩子一点“放纵”

教育学者尹建莉老师说:“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不限制就是培养。”

“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规范和监督,其实,“放纵”也是一种教育,是一种形式消极、意义却积极的教育。在这种“纵容”下,孩子可能会损坏一些东西,可能会制造更多家务,甚至可能受点小伤,而这种方式也是走在教育的轨道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