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与养生
大家好,最近越发明显的天气转凉了,稍有不慎,我们就很容易被风寒侵袭。所以,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个非常安全,且效果显著的养生方法:艾灸。艾灸,通常被简称为:灸疗,或者是灸法。也就是用点燃的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者是艾柱,得到艾热,通过产生的艾热,来刺激人体的穴位或特定部位的一种调理身体的方法。
现代研究认为,艾灸的原理,主要是通过艾,燃烧后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的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来激发我们人体经气的活力,从而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由此而达到防病和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燃烧后的艾,比未燃烧的艾,其甲醇提取物的作用更强。这样就能让施灸的局部的皮肤中,其过氧化脂质①显著减少,此为艾的燃烧生成物的功效。艾的燃烧不仅没有破坏其有效的药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强。(注①:过氧化脂质是氧自由基与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反应的产物;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可导致对细胞及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造成种种损伤。)
同时,艾燃烧生成物中的抗氧化物质,可以附着在穴位处的皮肤上,通过灸热,而渗透进人体内,从而起到调理人体健康的作用。所以,艾灸是一种纯天然的,无副作用的调理方法,温热的艾,通过我们的穴位,渗透进我们的人体,可以起到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为身体补充阳气和能量,以及排除邪气的作用。
从中国传统文化层面出发来看,艾,其性属木,木燃则能生火,火亦象征天上的太阳。所以,艾灸则可行人体之阳,以助生热生能。热可胜寒,能可生火,火可温土,而生万物;此外,火可化气,方能伐水,此乃艾草之本性。而艾灸的连续燃烧,就能使之温热之气,由肌表透达到经络。又因我们的人体内外,是相互关联的全息整体,这种温热的阳气,就可以通过肌肤腠理,通达五脏六腑、十二经络,而循环全身。
其实在古代,女人在坐月子的时候,通常都会煮一盆艾叶水擦擦澡;小婴儿也会时常用艾叶水来洗澡。用艾叶煮水,给婴幼儿洗澡,是可以祛风驱寒,祛湿止痒的,其治疗痱子的效果甚佳。那么,为什么要用艾叶呢?在中医中,就认为:想要色不衰,身体健,就离不开血和气这两种东西。以气带血,以血养气,方能阴阳平衡,人才能健康而无疾。尤其是女性,体质更加偏向于阴性,就更较易因寒凉而生病。寒邪进入身体后,就会消耗掉女性体内本就不那么多的阳气,使得其血液循环不畅,脏腑得不到滋润。
而有关于艾叶,在中医典籍《本草从新》中,就有这样一段描写“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同时,《医学入门》亦言:“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庄子》和《孟子》中也有“越人熏之以艾”和“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由此可见,一些针药无愈的病症,灸之则能有效。
而其原理则是因为,针刺是通过调动元气来通经脉的,如果患者元气足,以针通其经脉,疗效方可立竿见影;但如果患者元气本虚,无足够元气可调用,自然疗效就不佳。元气虚弱的人,一般胃功能的吸收也会较差,因此就很难完全消化吸收药物的药效。所以,遇到类似的情况,就只有灸法,可以直接将热力,作用于经脉脏腑,以祛寒邪,以平阴阳。
并且,通观灸材料的发展来看,在实践过程中,对灸火的材料亦有所选择,至《黄帝虾蟆经》已载有松、柏、竹、橘、榆、帜、桑、枣等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说,因为,它们对人体是有所伤害的,所以逐渐被淘汰。但是,桑树灸在后世亦还是有少数使用者的。而槐木火灸,病疮易瘥②(cuó)。只有艾叶熏灸的疗效是最显著的,所以,逐渐地,人们就多用艾叶来代替其它灸疗了。由此可见,艾灸对于保健和养生都是有很好的效果,它可以帮助人体升阳,可帮助女性延缓衰老。(注②:瘥字,在读音为“cuó”时,是指疾病,引申义是缺点。此字亦可读作“chài”,意为:病愈。)
此外,我们要知道,艾灸作用的机制与针灸是有相近之处的,并且是与针灸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的。它还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以及效果显著等,诸多优点。在《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有曰:“北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③,其治宜灸焫(ruò)”。唐代王冰注:“火艾烧的,谓之灸焫(ruò)”;并说明,用这种烧灼疗法,治疗“藏寒生满病”是颇有疗效的。因此,艾灸逐渐发展为一种能够治疗全身,多种不同性质疾病的一种调理方法。(注③:藏寒生满病,指的是浑身胀满的病症,也可以理解为水肿,但不单纯指水肿的症状;其原因,多是因阴寒过多,凝聚成疾。)
此外,在公元前581年有载:晋景公病,延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其“攻”即是灸法,“达”即是刺法。春秋时代《诗经·采葛》中载:“彼采艾兮”,西汉毛亨和毛茛传释:“艾所以疗疾”。所以,通过以上的内容,我们就能够知道,艾灸的历史源远流长。而纵观艾灸的发展,则可分两个阶段。
其一,是传统艾灸,其二,则是现代艾灸,无论是传统艾灸,还是现代艾灸,都有其特点、优势以及不足之处。例如,传统艾灸有效,但会产生烟火,如此就多了一些不安全因素;并且其操作不便,更需要专业人士来施灸;而现代艾灸,虽无传统艾灸的问题,但它因操作简单,而导致其疗法单一有局限性,并不能因不同病症,采取不同的手法施治。
有关于艾灸的分类,综合传统艾灸和现代艾灸,主要可分为四大类。首先,就是“直接灸”。古代的艾炷灸法,则多为直接灸,直接灸又称为:着肤灸、明灸。此种类型,是将艾炷直接放置于穴位和皮肤上,而施灸的一种方法。直接灸因施灸目的和对皮肤刺激程度的不同,又分为无瘢痕灸、发泡灸和瘢痕灸三种。此种艾灸类型,对于施灸者的专业素养要求颇高,所以未经系统传承者,很难操作。
第二类,名为“间接灸”,又可称隔物灸或者间隔灸。它是利用其他物品,将艾炷与皮肤隔开,而施灸的一种方法。间接灸的方法,是可避免灸伤皮肤而致化脓的,且这种灸法的火力较温和,患者更易接受,是临床上较常用的灸法。间接灸法的种类繁多,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上的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科的疾病治疗上。同时,间接灸,主要包括:隔姜灸法、隔蒜灸法、隔盐灸法以及隔附子灸法等。
第三种艾灸手法叫做“艾条灸”,又被称为艾卷灸。也就是将艾条点燃后,在施灸部位或者是施灸的穴位进行熏灸的方法。艾条灸可分为:手持灸和艾灸器灸,两种方法。手持灸又分为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三种。此种手法,多被养生爱好者熟知,常在家中自行操作,效果亦优。
第四种艾灸手法,被称为“艾灸盒”灸法。其使用方法则是,在施灸时,把艾灸盒,放于平坦的应灸部位,将点燃的艾卷,对准穴位并置于铁纱上,盖好盒盖则可。艾盒盖打开大小的程度,可根据温度而调节。每次施灸时间约在十五至三十分钟不等。此法的特点是:可以一次灸多穴。此法多适用于:痛经、腰痛、腹泻等病症。
所以,艾灸的作用就可以:首先,温经散寒,促进人体气血的运行。我们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依赖气血的作用的。也就是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而“血”,其在经脉中的运行,是完全靠“气”的推送来完成的,因此,我们常说:气行血才能畅。同时,很多的原因,都是可能影响气血运行的。例如,医家常讲的:“寒则气收,热则气疾”,此言就说明了,寒热是对气血运行有影响作用的。气寒则血涩,意思是:气如果过于寒,就会导致血液运行缓慢,如此则易导致血的凝结而生病。此时,就可采用艾灸的方法,来温经散寒,保持血液的运行正常。而在《灵枢·刺节真邪》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其中,“火调”就是指艾灸。因此,艾灸的方法,是多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而引起的痹证以及腹泻等疾病的,通常也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其次,艾灸还能够行气通络,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我们的人体,各个部分都分布着众多经络,而经络是内联脏腑的,它们既外布体表肌肉处,又内联脏腑,因此就起到了联接内外,调节肌体正常运行的关键作用。我们应该知道,因为“六淫④”的侵袭,人体的局部,很容易产生气血凝滞,经络受阻的情况。由此,也就会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或者更严重的情况,例如一系列的功能障碍的状况的产生。而艾灸相应的穴位,是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功能的作用的。由此,艾灸也就是可以起到增强人体抗病的能力。(注④: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因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变化过于急骤,而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机体则不能与之相适应;此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六淫,是六气对人体,由无害转为有害形式的结果。)
此外,艾灸还能够帮助人体更好的扶阳固脱,甚至是挽救垂危。我们一直强调,阳气是人体健康的根本,人的寿命也跟阳气是否健旺有关。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甚至是元气虚陷,脉微欲脱。这时,就可用艾灸法来救治。例如,宋代的《针灸资生经》里说:“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而在《伤寒论》中,则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⑤”;“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可见,那些出现呕吐、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危重病患,用大艾炷灸其关元、神阙等穴,是可助其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的。我们已经知道,艾叶是有纯阳之性的,再加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则可起到很好的作用。如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也都可用艾灸法来治疗的。(注⑤:在艾灸学中,“状”是量词,是计量单位。简单讲,将艾柱点燃后施灸,直到艾柱熄灭,此过程为灸一壮;由此,可计算施灸的数量。)
此外,倘若是阳气虚弱不固,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就会出现脱肛、阴挺、崩漏、久泄久痢、滑胎等症。而在《灵枢·经脉》中则说,“陷下则灸之”。因此气虚下陷,脏器下垂等症,是可用艾灸疗法来调理的。同时,脾胃学说创始人李东垣⑥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惟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因此,艾灸不仅可以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还可治疗卫阳不固、腠理疏松等症。(注⑥:李东垣,本名李杲【gǎo】,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也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艾灸还能够帮我们更好的为自己防病保健,也即是防病于未然。中医学一直都非常重视预防疾病的作用,并且提出了“防病于未然”以及“治未病”的思想。也就是说,艾灸,在能够治疗疾病之外,也有预防疾病和保健养生的作用。它是传统的防病保健方法之一。其实,很多人得益于艾灸疗法,是因为感觉到腰腿肩颈等病痛,艾灸一段时间后,这种疼痛开始减轻,甚至完全恢复了。而很多人,也往往是在身体症状稍微减轻后,就不再施灸,把艾灸当成是药,只有不舒服的时候,才会灸,身体没有不舒服,就不施灸。
如此,可能就会进入一个误区,也就是把艾灸只是视为治病的方法。事实上,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也就是说: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单单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因此艾灸疗法,是中医学中古老而又环保的养生康复大法。更确切的说,艾灸是预防疾病的好方法。因此,艾灸养生,就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撒网,要贵在坚持。
同时,民间俗语讲:“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意思就是:艾灸足三里穴,就可起到健身的作用。而在唐代的《千金要方》里,也说:“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cuó),则瘴疬(lì)温疟毒气不能着人”。可见艾灸是能预防传染性疾病的。而在《针灸大成》中,则有灸足三里可预防中风的记载。其实,艾灸是可温阳补虚的。如果能够常灸足三里、中脘等穴,是可使人的胃气盛壮的。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人体就也会随之保持健康。再者,命门穴是人体真火所在,为人之根本,常灸命门穴,就可保阳气充足;而关元穴和气海穴,是为藏精蓄血所在,艾灸这些穴位,则可使精血充足,从而提升人体的免疫力,达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因此,就建议大家,如果可以,就应坚持施灸,因此艾灸才可防未病。持续施灸是可以激发人体的自愈力的。在自然界中,有很多动、植物都有自愈力,比如壁虎断尾,橡胶树割胶等等。而我们人类,也拥有这样的能力。我们与生俱来拥有自我防御、自我修复、自我复原的能力。中医讲三分治、七分养,平时药物的治疗作用,其实只占了大概三成。而治疗疾病,应该更多依赖的是人体原本的自愈力,也就是我们提到的人体自我修复的能力。只要机体的自愈力存在,我们就可保持健康。这是中医的根本宗旨,也是医疗的至高层次。所以,艾灸不但可以帮我们治病,还能帮我们防病。
既然,艾灸可以帮我们治病且防病,那么,艾灸一个疗程应该是多久呢?其实,一般来说,在做艾灸的时候,我们日常保健的话,坚持每天做一次就可以了。不过每次做艾灸的时间,也不要太短,太短的话,可能达不到效果。如果是在腰部和腹部地方的艾灸,其时间就建议不要少于四十分钟,如果是腿部,那么建议时间一般为二十分钟就可以了。如果是治病,那么通常一个疗程大约是两个星期左右,在两个星期之后,我们就可以适当的休息一两天,然后再开始做艾灸。想要知道艾灸能不能天天做,就要看不同的情况。比如,身体突发某些急性症状,状况比较严重的话,我们就可以灸的时期久一些,并且一天灸一次到两次左右,直到病症好为止。前提就是,要自己的身体能够承受。再有就是,慢性疾病的话,艾灸一段后要有相应的停顿。如果某种疾病,已经困扰自己很多年了,那么,刚开始艾灸的时候,就要注意慢慢来,要讲究循序渐进的形式。此种情况,刚开始可以天天灸,灸半个月左右,中间休息两天,然后再连续每天进行艾灸。
也有的人,会感觉灸后,暂时有病痛加重的反应。其实,通常来说这个现象并不用过度担心。此乃我们人体内,正邪之气交战的正常现象。病邪在体内寄居很久,是不会轻而易举就范的。艾灸就是要用阳热的正气驱除体内的邪寒,所以这时候就免不了有一些反应。我们采用艾灸的方式原理,正是要激发我们体内的正气。而我们体内本身正气不足,又邪气旺盛的时候,突然有外界的阳气刺激下,就会有各种不适的反应。
我们只要坚持艾灸,体内就会慢慢积累更多的正气,而病邪也就会逐渐地被赶出体外。同时,还有一点可以告诉大家,我们不去灸具体的穴位也是可以的。我们哪里感到不舒服了,就可以灸哪里。这些不舒服的地方,我们称之为“痛点”,在中医中,也叫做“阿是穴”或“天应穴”。有局部的疼痛,呢么必定是该部位的气血经脉不通,而造成的,灸之就可以直接通经脉,调气血,驱病邪。
说到了此方面,那么我们就还要知道,我们在艾灸的时候,也要注意顺应天时。也就是说,艾灸是要遵循自然规律的,如此方能事半功倍。艾灸这种疗法,是从古流传至今的,是可以帮助我们治病救命和健康养生的首选。如果我们在艾灸的时候,顺应天时,那么效果会更好。我们生活在自然界,自然界的四时气候之变化,是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产生影响的。在《黄帝内经》中,就经常提到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是相应的,其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藏于冬。而我们在艾灸的时候,如果也能顺应天时,就会令我们的治病防病的效果事半功倍。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此方面做到顺应天时呢?在春夏季节,气候由湿渐热,阳气开发,人体的腠理就会开始疏松开泄。尤其是在入夏后,天气炎热,易出汗,此时,人们常喜食生冷瓜果,易致风、寒、暑、湿、火等邪入肌肤腠理,并由饮食带邪入肠胃。因此,这个时候,我保健的重点,应该就是对肺、脾、胃的防护。首先,就要固护肺卫。肺卫可以抵御外邪人侵;并且通调肠胃,健运脾土,从而就能减少人体疾病的发生。所以,在春夏之时,我们首先就是可以选取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进行灸法保健。也就是应该取肺经、脾经和胃经,三经的穴位部,进行施灸。
而秋冬季节,天气渐冷,阴盛阳衰。人体就会自然而然的转变为:腠理致密,阳气内敛。这个时候,为了增强我们的御寒能力,健固腰膝,就要常以养肾为主,才能更好的增强体质。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取肾经上的中医穴位,来进行艾灸。此外,秋天气候干燥,宜滋阴润燥,此时我们就可灸肾经的太溪穴和水泉穴,以及大肠经的曲池穴或者肺经的曲泽穴,以用于缓秋燥。另外,艾灸养生在一天当中,也是要讲究顺应天时的。早晨,人的精力开始生发,精、气、神都是最旺盛的时刻,在这个时候,也就是七点到十一点的时候,进行艾灸是最好的时机,这样就能更好的战胜病邪。
不过,其实,如果工作或者生活比较繁忙的话,我们施灸的时间也并不是非常固定的。在上午或者下午是均可的,一般阴晴天也不须避忌。比如,失眠症,就可在睡前施灸。而出血性的疾病,就可以随时灸之。止血后,还应继续施灸一段时间,以免复发。或者,我们也可以依病情何时发,就在何时施灸,或按子午流注的每日十二个时辰,相互配合脏腑腧穴来施灸。
讲了这么多艾灸的好处和方法,那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艾灸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禁忌。有关于艾灸的禁忌,其中,灸法在解剖部位上的禁忌,古代文献记载不一。古代文献中,记载灸法的禁忌颇多,如日月、时辰、食物、气候、临时情况等均有禁忌。但是,从现代知识来看,有些是不需要禁忌的,例如在某些原来禁灸的穴位上施灸,反而有切实的效果。
但是,施灸确实是有其禁忌的部位的。凡颜面部,均不用直接灸法,以防形成瘢(bān)痕,影响美观。而关节活动处,也不宜用瘢(bān)痕灸,以防化脓、溃烂,难以愈合。此外,大动脉处、心脏部位、静脉血管、肌腱潜在部位,以及妊娠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处均不宜施灸,同时,男、女私处部位,也均不宜施灸。我们提到了,艾灸主要是借其温热,来刺激和治疗疾病部位的穴位或者是经络的。因此,对于外感温病、阴虚,内热、实热证,一般不宜施灸。另外,传染病、高热、昏迷、抽搐,或极度衰竭,形瘦骨立,呈恶病质的垂危状态者,以及自身已无调节能力者,亦不宜施灸。如果没有以上症状,但是却是空腹、过劳、过饱、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也应慎用艾灸。同时,建议大家,不宜在风雨雷电、奇寒盛暑、大汗淋漓、妇女经期之际施灸。
而有关于艾灸的注意事项,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有关于“晕灸”的防治。
晕灸者,虽然比起晕针者比较罕见,但是也会发生的。如果发生晕灸时,是和晕针一样,此人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颜面苍白、脉细手冷、血压降低、心慌出汗,甚至晕倒等症状的。多是因为初次施灸、或空腹疲劳、或恐惧、体弱、姿势不当、或艾炷过大、刺激过重所致。一经发现,就要立即停灸。让患者保持平卧姿态,然后急灸足三里三至五壮可解,一般并无大的危险。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注意,在施灸之前,就做好预防的工作。同时,在施灸过程中,也要不断的留心观察,争取早发现早处理。
此外,我们要保证可以有耐心,长期的施灸,勿急于求成。古人一直强调,使用灸法要有耐心。“灸”从“久”,必须长期坚持下去;艾炷宜小,宁可多灸数次,也不要急于求成,而导致其人苦楚不堪,甚至畏惧艾灸。所以,我们必须耐心长期的灸下去,才能有所收效。同时,凡是灸上部以后,多要在下部,配穴灸之,以引其热力下行。凡是全身性和内脏的疾患,或做健身灸,都要是双侧取穴灸之的。局部病变,或一侧肢体的病变,通常也是只取一侧的穴位来调理。初次施灸,必须注意掌握刺激的量,一般原则是:其壮数先少后多,其艾炷先小后大,做到逐渐增加,不可突然大剂量施灸。
在选用经穴方面,我们应注意穴位的选取应该较为精要、准确,而不应杂乱和过多。也就是说,取穴要尽量准确,要精简,灸穴不要太多,热力应该充足。一般来说,每次施灸,多以二至三穴为好;如根据症状所需穴位较多,则可分期,或者分批,轮流选用。三阳病证,需少灸。即使灸,刚开始的时候要注意灸量,千万不要贪大壮猛火之灸。而体胖之人,多是属于阳虚体质,此时,我们就可以适当的加大灸量;而体瘦之人,皮浅肉薄,他们大多是属于阴虚体质,并且多是木火偏旺,所以就应该减少灸量。且灸火易扰动清阳,上炎为患,所以,施灸时一定要注意引火下行。也就是我们刚提到的:凡是灸上部以后,多要在下部,配穴灸之,以引其热力下行的原因。
一般艾灸以后,是不会有什么严重的不良反应的。但是,由于人的体质和病状的不同,开始施灸后,也可能引起发热、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这些症状,一般不需过多顾虑,继续施灸,即能消失。必要时,可以延长间隔时间。不过,大家一定要记住,我们在艾灸的时候,或艾灸的整个疗程中,都最忌讳喝冷水,吃凉饭的。或者是在施灸之后,马上就去洗澡。这样做,就如同给艾灸撤火一般,而湿邪也更加容易入侵人体,是非常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日常保健的。此外,我们也应适当补充温饮,以助阴液滋生,用以补灼艾伤阴的弊端。
在此,也为大家提供一个灸后保养歌诀,根据歌诀的内容,我们就能知道,艾灸以后,我们应该如何保养身体了。歌诀的内容是:灸后风寒须谨避,七情莫过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净最适宜。
在文章的最后,我们针对人体众多穴位中比较重要的几个,为大家罗列出几大穴位,大家可以通过艾灸这些穴位,起到迅速补充体内的阳气,使气血充足的作用。尤其是体质偏阴的女性,常艾灸这些穴位,能够帮助人体,从内至外,散发活力。同时,经常艾灸这几个穴位,对于人体的整个代谢系统,以及女性的生殖系统,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穴位分别是:印堂穴、膻中穴、中脘穴、神阙穴、关元穴、中极穴、血海穴、大椎穴、八髎穴、足三里穴和三阴交穴。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每次选取其中的三至五个穴位,进行循环艾灸。如此就可以达到驱寒助阳,祛除疾病以及益寿延年的功效了。
首先,我们来看印堂穴。印堂穴是人体的经外奇穴,它位于头部前额两眉之间。印堂穴是一个人精、气、神聚集的地方。在《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篇》中所述,如果一个人,印堂发黑,说明人体的心脏功能不佳,脑部供血不足,甚至有心肌坏死的情况;倘若印堂过红,则代表血脂异常,血压高,脾气大,易中风;印堂发黄,多是说明人体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等。当这些症状出现时,均可通过按摩和艾灸印堂来改善。
经常按摩艾灸这个穴位,还可以调节并改善,以及消除脑部和五官的疾患。有助于增强记忆力,提高睡眠质量,改善视力减退,对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与伴随而来的头昏、头痛、嗅觉功能减退等,也具有明显的调理和改善作用。在印堂穴位置艾灸后,可以快速地疏通气血,让面部恢复光泽;因此艾灸印堂穴,也有延缓衰老、驻颜回春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看看艾灸膻(dàn)中穴。膻(dàn)中穴,是在人体的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的。膻(dàn)中是上气海和下气海互相照应的。如果中气不足,或者出现问题的话,肯定会影响到下气海,进而影响到全身。所以说膻(dàn)中穴是和人体最重要的物质活动基础:“气”是密切相联的。但凡和气有关的疾病,如气虚、气机淤滞等,都可以找它来调治。
同时,在感冒发烧时,膻(dàn)中穴配合其它穴位按摩,是最好的退烧方法,特别是小孩发烧,按摩或者艾灸膻(dàn)中穴是最好的选择。此外,它是人体的“出气穴”,所以按摩和艾灸膻(dàn)中穴,就能帮我们保持良好的心情。同时,这个穴位,是女性预防和治疗乳腺系统疾病的必用穴位。
接下来是中脘穴。中医灸疗中脘穴缓解胃痛实际效果很好,由于中脘穴是八会穴之腑会以及胃之募穴,具有温中健脾、理气止疼的作用,为艾炙胸痹心痛的常见穴。艾灸中脘穴,有利于提高脾胃的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同时,艾灸此穴,可以合理的控制胃里,血气阳阴的实虚,具有健脾和胃,益气的作用。对于爱美的女性来说,艾灸这个穴位还能提升人体脂肪的分泄速率,使巨噬细胞的吞食特异性提高,进而起到健康瘦身的目的。
艾灸此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因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乃后天之本。而常长湿疹以及排便一年四季溏泄的朋友,多是由于肠胃消化吸收的能力较差,如果能多灸灸中脘穴,是十分有益处的。此外,我们需留意,灸完中脘穴后,可能会觉得饥火烧肠,倘若进食的话,也要记得七八成饱就行,这样肠胃才有活力去消除人体的食滞。所以,艾灸中脘穴不仅是对爱美的女性很重要,对男性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古人有:“脐为五脏六腑之本”以及“元气归脏之根”的说法。神阙穴就在我们的肚脐上,是联接胎儿脐带的地区。因此,它也被称为命蒂,便是性命结蒂之处,十分关键。《类经图翼》中有记述:“神阙穴行隔盐灸,艾炙至三五百壮,不惟疾愈,亦且延年。”而《医学入门》中也强调:“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原气牢固,万病不长。”由此可见,艾灸神阙穴确实有奇妙的健康保健作用。尤其是中老年、阳气虚,以及心法虚惫者,特别隔盐灸肚脐,也就是神阙穴。
如此,就可以起到温中养胃健脾,鼓舞一身阳气的作用。而当代研究发现,艾灸神阙穴能推动血液、组织液的循环系统及其组织人体器官的新陈代谢和调整,提高身体的免疫功能和抗病性工作能力,进而具有防衰老的功效。所以说,艾灸神阙穴,是有温补气补血,健运肠胃,和益寿延年的作用的。
而艾灸关元穴,则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者均可使用此法调理身体,治病保健。关元穴是任脉穴,一身元气之所在。《难经》中,称关元为“脐下肾间动气”所在,其气又称“丹田”之气,是生命之源。该处为人之根源,是一个男子藏精,女子主月事,生养子息,合和阴阳的门户。关元穴还是任脉和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其功能为一身元气所在,为生化之源,为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具有通调冲任,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的功效。能调治诸虚百损,及泌尿生殖系统各种病症。老子称之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所以,艾灸关元穴就有补肾固元,延缓衰老的作用;此穴还可以调理肝脾肾三条阴经,因此又有健脾补虚,养肝疏泄,补肾益精,温阳补虚的作用。艾灸关元穴对于阳气不足,身体虚弱,怕冷乏力以及腹泻,阳痿早泄等症,均有很好防治作用。尤其是老年人,阳气虚衰真元不足,多用此穴艾灸,则能通三焦,以调经通下,可主治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和肝胆系统的疾病。此外,艾灸关元穴还可以温通下肢,有助于治疗风寒湿痹,下肢疼痛等疾病。
中极穴位于任脉上,在肚脐下方,具体的位置是脐下四寸,也就是六指的位置。如果从现代西医的解剖学来解释的话,中极穴的后方就是我们的膀胱,后下方就是前列腺。所以,这个穴位是治疗小便疾病最直接的穴位。在中医经络学上,中极穴是膀胱的募穴,意思就是:膀胱的精气,积聚在胸腹部的穴位是中极穴。
艾灸中极穴,三天一次为宜,每次一根。中极穴除了可以治疗小便不利,尿频,尿不尽,遗精等症状外,治疗如产后或手术后尿潴留,以及痛经,月经不调等,属下焦湿热证的疾病,效果都非常明显。此外,如果女性可以经常艾灸中极穴的话,就能让子宫变得更加健康,相关的疾病也就会远离女性,让女性由内而外散发美丽。
血海穴位于大腿内侧,从膝盖骨内侧的上角,上面约三指宽筋肉的沟,一按就感觉到痛的地方,就是它的穴位。血海,顾名思义是治血要穴。血海穴是脾经所生之血的聚集之处。该穴运行的气血为阴陵泉穴外流水液化上行的水温之气,具有促生新血、补血养血、引血归经之效。
此外,血海对妇科病、湿疹、丹毒等皮肤病效果很好。中医认为,湿疹、丹毒等皮肤病是风热之邪所致,血行风自灭,用活血的方法可以根治。血海穴还可以治疗因贫血引起的心慌、头、耳鸣、精神不集中。所以,艾灸血海穴的好处就是:可以帮我们补血养肝、滋润皮肤、瘦腿、治疗雀斑、月经不调、痛经、贫血、腹痛等症状。
而艾灸大椎穴,可升一身之阳气。大椎穴,古人称它为“诸阳之会”,这个穴位在背部的最高点,背部本来就属阳,所以大椎穴堪称阳中之阳。在《针灸甲乙经》中,就说:“大椎,三阳,督脉之会。”意思是,大椎是督脉与手部三阳经的交会穴,所以阳气非常足。艾灸大椎穴,可行气活血,祛寒湿。在人体阳气虚衰的时候,特别寒凉的时候,按摩或者艾灸这个穴位,效果是非常好的。
八髎穴,也就是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个穴位的合称,它们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的穴位,各有一对,所以叫做“八髎”穴。在八髎的区域进行艾灸,正是从外而内的调理胞宫。人体的冲脉、任脉和督脉,都是起于胞宫的。督脉主一身阳气,任脉主一身之血,冲脉则为经脉之海,五脏六腑都要靠它们支配。
所以,八髎乃是支配盆腔内脏器官的神经血管的会聚之处,是调节人一身的气血的总开关,务必应畅达无阻。而胞宫健康了,妇科的问题没有了,困扰女性的很多杂病,比如失眠、便秘、爱生气、急躁、慵懒等,都会自然消失。但凡是妇科类的疾病,往往都会和气血水液有关。因而,艾灸八髎,则能通调所有的妇科病。艾灸它们,是对所有的身体,有很好的的气血以及水液调节作用的。
有一句老话这样说:艾灸足三里,等于吃一只老母鸡。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五腧穴之一。它可合治内腑,凡六腑之病皆可用之。足三里性属土经土穴,有理脾胃,调气血,主消化,补虚弱之功效。灸足三里能调整消化系统,使之功能更加旺盛,吸收营养从而增加能源,对全身各系统都有强壮的作用。艾灸足三里穴,可促进人体气血的运行,起到温中散寒、化瘀消肿的作用。并能健脾补胃,增强正气,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从而,就能发挥其防病强身、延年益寿的作用。同时,古来就把三里灸叫做长寿灸,所以三里之灸,是能祛病延年的。艾灸足三里,还有补益肾气的作用:对耳鸣、眩晕、腰痛、尿频、遗尿、小便不通、遗精、阳痿、早泄、哮喘等有效。此外,灸足三里有健步的作用:能加强下肢体力,防治四肢肿满、倦怠、股膝酸痛,软弱无力等诸症。对胫腓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脚气、末稍神经炎等,也均有防治的作用。
三阴交是一个人体的保健要穴,顾名思义,它是由三条经络汇集的地方,穴位之下有着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可以治疗人体许多经络上的疾病。艾灸这个穴位,同时对肝、脾、肾起到调节作用,而这三条经络与人体的气血生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肝为经血之源。因此,长期艾灸三阴交,能使人体各系统达到最佳平衡,使人气血旺盛,自然百病不侵。尤其是女性艾灸三阴交有奇效!女性以肝血为本,坚持艾灸这个穴位,不仅会治疗各种妇科疾病,而且还有美容的作用。
老话说:女人常灸三阴交穴位,终身不变老。人体的“三阴交”穴可以帮助女性维持年轻,延缓衰老,推迟更年期的关键穴位。艾灸这个穴位,还能有助于缓解生理痛、脚底肿胀、调节过胖过瘦、生理不顺、手脚冰冷、冷感症、更年期障碍、以及多种妇科的疾病。因为该穴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它还对胃酸、食欲不振也有很好的效果。此外,艾灸三阴交还能调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白带过多,子宫下垂,全身水肿,眼袋浮肿,小便不利,脚气,失眠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