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医雅言阐释》之四(脉症门)

《唱医雅言阐释》

陈治生 阐释

《唱医雅言》一书为道光元年(1821) 隐居陕西名医汪海峤在陕西蜀河朝阳古洞修著。有残卷本卷前页可看到“敦厚老人汪海峤著,明一后学王太华校正”等字样。能查到的记载为:道光元年(1821) 名医汪海峤在蜀河朝阳古洞修著《唱医雅言》 ,民国十七年(1928)《新镌唱医雅言》由陕西旬阳华阳五彩石印局印刷出版。

《唱医雅言阐释》作者陈治生,陈治生,民间中医,凭着对中医深切的爱好,学习临床三十载而经久不衰,自学考试完成中医专业课程,三十年来游学拜师六七位,或求之于丹道,或求之于民间大德,或问道于学院派教授。近九年为孟河派马培之第四代传人程知惜入室弟子(孟河医派本土这一支的传承是:马培之--->邓星伯--->杨伯良--->颜正华、张元凯---->程智惜、范智超---陈治生)。

孟河医派这一支每一代都有著述:马培之著《医略存真》、《马培之医案》、《务存精要》、《外科集腋》、《马评外科症治全生集》、《伤寒观舌心法》、《药性歌诀》、《青囊秘传》、《纪恩录》,邓星伯著《邓星伯医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杨伯良著《杨伯良医案》(学苑出版社),张元凯参编《孟河四家医集》(第一版),并著《医刍融新》,程知惜著《程知惜医案》(待版),陈治生著《唱医雅言阐释》(待版)。陈治生手写本《唱医雅言》已经丢失,其校释的本子是抄写其师某道医的。现拟在中医学苑微信公众号分期推送,希望读者有所获益。

如有问题可直接微信陈先生。有关唱医的记载可参考第一期介绍。

(wxid_mqiv6yimt3ny22 昵称 春生)

脉症门

沉气疼,缓皮顽,浮风芤血滑多痰;

实洪热,微迟寒,弦劳代衰伏格关。

前面把脉的形态都讲完了,现在开始讲脉的主病情况,道医以简洁明快的四句话,道出了沉、缓、浮、芤、滑、实、洪、微、迟、弦、代、伏十二种脉象的主症情况,令笔者震惊,简直是汉魏之风格么,四句话带了这么大的信息量,圣人语简而意幽啊。那象我这样婆婆妈妈的,这就是仙凡之别么。人家已经把各脉主病情况交代的这么明了,我就不多说了。

浮为表,沉为里,有力无力虚实及;

数燥火,迟寒水,濡脉伤暑缓湿论。

促为躁,数为烦,革脉漏精牢痛难;

虚惊恐,动血干,散似杨花气不全。

一十止,一年应,二十有止二年正,

三十四十三四应,五十不止身无病。

两息死一息磨,二败三迟四平和;

五无病六热多,七级八脱九打锣。

释: 这一节好懂,但还是要讲几句,道医说”躁是肾病,烦是心病,躁烦有别”,其他的从”一十止一年困”以下都是在讲结代脉,张天成的《脉诀图正》中说的很清楚,自己去看看,道医说,”我们说话只能说一半,留下一半还见面”,这个结代脉的治法么,我们用的是《伤寒论》的炙甘草汤加大剂量的玉竹和女贞子,有时看情况还加四逆汤,胸闷还加瓜蒌薤白半夏枳实桂枝汤,栀子豉汤在烦时也用,加龟鹿二胶一下把它们熬成膏滋,吃一月半第二年就好了,可以管个三五年吧,这里面的这个炙甘草汤很重要,道医说它叫”合阴汤”,有数字在里面,这方用枣子二十五个,二十五是一个什么数呢,是二、四、六、八、十相加的和。这些数是什么数,偶数,人家道医只叫阴数,所以就叫”合阴汤”,有合阴汤,当然就有合阳汤,不说了,你就用这个办法在《伤寒论》中去找吧!

濡多汗,紧痛间,涩伤精血多骨酸;长气旺,短气缠,细为气乏结积坚。

释:本不多说,但道医的话省的的太多了也不好,这里就补充一点点,濡脉多汗,实是阴虚之隐语,李时珍他说:”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浸脾”。又说:”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起沉疴”好了,不就是真阴亏虚么?紧脉主痛,道医说”寸脉紧,身上有痞块,脉弦洪紧(厥阴脉),老年人常见。老年人口渴,舌干裂,宜温化使水液生,辛以润之么”有点与常法背逆,但临床这样做效果却很好!涩伤精血多骨酸,好懂!因为前面罗索过了,大家一看就明白,所以基础这个东西不吸引人,另人头疼,但很实用,涩脉它见于何部就是主何部脏腑血精伤,伤可就气滞不通,不通了就易生瘤,你看那个活了二百六十五岁的四川寿星李青云这个老几他也懂这个,他给蒋介石讲养生,他就说,要汗通,血通,尿通,大便通。四通了就能活的和他一样长,看来老蒋没做到,老蒋六十就要拐杖了,而他一百七十岁了,还在四川的山间采药如马奔!长气旺这里要说几句,这里道医的观点同周潜川,就是那个峨眉临济宗医学弟第一次带入民间的镇健大师,他们是一致的,然潜川先生弟子,已故湖北先贤廖厚泽却不这样认为,他说长脉主寿征是寿夭的寿,是活不长的象征。认为肾气过旺则过用,而物极必反也。《蠢子医》曰:”……其人必滑精,其人必溺血,其人腿已疼,其人髓必竭,其人茎中切,其人腹內铁,其人行不安,其人睡不彻,一切湿邪淫,塞住水分邪”,好了,读书一定要成系统,不管那一类,或者是那一派,要彻始彻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心里亮堂起来,涉入化境!

孟河医家医著介绍(学苑版)

《周玉麟医案》 单德成 编

周玉麟先生学宗《内经》、《难经》、仲景、金元四大家及温病诸家,勤励精专,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学验俱丰,师古而不泥古。本书收入周玉麟先生所写的125则医案,有重阐医理,以案阐理者;有形象比喻,深入浅出者;有寥寥数语,凸现主旨者;有记载辨证论治经过,夹叙夹议者;有突出辨治要点,启人心思者。医案广征博引,理畅辞达,可师可法,值得后人揣摩再三,读者可从中汲取医学精华,启迪思维。

本书作者对周案中的典型医案加以评注,阐述注者本人的见解,提其要、钩其玄、举起善、道其短、知其疑、驳其误、申其意、补其缺,可说是锦上添花之作。

《杨博良医案》

范智超 邱 浩 校注

杨博良(1880~1952),世居江苏武进横山桥西崦村,师从孟河医派邓星伯(邓氏为孟河名医马培之嫡传弟子),为孟河医派第三代传人。杨博良先生一生,鄙仕途黄粱之梦,淡泊荣华,任医道青囊之术,慈惠苍生。常有危急重证,洞见二竖,效如桴鼓;无论贵贱妇幼,普同一等,倾力救治。

今存《杨博良医案》分内、妇、幼、外四科,二十一门。其中内科外感六门,以六气分类,内伤五门,以五脏分类;妇科四门,以经、带、胎、产分类;幼科二门,以小儿外感、小儿杂病分类;外科四门,以人体自然体位分类。最后附杨博良先生集验方二十三则。

先生《医案》,顺天地中正之机,复万物平和之气,可谓得孟河正宗之神髓,炉火纯青,技臻化境矣!且文辞古雅,简明流畅,诚医文并茂,接踵“马培之医案”、“邓星伯医案”,毫不逊色。

《孟河医派三百年---孟河医派研究荟萃》    李夏亭 主编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在繁衍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科学体系,也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积淀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而从常州孟河这片文化土壤中生发的孟河医派,以其高深的学术造诣,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功绩,影响深远,享誉海内外。

考孟河医派,明末清初就有马荣成、费尚有、法征麟、沙晓峰等以启其先。至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孟河医派崛起于吴中,以费、马、巢、丁四大家为代表的孟河医派名扬大江南北,成为江苏医家一大流派,一个历史影响深远的地域性流派,是祖国医学继温病派后的一支新军,文化底蕴深厚,流派色彩明显,学术成就突出,业绩彪炳,薪火相传,至今不衰。正如近代名医丁甘仁在《诊余集·序》中所说“吾吴医学之盛,甲于天下;而吾孟河名医之众,又冠于吴中。”

本书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对历史上孟河医派学术思想的回顾梳理,又有对当今孟河医派临床实践的归纳总结;既有对孟河医派名师大家的考证溯源,又有对孟河医派传承弟子的全面搜集;既有从中医药科学内涵角度进行的精辟分析,又有从吴文化特性角度展开的深入思考;既有简廉验便的临证方药,又有引人入胜的轶事趣闻,本书代表了多年来孟河医派的研究成果和水平。

编写本书的目的就是能为大家提供线索,了解孟河医派的历史由来和发展,对孟河医派的产生和发展、流派特色、学术思想、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作为课题研究的成果,为同道提供参考。

《颜正华验案精选》

颜正华教授,著名中医药学家、博士生导师擅治内科杂病,每能应手取效精通本草,谙熟药性,勤求医理,技艺精湛,临床诊病具有辨证细腻、用药精当、综合调治的独特风格。

《神志本草》秦子丁 著

秦子丁 1963年由上海中医学院毕业分配至北京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消化系传染病(甲肝)研究组。主任中医师,曾受聘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数届省卫技高级技术职称评委,荣获“江苏省中医先进工作者”及“常州市名中医”称号,孟河医派传人。

本书将历代先贤对本草中涉及神经、精神病症的药物功效的认识、使用经验的文字记录,按原貌转载,共424味,取名“神志本草”,以凸显专科内容。对其中涉及神经、精神系统的内容,诸如挛缩、痿瘫、喎斜、语謇、失视、失聪、失噤、耳鸣、麻木疼痛、痠楚、阳痿、咳逆上气、呃逆反胃,以及失志、失语、不认亲疏,弃衣而走、谵语、惊厥、昏迷和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等,均用粗红体字印刷。这种既突出神经精神专科内容,又可窥药品功能全貌的“本草书”,此前尚无同类。本书是神经内科、中医临床各科及脑病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孟河费氏医案》

《孟河费氏医案》为费伯雄及其孙费绳甫医案合辑。费伯雄医案计20门,列有时病、疟、中风、痿、诸痛、肝气肝风、不寐、虚损、调养、风湿痰、咳、肿胀、呕吐呃、大小腑、妇科、儿科、外科、瘀伤、眼耳、喉科等门,载时病、中风、诸痛及妇、儿、外、喉等各科疾病,案语简洁,议论精辟。费绳甫医案计38门,列有伤寒、感冒、春温、湿温、冬温、大头瘟、疟、痢、霍乱、痧胀、中风、痿、痹、诸痛、情志、不寐、遗精、虚劳、脱、痰饮、咳哮喘、肺痈、黄疸、肿胀、噎膈、呃逆、吐血、尿血、便血、痔、二便不利、淋浊、遗尿、虫、奇病、妇科、儿科、喉科等门,分述伤寒、感冒、春温、湿温、奇病诸证。病案详尽,理法方药层次分明。擅用养胃阴法,于虚损病证颇有效验,对近现代中医临床有较大影响。

《孟河丁甘仁医案》

《孟河丁甘仁医案》,15卷,丁甘仁撰,丁济万编,程门雪、朱振声、陶可箴、钱乃振、刘佐彤、宋大仁等校订,刊于1927年,又名《丁甘仁医案》、《丁氏医案》、《孟河丁甘仁先生医案》、《孟河丁氏验案》等。卷1~12为内科病证,分中风、类中、伤寒、风温、暑湿、湿温、霍乱、疟疾、泄泻、痢疾、咳嗽、肺痈、吐血、虚损、喉痧、痹症、痿症、消渴、痉症、肿胀、脚气、黄疸、胸痹、脘胁痛、少腹痛、神志、头痛眩晕、肝阳肝气、呃嗳、疝气、癃闭、遗精、淋浊、便血、溲血、衄血等门,卷13为调经、胎前、产后、崩漏、带下门等妇产科病证,卷14外科病证有脑疽、夭疽、骨槽风、牙疽、牙岩、大头瘟、时毒、瘰疠痰核、痰毒、痰瘤、血瘤、气瘿、发背、乳岩、肝疽、肺疽、鼻痔、鼻疳、疔疮、湿疮、痔疮、缩脚阴痰,卷15为膏方门、临证笔记。共收载病案400多则。所载医案,必详录脉象、舌苔、症状、病理,辨阴阳表里,究经络脏腑,审证求因,以因求治,因治制方遣药,论述严谨精当,理法方药丝丝入扣。治外感热病,能融伤寒与温病两法;对杂病,先定六经,后加辨证;治外科病,整体着眼,治疗内外兼施。丁氏崇尚和缓,用药轻灵,无猛峻之剂。本书中不少重病险证的治疗经验,颇有启迪价值。本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是一部优秀的医案作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