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精粹 | 美国的城市地区划定标准、方法及演变【抢先版】
【编者按】为了更好地推广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不定期地推送一些尚未见刊的稿件的精华观点,以飨读者。本文为本刊已录用文章《美国的城市地区划定标准、方法及演变》的精华版,作品的发布已取得作者授权。欢迎读者指正、讨论。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图1 美国2010年人口普查的城市地区划定
资料来源:美国人口普查局网站
第一,采用人口密度和建成景观(地表不透水性)双重指标去识别居住功能和非居住功能的城市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单纯从人口指标去识别城市地区的局限性,因为那些非居住功能(为主)的城市地区虽然人口密度很低甚至为零,但它们提供了城市的生产、服务或其他功能,是典型的城市地区。
第二,充分考虑城市的连续与非连续形态。前者是形成起始核心城市地区(划定城市地区的主要基础)的空间关系要素,后者是城市形态的重要特征之一,人口普查局在识别、添加非连续的城市地区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不仅考虑了造成非连续关系的原因(被排除地),而且通过空间距离指标(沿道路连线的跳跃)建立了不同规模城市地区与非连续地区之间的合并规则,对非连续地区的充分考虑可以有效解决复杂的城市形态问题,尤其是城市郊区、城乡结合处等人口密集程度较低的地区。
第三,系统考虑城市地区中可能存在的其他情形,通过面积、长度、距离等量化的空间指标对飞地、城市形态缺口、机场几种特殊情况进行具体规定。
图2 美国城市地区划定方法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