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对吃猪肉有多重视?乾隆吃得好,雍正立马决定传位给他

清朝的大臣们,有一件“喜忧参半”的差事,那就是被皇帝邀请去坤宁宫吃“大块肉”。

喜的是,能被叫到的,绝对是进入了皇帝圈子的顶级大人物;

忧的是,吃皇帝赏赐的肉,那可真是太受折磨了。

满清以女真族底色起家,入主中原后,身处被占人口绝大多数汉人“包围”的社会环境,难以避免就要被同化。

为了不丢失先祖吃苦耐劳、强悍善战的英勇作风,清朝统治者在居住、语言、婚姻、祭祀等方面,处处都刻意强调对满人传统的遵守,,正式的说法,叫“遵从祖制”。

比如“旗汉不通婚”的政策,清廷反复强调的“弓马骑射乃立国之本”,以及遍布全国的广州、西安、南京等各大城市,隔绝旗人与汉人的“满城”。

甚至清廷还想搞语言统一,强行将满语推广成标准的“普通话”,只因受古代交通条件、通讯技术落后的限制,最后只能放弃。

但在范围比较小的方面,比如爱新觉罗皇室的“坤宁宫祭祀”,清廷还是能够做到长时间的坚持和掌控的。

坤宁宫祭祀,源于满人的萨满教跳大神。

早在满人处于女真部落时期,就对萨满祭祀的活动十分重视,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就是要杀猪宰牛,当做拜神的祭肉。

八旗军入关后,满清将祭祀的活动也带到了北京,具体地点就安排在皇后居住的坤宁宫。

如今咱们去参观故宫博物院,沿着中轴线走到后三大殿中间的坤宁宫,就能看到西边的墙角下,竟然是一个跟老百姓家差不多的灶台,上头赫然镶嵌着三口黑亮的大铁锅!!!

它们的作用,就是拿来炖煮拜神用祭肉。

有关坤宁宫祭祀,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子、铁帽子礼亲王代善的后人昭梿,曾写过本《啸亭续录》,给我们留下了画面感极强的第一手资料。当中记载:

"定制,大内于元旦次日及仲春、秋朔,行大祭神于坤宁宫,钦派内外藩王、贝勒、辅臣、六部正卿吃祭神肉。"

这段话透露出两个关键信息:

一是该项“大祭神”活动,已经被满清皇室上升到了“定制”的层面,是皇宫中逢年过节正儿八经操办的,仪式感很强,很严肃,马虎不得。

二是能够分吃到祭肉的人,都是满蒙亲贵、辅政大臣、六部正卿级别的朝廷重臣,其他中下级官员,还不够格吃这口肉。

祭拜仪式完成后,接下去就是分吃祭肉的环节。这点,跟汉人祭祀的习惯基本没差别,老百姓的说法叫“分福”。

不同的是,汉人吃祭肉,是带回家中第二加工,切成小块炖啊炒啊什么的,搞成回锅肉啥的,味道还挺不赖。

但坤宁宫皇帝赏赐的祭肉,大臣们是要现场给吃下去的。

一般用于祭祀的肉,都是巨大块直接放大锅里煮,不加生姜、花椒、茴香等调味品,而且就连咸盐也不加一粒,整个一个白水煮。煮个七八成熟,装上大木盆供奉在神像或牌位前。

这样粗加工出来的大块肉,半生不熟,带着血水,还有着一股子浓烈的肉腥味,简直令人难以下咽。

难吃吗?

这就对了!要的就是这样忆苦思甜的教育效果!!努尔哈赤时代的满人,平日吃的最好吃的,就是这款不加盐、带血水的白水煮肉!!!

这才是坤宁宫祭祀的真谛。

不过,这可就苦了那帮锦衣玉食、山珍海味的王公大臣了,当着皇帝的面,还必须装出一副大快朵颐的样子,三口两口给狼吞虎咽下去。

公允来讲,在吃大块肉上面,皇帝和大臣们还是挺平等的。

皇帝是满人的大家长,所以在吃祭肉上面,必须做一个带头的表率作用。这是祖宗留下的规矩,就连皇帝也不敢搞特殊,否则也就管不住下面的人了。

其中有两个发生在乾隆身上的案例,足以印证在吃祭肉这件事上,是怎么个严肃性。

一个是记载乾隆日常行程的《清高宗实录》,曾讲过这么件事:

"雍正元年......世宗登基后初次大祀之典。召上入养心殿,赐食一脔,意巳为他日付托之本。"

瞧瞧,雍正刚刚当上皇帝第一年,招呼当时还是皇子的乾隆,到养心殿吃了一块祭祀用过的大肥肉。

站在雍正这个皇帝身份的角度,赐给皇子祭肉,或许只是普通的现场教育,告诫他不能忘记祖先艰苦创业的根本。

但这事,被日后继位的乾隆,给正儿八经包装成了“意巳为他日付托之本”,是雍正要传位给他的铁证,而且是雍正刚继位没多久,就暗自定下的主意。

这张拿祭肉来证明皇位合法性的牌,打得实在有些勉强。

估计乾隆也觉得有些站不住脚,不过好办,只要增加增加再增加祭肉的严肃性,不就能够证明雍正的赏赐,确实是包含了对乾隆的特殊期待吗?

于是,在这个思路下,就有了怡僖亲王弘晓因祭肉被处罚的事件。

关于该事件,清宫剧《延禧攻略》里的情节,是怡僖亲王弘晓的祭肉,被魏璎珞偷偷放入了盐巴。乾隆为整肃坤宁宫祭祀的纪律,不仅革除了弘晓的乾清宫侍卫职务,还下令交到宗人府严加处置。

真实历史上,弘晓的确是因为往祭肉里添加盐巴改善口感,穿帮后撞到了乾隆的枪口上,被当成警示教育的反面典型。

怡亲王一脉,源自于雍正的铁杆盟友、康熙的十三阿哥胤祥,是清朝宗室里仅有的12个铁帽子王爵位,雍正就封了胤祥一个,牛逼不牛逼。

乾隆拿第二代怡亲王弘晓来当典型,足见他在对待祭肉一事上,是何等的重视。

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最晚在乾隆时期,就已经有陪吃祭肉的王公大臣,因不堪忍受白水煮肉的难以下咽,想方设法往里头添加盐巴等调味品了。

这就跟八旗子弟战斗力下滑同样一个道理。到了北京这么个花花世界,一代两代人过去,他就讲究吃喝,他就提笼架鸟,他就拉不开弓、骑不上马。

搁在祭肉问题上,乾隆抓了一阵子,也就慢慢松懈了。

到后来,吃祭肉完全成了走过场,官员们将祭肉带出皇宫,刚出宫门甩手就给扔了。家里什么山珍海味没有?干脆连带回家二次加工都懒得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