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是灵魂的教育,是人格的教育,是传递生命气息的教育
诸葛亮在《诫子书》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教育是高级复杂而又繁重的脑力劳动与精神劳动。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广大教师们,每天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开展班级管理、参加培训进修等事务。除此之外,教育人还要承担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意识、学习习惯和思想品质,以自己的人文情怀将学生懵懵懂懂、跃跃欲试的心灵窗户轻轻打开;以自己辛勤的播种与守护让学生生命的种子在温润的土壤里破土而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学生思维与智慧的火花在大好的季节流光溢彩。从而不断引领学生形成健康的、阳光的精神长相与独立自强的人格品质,唤醒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良知的在肩重任。
教育路上的追梦人
教育应是尊重生命的教育
对教育而言,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加宝贵,没有什么比教育更任重道远。教育人如何保持一颗平常心,如何做孩子们的知心人,如何艺术地分享孩子们成长的快乐与忧伤,如何让教育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和体验生命幸福的源泉,如何让孩子明白我是我的太阳,如何让孩子成为自己的总统,如何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上帝,如何让孩子成为瓦特、爱迪生,如何让孩子在独立思考中灿烂自己,如何让孩子在生命成长中健健康康地进行生命的接力与传递?这便是教育带给我们最大的挑战与思考,也是教育带给我们最厚重、最永恒的话题与任务。
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加宝贵,没有什么比教育更任重道远。
教育应是人性向善的教育
“壁立天仞,无欲则刚。”教育是关乎人性向善的教育,是培植人性本质生发善根的教育。它不仅仅是对分数与成绩的过度追求,不仅仅是对学业水平的过分奢望,而应是对学生和教师人性善良的长期关注。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自然而又真实的,是不作秀的,是不虚假的,是不牵强附会的,也是不刻意雕饰的。人性向善的培养既要懂得回味与思考,又要懂得改进与提高。“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恶人善人、歹人与好人只有一字之差,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当教育活动立足当下,行向远方、且行且珍惜时,预期的效果应该是人性不断向善,是人性日臻完善的活动开展。
教育是关乎人性向善的教育,是培植人性本质生发善根的教育。
教育应是胸襟开阔的教育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教育无小事,教育大如天;学习无止境,追求在天地。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个心结,打开了心结就是打开了一个美丽的世界;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把心锁,打开心锁就是就是唤醒了一个沉睡的灵魂。教育活动与教育行为中,需要教师少一点指责,多一份激励;少一点埋怨,多一份关爱;少一声叹息,多一份实干;少一点随意,多一点认真。只有教师与学生间结下真正的缘分,才会产生一个个细节中的温度与暖意,才会形成师生间的共鸣与对话,才会生成师生间教育的真情实意。只有教师包容学生的过失,才会让学生取得不断的进步,才会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才会不断开阔学生的心胸,体验教育的乐趣。
教育无小事,教育大如天;学习无止境,追求在天地。
教育应是唤醒美好的教育
教育是关乎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是一种学生良知的守望。教育的意义是教师自身精神完善与学生精神生长的不断引领,这是教育本身自带的灵魂。假如将学生的灵魂比作一台“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需要不断地去给它添加“润滑剂”,只有添加的适度与适量,学生的身心才会得到关心与爱护,教育的力量才会在学生身上产生巨大的能量。教师需要关注,学生需要关注;教师需要发展,学生需要陪伴;教育追求的美好境界就是宁静致远。教师如同一架彩虹桥,带给学生的教育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是让学生在童年与成年之间,在成长与成人之间,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心有所望,存满美好。
教育是关乎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是一种学生良知的守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对一个终身从事教育的教育人而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忘我的付出,而是学会享受;不仅仅是机械的重复,而是勇于创新;不仅仅是苟且的谋生,而是一段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教育人的使命最终成就不了惊天动地的大业,但他应该像山间不断流淌的小溪,一路欢歌奔向生命的江海;教育人应该是四季如花,一年中不断轻展带香的花瓣,随着清风的节奏将芬芳沁入受教育者的心田。教育人不单单要温如暖阳,更要像夜空中的满天星辰,带给受教育者行路的光亮。只有这样,教育人才会在辛劳耕耘与青春年华的心血付出的季节里,收获桃李遍天下的感动。实现人生的自我,体现教育的真正内涵与本质,那将是实现灵魂的教育,完善人格的教育,传递生命气息教育的最终使命。
教育是灵魂的教育,完善人格的教育,传递生命气息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