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常容的主页

天启七年八月明熹宗病危召朱由检进宫,二十四日,朱由检即位,到十一月一日决定将魏忠贤迁往安置于凤阳,六日魏忠贤自杀。权倾大明的魏忠贤在崇祯上位不足三个月时间内,完成从最辉煌到最落魄的结局。 为什么会如此呢? 魏忠贤在大明到什么地步? 监生陆万龄请建魏忠贤生祠于太学旁,祀礼如孔子。一个太监,不学无术之人可以达到祀礼如孔子的地步。这种越级之建议明熹宗居然照准了。按正常情况下这种规格是不允许的,甚至连生祠都不太允许。 诸葛亮死后,刘禅都不允许老百姓建祠纪念,直到蜀汉要亡的前几年才建。 魏忠贤孙鹏翼为安平伯,加魏良卿太师,魏鹏翼少师,这是明熹宗生前最后时光做的事情。 他在朝中的势力如下: 李朝钦、王朝辅、孙进、王国泰、梁栋等三十余人,为左右拥护。外廷文臣则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夔龙、倪文焕主谋议,号“五虎”。武臣则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主杀僇,号“五彪”。又吏部尚书周应秋、太仆少卿曹钦程等,号“十狗”。又有“十孩儿”、“四十孙”之号。而为呈秀辈门下者,又不可数计。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明史·列传·卷一百九十三》 不能说他权倾天下,而是他已经控制整个天下。 魏忠贤斗不过崇祯的原因 1、魏忠贤的先天缺陷 从南宋开始,儒家已经成了朝廷的主流,士子只忠于皇帝,而不会忠于权臣。士子以死节为荣,比如方孝孺死忠于建文被诛十族而被后人传颂。 魏忠贤是太监,自古以来皇帝为什么肯将权力给太监,因为不管太监怎么折腾,对皇权是没有任何威胁的。没有太监当过皇帝,除了曹操的祖父被追封为皇帝。 魏忠贤看似权力很大,但是大明朝的人很清楚,魏忠贤的权力是来自于皇帝。这一点魏忠贤也是一清二楚。 魏忠贤有些类似赵高,赵高最后权力大到可以杀掉秦二世,换立子婴,在秦国说一不二,但是他不可能坐上皇帝之位,只能选择再立一个。 这就是宦官的先天缺陷。这一点在所有依附他们的人心里是一清二楚。 也就是说所有人包括魏忠贤都清楚,他拥有的权力只是暂时的。 2、朱由检的隐忍 七年秋八月,熹宗崩,信王立。王素稔忠贤恶,深自儆备,其党自危。杨所修、杨维垣先攻崔呈秀以尝帝,主事陆澄原、钱元悫,员外郎史躬盛遂交章论忠贤。——《明史·列传·卷一百九十三》 魏忠贤自己清楚朱由检对自己是没有好感的。朱由检上位之后,魏忠贤等人也有危机感,当然还有在观望之中。这个时候反对魏忠贤的人开始上书。这里记载很有意思:杨所修、杨维垣先攻崔呈秀以尝帝。 他们没有直接攻击魏忠贤,先攻击阉党“五虎”之首的崔呈秀,用来试探朱由检的真实意图。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大明朝廷的诡异和小心。魏忠贤很小心,朱由检也很小心,反对魏忠贤的人也很小心。大家都在小心地试探,没有哪一方愿意直接向对方摊牌。 3、摊牌 朱由检隐忍不发,但总得有所表态,对于攻击崔呈秀一事肯定要表态。崔呈秀先发飙,他说我辞职。朱由检如果答应,那么魏忠贤肯定会有所动作,结果朱由检选择的是挽留。 这种态度是很微妙的,如果挽留崔呈秀,那应该处分反对之人,这个崇祯也没有态度。 魏忠贤内部自然闻到了一丝不一样的空气,这些人能居高官自然对这种氛围是十分敏感。魏忠贤一党陷入囚徒困境。他们开始内卷,分化。朱由检还没有动手,这帮人就已经开始分化了。 朱由检觉得时候差不多了,因为他看到了很多反对魏忠贤的人,力量够了。 魏忠贤这边因为朱由检还没有什么大动作,所以也没有什么过激反应。 现在只缺一根导火索。很快导火索就来了。 嘉兴贡生钱嘉徵劾忠贤十大罪:一并帝,二蔑后,三弄兵,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藩封,六无圣,七滥爵,八掩边功,九朘民,十通关节。——《明史·列传·卷一百九十三》 这时朱由检将魏忠贤叫过来,然后将这个内容读给他听。魏忠贤听完就知道自己快完了,他第一个反应是求徐应元。徐应元是魏忠贤从前的赌友, 崇祯贴身太监。 崇祯知道后对徐应元的态度是训斥。 这一信号就是摊牌。此时反对魏氏的大臣都明白该站队了。 就这样魏忠贤被灭了。 结语: 崇祯能斗得过魏忠贤主要还是依靠大明朝的制度,因为大明朝的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皇帝虽然可以不管事放权,但收回权力是很轻松的。不存在什么权臣篡位之说法。因为从北宋开始就开始特别强化篡位之非法,忠臣之褒扬教育。 只要皇帝振臂必有死忠者,所以从北宋开始到清朝,虽然有权倾天下之大臣,却没有篡位之大臣,皆由此来也。 其次自然与朱由检沉得住气,魏忠贤的先天缺陷有关系,根本的还是这个皇权高高在上的这个制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