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在寺庙角落的那块石头是唐代李家儿子过继到张家的证据

在石家庄市一个占地面积不大的寺庙毗卢寺,有一块石头散落在角落的地面上。这块石头轮廓呈大约60公分见方的规则形状。顶端凿制成凸出的正方形平面和4个梯形侧面,正面刻字,梯形侧面雕刻花纹,非常精美。明显是墓志铭的志盖。

盖石正面文字是“大唐故※府君墓志铭"。字体是唐代流行的铁线篆。

隋唐时期的墓志铭一般有志盖和志石组成,志盖刻写死者姓氏,志石刻写铭文。铭文有特定的格式,首先以散文的形式记叙死者的卒官、姓名、籍贯和祖先世系,回顾死者的生平仕历,然后以韵文形式加以称颂,最后记录死者的卒年、葬日、葬地及子孙姓名等。然而,在这个地方,我们只看到了一个志盖,没找到志石,也许志石已经遗失。因此,志盖主人的身份无法确认,只能从志盖记载的信息上找到蛛丝马迹。然而,更令人沮丧的是,这个志盖上的文字“大唐故※府君墓志铭"中的“※"字,我们不认识,更增加了寻找其主人的难度。

因为志盖比较大,我感觉不是普通人的,因为那个时期,普通人的志石不超过40公分见方。所以,判断其主人可能是一个当时的名人、高官或者当地特别有势力的大财主。

从盖石的书写习惯和前后文次序可以推断出,“※”字是一个表示姓氏的字。此字放大如下:

按篆书书写习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整明白,“※"不符合任何单字的形状,因此判定它不是单字,而是一个复合字。经多次试验后发现,“※”是"李"字和"张"字的叠加。

那会不会这个人就叫李张,或者叫张李呢?我在互联网上搜寻隋朝、唐朝李张或张李,只找到了一个叫李长的比较相近。这个李长是唐朝陇西人,是一个道行颇深的道士,最后死于广东一代。如果就是这个人,那“※"字左半部分的“弓"字偏傍无法解释。况且,他死于广东也不可能把墓碑弄到石家庄来。

因为“李"和“张"都是姓氏,这个人不管叫“李张"还是“张李",都是很奇怪的。那时候是男权社会,不可能把姥姥家的姓氏也放到名字里。所以,可以断定这个人叫李什么什么或者张什么什么。但是,要找出他在唐朝究竟是谁,比大海捞针还要困难。

再仔细研究这个字的写法。 这个字在结构上,中间写了“李",张字的“弓”字旁写在左边,“长"字写在右边,中间的“李"字比较长。这个人不管他名字叫啥,也不管他当多大官,我们都可做这 样的 假设:他本身姓李,过继到张家(最有可能是亲爸爸姓李,后爸爸姓张,从姑姑家或舅舅家过继来的),所以自己姓张。按照过去过继的民俗习惯,一般过继的人,不出三代就又回到其本姓上。这也是现代基因不乱的原因。因此,他的子孙后代会姓李。

这个假设好像符合这个志盖的条件。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墓志铭是后代为祖先立的(有时候要等埋葬了好多年以后才立,像唐朝的黄甫无逸给他爹黄甫诞立墓志铭都是跨了朝代了),“※"字的“李"字在中间,体型还比较长,是突出的,所以不会是张家的孩子过继给李家。

并且,我们仔细研究这个李字,由上边一个木和下边一个子组成。这个篆体的"子"字,本来右下角应该上翘,书写者却改成了下垂,并且正好突出在了整个字的正下方,表示后继有人香火不断的意思。

但他究竟是谁,我们确实找不到线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