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到来,请查收这份养生攻略!

今日是2020年11.7日,立冬。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进入立冬表示自此进入冬季。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修养、收藏状态。

立冬也是干季向寒季转换的过程,这个时候会感觉天气很冷了,燥气也更加明显,在这个时候人是很容易生病的,我们第一是要注意防寒保暖,第二就是做好滋阴润燥的工作。

那么在立冬时节,我们要如何做好养生工作呢?

第一、晒背

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这个时候你钻进被窝的时候,发现不再像以前很快就能暖和起来?而且总感觉比较疲惫,还容易做梦?

在冬天的时候寒邪是最为猖狂的,他总是喜欢在暗地里伤人,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最容易伤阳气。

而这个时候,阳光很足,又不刺眼,每天背对着太阳晒会背,真的会觉得很舒服,在晒太阳的时候你会觉得阳光晒进了四肢百骸,打通了每一条经络。而且在晒背放松的同时,你会发现内心被注入新的力量,心情也会豁然开朗起来。

冬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封藏,以养阳气,人与自然之气是想通的,适当的晒太阳就是最好的补益方式。

第二、泡脚

想想总是焐不暖的被窝,一到秋冬手脚冰凉,怕冷等等。这时候需要养成一个很好的泡脚习惯,人体本身末梢神经的微循环较差,冬季泡脚可以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不仅可以御寒,缓解疲劳,对于咱们的睡眠也有改善作用,真是保暖又健康。

第三、注意饮食,少吃咸

1、从中医五形五色养生的角度来看,立冬之后多摄入“白色”食物,润肺燥的功效较为显著。冬天食用白菜有助于补充水分,提升人体免疫力;食用白萝卜,有消炎清热的作用,同时有一定的降血脂、软化血管、稳定血压的作用;食用山药,山药对肺、肾、脾、胃等器官的补养效果非常好,冬天吃它,还能润泽皮肤,避免皮肤干燥。

2、冬天寒冷,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在冬天肾不仅要保持热量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还需要储存一定的能量,饮食上应多补充一些动物肉类、豆制品等,多补充维生素对养肾是有很多好处的。

3、冬季应少吃寒凉、生冷的食物,这类食物在冬季容易损伤脾胃。

4、冬季肾功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少吃过咸的食物。

在日常生活起居方面,最好早睡早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睡个懒觉,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积蓄。保护好我们的三焦经,护腰、护腿、护膝,过个暖和健康的冬天。

对啦,民俗有云:立冬北吃饺子南吃葱,铜锅羊肉好过冬。你今天吃饺子了吗?

【节气养生】二十四节气之小雪养生攻略

二十四节气之小雪到了,这是冬季的节气,你准备好养生保健了吗?二十四节气之小雪养生要衣食住行都兼顾,今天小编为您介绍二十四节气之小雪养生攻略,做好养生才能好过冬!

二十四节气之小雪养生攻略

一、饮食:温润益肾、清火滋润、减咸增苦

小雪时节,宜吃温润益肾的食物,孙思邈《修养法》中云:宜减辛苦,以养肾气。此时可以多吃羊肉、牛肉、鸡肉、腰果、枸杞、芡实、山药、栗子、白果、核桃、黑木耳、黑芝麻、黑豆、桑椹、黄精等。同时可配合药膳进行调养。

小雪节气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较频繁的节气,为了御寒保暖,各种肉类饮食、药膳、火锅纷纷登场。但人体常因室内供暖、穿得严实,内热散不出去而上火,所以肉食不宜大量,荤素搭配的比例最好是1:5,多搭配些清火滋润的食物,如白萝卜、大白菜、菠菜、黑木耳、甘蔗、豆腐等。建议大家可以多喝点热汤,比如白菜豆腐汤、菠菜豆腐汤、羊肉白萝卜汤等,既暖和又能滋补津液。

冬季的饮食调养不宜过多食用咸味食物,以免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致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冬天的饮食原则是减咸增苦,抵御肾水,滋养心气,以保新神相交,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一般来说,苦味食物具有清热和燥的功效,适用于热症和湿症食用。如苦瓜,味苦性寒,佐餐可收到清热明目、解毒泻火之效;莲子心,味甘而凉,有清泄之功,能清利头目,除烦止渴。

此外,小雪时节,要常食菠菜、猕猴桃、牡蛎、橘子、黄豆和深绿色的蔬菜,因为这些食物中都含有叶酸,可以帮助抵抗抑郁。情绪易抑郁者平时一定要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山楂、西红柿、红心萝卜、黑木耳等,同时也要适当吃些核桃、黑芝麻等能增强体质、益气补血的食物。

小雪养生应少吃寒凉食物,少喝咖啡、烈酒,少抽烟、少吃大鱼大肉,过于麻辣的食物最好不要吃,这会更助长体内的“内火”。同时大热、滋腻的进补品也尽量避免。冬月不可多食葱,令人发疾。

二、起居:及时穿衣戴帽、早睡晚起、通风保湿

天气转冷,感冒也进入多发季节,专家建议,要及时添衣注意保暖。很多人认为,衣服裹得越紧越暖和,其实不然。衣服太紧太厚,不但会限制身体活动,还会影响血液循环。所以冬季穿衣感觉温暖就可以了。一般来说,老人衣着应以质轻暖和为宜,年轻人穿衣不可过厚,婴幼儿体温调节能力低,应以保暖为主,但切忌捂得过厚、出汗。

头部由于裸露在外面,很容易受风寒。头部一旦受寒,容易引起感冒。要想保暖头部,戴帽子很重要,并且最好能捂住耳朵。另外,头上有很多重要穴位,经常按摩头皮,加快血液循环,也能保持头部暖和。

小雪前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阳气。专家强调,人们要适当早睡,同时,早晨也不易起得太早,尤其老年人时间允许的话,最好等太阳升起,阳气生发时再起床,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冬天天冷,有些人喜欢紧闭门窗或蒙头入睡,这是很不好的习惯。除了白天要开启门窗,让空气对流外,晚上应开小气窗通风。

在冬季,人们往往最关心室内的温度,而忽略了室内的通风和湿度。房间温度太高而湿度太低,也会引起身体不适,极易发生疾病。冬季室内保湿除每日向地上洒些水,或用湿拖把拖地板以增加湿度外也可在散热设施附近放一盆水,让水慢慢蒸发,以保持室内空气湿润。此外,在居室内养几盆花草或是购买加湿器,也可调节室内湿度,使居室内充满清新空气。

三、运动:动静结合、微微出汗、根据体质选择项目

小雪节气中,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绿色植被和红色花卉减少,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其影响,特别容易引发抑郁症,所以应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经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

有研究表明,平日里活动量少的人,患感冒的几率比活动正常的人要高出2~3倍。这是因为户外活动时间少,呼吸不到新鲜空气,缺乏阳光照射,会致使身体血液循环减慢,机体抗病免疫力降低,再加上对室外环境的不适应,所以很容易感冒。要预防感冒就要走向大自然,积极运动,强健体质。

冬季养生要适当动筋骨,出点汗,这样才能强身体。锻炼身体要动静结合,跑步做操只宜微微似汗出为度,汗多泄气,有悖于冬季阳气伏藏之道。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活动双脚。早晚坚持搓揉脚心,以促进血液循环

冬季锻炼也要根据个人体质和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例如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应杜绝做打球、登山等剧烈运动;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患者,运动应选择上午、下午日照充足的时候,避免受寒冷的刺激,防止诱发急病。老年人更应注意保暖,要避免过早起床锻炼,以防脑供血不足诱发中风。

室内锻炼时应保持空气流通。不少人习惯在冬天选择室内锻炼,并把门窗紧闭,以防止寒冷空气的入侵。实际上,这样很容易因缺氧而导致头晕、恶心等症状。因此,在室内锻炼时切记保持空气的流通。

四、情志:重视“志藏”、多晒太阳

由于冬季养神要重视“志藏”,故冬天里不可像春天一般精神外露,或者豪情满怀,或者意气昂扬,而应该处于一种内敛状态,情志不可过于外达。因此,人们要尽量避免引起情志不舒,注意保持情绪乐观,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要注意保持冷静,以避免神志反常,喜怒无度,杂虑太多而伤神,进而伤及人体脏腑。

清代医学家吴尚先说:“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在北纬地区,不要怕冷而不外出,要适当出去晒太阳,接受阳光照射。常晒太阳能助发人体的阳气,特别是在冬季,由于大自然处于“阴盛阳衰”状态,而人应乎自然也不例外,故冬天常晒太阳,更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

从西医角度说,冬季多晒太阳,可以补充维生素D,有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阳光能帮助合成5-羟色胺,有利于克服抑郁。冬季要防止恐惧心理,因为恐伤肾。要保持乐观,正面对待一切事物。

今日立冬,你为冬天的到来做好准备了吗?养生做好6点,冬病不扰

今天就要立冬了,也就意味着冬季的开始,万物收藏,也是规避寒冷的意思,人们该如何做才能为冬天的到来做好准备呢?今天我主要给大家分6点立冬之后的养生小点,帮你防病治病。

1、早“点”睡:保证充足的睡眠、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冒犯寒威。”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有句俗语:春困秋乏夏打盹儿,睡不醒的冬仨月。中医讲究春发夏长秋收冬藏,冬天应该是一个养精蓄锐的季节。

方法:冬季养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有益于阳气潜藏,阴津蓄积;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2、进“点”补:冬天是养肾的时节

冬天属于“闭藏”的季节,在中医来说肾主封藏,也就是说冬天是养肾的时节。冬天通过进补,养肾,可以使肾“精”更为充盈,可以使明年身体更好,更少得病,这就是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方法:阳气偏虚的人,选羊肉、狗肉、鸡肉等。气血双亏的人,可用鹅肉、鸭肉、乌鸡等。不宜食生冷燥热的人,选用枸杞子、红枣、木耳、黑芝麻、核桃肉等。冬令进补时,为使胃肠有个适应过程,最好先选用红枣炖牛肉、花生仁加红糖,也可煮些生姜大枣牛肉汤,以调整脾胃功能。

3、护“点”脚:寒从脚底生

“寒从脚底生”。足为人体最远端,脂肪薄,保暖能力差,而中医认为足底穴位与内脏关系密切,如果足部受凉可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痛经等疾患,所以要注意足部保暖防寒。冬季健脚即健身。

方法:天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最好同时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天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活动双脚。早晚坚持搓揉脚心,以增进血液循环。

4、饮“点”茶:喝茶可以提神醒脑

冬天喝茶可以提神醒脑,使人精神振奋,增强记忆力,增加运动能力。刺激胃液分泌,帮助消化,增进食欲,消除口臭。茶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维他命和微量元素,尤其是绿茶还能防癌抗癌,对人体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

方法:冬天喝茶以红茶为上品。红茶甘温,可养人体阳气;红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糖,生热暧腹,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还可助消化,去油腻。

5、喝“点”粥:冬季养生晨起服热粥

冬季养生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以养胃气。天冷时,清早起床喝上一碗热粥,可以帮助保暖、增加身体御寒能力,能预防受寒感冒。对于喉咙不适、发炎疼痛的人,温热的粥汁能滋润喉咙,有效缓解不适感。

方法:糯米红枣粥、八宝粥、小米粥等最适宜。还可常食安神养心的桂圆粥、清火明目的菊花粥、利肠胃的鲫鱼粥、健脾养胃的茯苓粥、益精养阴的芝麻粥、养阴固精的胡桃粥、益气养阴的大枣粥、润肺生津的银耳粥和消食化痰的萝卜粥等。

6、通“点”风:开窗通风

冬天家里一般都会门窗紧闭,导致室内空气不流通,人们总是在这个空间里,呼吸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缺少氧气,人体会出现头晕,胸闷的问题,所以要多通风。

方法:应每天早晨、中午和晚上各开窗通风2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实验表明,每换气一次,可除去室内空气中60%的有害气体。此外,一定要保持合适的室内温度,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一般室内应控制在16~22℃为好。

提前做好立冬的准备,只要我们在生活中稍微注意一下节气的变化,生活习惯随之改变一下,就可以帮我们预防不少疾病的发生,安心过一个冬天,如果你也有好的立冬养生妙招,也都可以在下边分享出来。

四君子汤组成药物功能主治

(一)人参

人参的入药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6年~公元前32年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撰《急就章》就有本药的记载在出土武威汉简《治百病方》中已作为常用中药使用。《神农本草经》中人参列为上品,载其“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名医别录》载其“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药性论》谓其“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乱烦闷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脓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患人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海药本草》载其“味甘,微温。主腹腰,消食,补养藏腑,益气,安神,止呕逆,平脉下痰,止烦躁,变酸水”。《日华子本草》谓其“调中治气,消食开胃”。《本草蒙筌》明确指出“人参补虚,虚寒可补,虚热亦可补;气虚宜用,血虚亦宜用”,增加其功效“定喘嗽,通畅血脉泻阴火,滋补元阳”。此外,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了张元素对人参功效总结:“治肺胃阳气不足,肺气虚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心、肺、脾、胃中火邪,止渴生津液。”还指出其可“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痃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缪希雍在《本草经疏》谓人参治“真阳衰少,肾气乏绝,阳道不举,完谷不化,下利清水,中风失音,产后气喘,小儿慢惊,吐泻不止,痘后气虚,溃疡长肉”等证。清代汪昂在《本草备要》中言人参“大补肺中之气,泻火益土,生金明目”;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载其治“虚咳喘,心腹寒痛,伤寒,瘟疫”、“痘科险证,外科阴毒”。在配伍方面,《新修本草》载有“茯苓为之使,恶溲疏,反藜芦”。依据历代本草对人参的认识和现代应用,目前认为,人参味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定智。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气血亏虚,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人参甘,微苦,生微凉,熟微温,故治主虚火旺宜生用,洽脾虚肺怯宜熟用,故四君子汤方中应熟用。人参大补肺脾元气,其性主气,凡脏腑之有气者皆能补之,故作为治疗脾气虚证之基础方,四君子汤以人参为君药。

(二)白术

早在《尔雅》就有“术,山蓟”的记载,这是关于白术的最早记载,但当时暂无苍术与白术之分。至汉代白术的使用变得普遍,仲景用白术主要具有健脾益气、消痞、利水化饮、祛风除湿、止呕止渴、安胎等功效。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云“术有赤、白两种”,首次明确苍术、白术之分,但并未对二者的性能进行区别。至宋代寇宗奭《本草衍义》才明确将白术、苍术分开。明代陈嘉谟指出:“术虽一种,补脾燥湿,功用皆同。但白者补性多,且有敛汗之效,苍者治性多,惟专发汗之能。凡入剂中,不可代用。

《神农本草经》将白术称为“术”,列为上品,谓其“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疽。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名医别录》谓之“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唐代《药性论》提出本品“破消宿食,开胃,去痰涎除寒热,止下泄”、“驻颜去黯”、“止呕逆”,主治“水肿胀满”、“腹内冷痛”、“吐泻不住及胃气虚”、“冷痢”《日华子本草》认为本品“补腰膝”、“治水气、利便……除烦,长肌”,可用于治疗“五劳七伤、冷气腹胀…筋骨弱软、痃癖气块,妇人冷、癥瘕”等。张元素谓白术具有“除湿益燥、和中补气”之功,具有九大功效:“温中,一也;去脾胃中湿,二也;除胃中热,三也;强脾胃,进饮食,四也;和胃生津液,五也;止肌热,六也;治四肢困倦,嗜卧,目不能开,不思饮食,七也;止渴,八也;安胎,九也。”《本草汇言》谓“血虚而漏下不止,白术可以统血而收阴,阳虚而汗液不收,白术可以回阳而敛汗”;(本草经疏》卷谓白术是“安牌胃之神品”;明代李中梓《本草征要》载白术能健脾进食、消谷补中、化胃经痰水、理心下急满、利腰脐血结祛周身湿痹,并指出白术“缘何专补脾气。盖以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湿燥则脾实,脾缓则津生”,强调白术治脾虚更适于脾虚夹湿证。随后《本草求真》谓白术“其性最温“为脾脏第一要药也”,自此明确指出了白术健脾益气之功效。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君子汤的创制,具有明确的健脾益气功效,亦是重视了白术的这个功效,为后世推崇。在历代本草和医家对白术认识的基础上,目前认为,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功用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主治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之证。在本方中既可益气健脾以助君药人参健脾益气之力,又能燥湿健脾,使全方健脾祛湿之功增强。【用炒白术】

(三)茯苓

茯苓入药的记载早在《诗经》中已有,《神农本草经》列之为上品,载其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梁代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谓其“止消渴,好唾,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府,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唐代《药性论》谓茯苓“开胃,止呃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儿惊痫,心腹胀满,妇人热淋”。《日华子本草》又谓其有“补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的作用。宋代寇宗奭《本草衍义》谓茯苓“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缺也”;张元素《医学启源》谓茯苓“除湿益燥,利腰间血,和中益气为主,治小便不通,溺黄或赤而不利”。元代王好古《汤液本草》指出其“虽利小便而不走气”之特性;清代陆九芝在《世补斋医书》提出“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证类本草》提出其“有抱根者,名茯神性平,主辟不祥,疗风眩,风虚,五劳,口干,止惊悸,多恚怒,善忘,开心益智,安魂魄,养精神”之功效;《本草纲目》提出“后人治心悸必用茯神。故洁古张氏云:“风眩心虚,非茯神不能除,然茯苓未尝不治心病也。’”《本草蒙筌》指出“茯神……志理心经,善补心气。止恍惚惊悸,除恚怒健忘。赤茯苓人心脾小肠,属已丙丁,泻利专注;白茯苓入膀胱肾肺,属辛壬癸,补益兼能”,再次强调茯苓与茯神的功效区别。目前认为,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功用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四君子汤取茯苓健脾渗湿之功,与白术相使为用,增强全方健脾益气、祛湿之功效。

(四)甘草

甘草出自《神农本草经》历代具有蜜甘、美草、蜜草、国老等异名。甘草在《神农本草》列为上品,谓其“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尷,解毒。久服轻身延年”。《名医别录》谓其“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一百种草”。甄权在《药性论》中指出甘草“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痿。主妇人血沥,腰痛,凡虚而多热者,加而用之”。《日华子本草》载本品具有“安魂定魄”、“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之功,可用于“惊悸、烦闷、健忘”。李杲谓其“生用泻火热;熟用散表寒,去咽痛,除邪热,缓正气,养阴血,补脾胃,润肺”。《本草纲目》谓其能“吐肺痿之脓血,消五发之疮疽”,解小儿胎毒惊痫,降火止痛”。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总结本品“生用气平,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炙用气温,补三焦之气,而散表寒,人和剂则补益,入汗剂则解肌,入凉剂则泻邪热,入峻剂则缓正气,人润剂则养阴血,能调和诸药,使之不争。生肌止痛,通行十二经,解百药毒,故有国老之称,疗诸痈肿疮疡”。自古以来甘草有生甘草和炙甘草之分,其性能存在一定差异,《普济方》指出“生甘平,炙甘温纯阳,补血养胃”,《本草纲目》进一步明确指出甘草“补中宜炙用,泻炎宜生用”。目前认为,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炙甘草以补脾和胃、益气复脉为主要功效,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在配伍方面,早在《本草经集注》就指出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四物”。四君子汤中甘草为炙甘草,为佐使之药,既可佐助参术益气健脾之力,又能调和诸药。【用炙甘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