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孩子,才是好孩子?
DC超英片《海王》正式公映前的媒体口碑,炸得许多国产片闻讯而逃,纷纷改档。
偏偏曹保平的《狗十三》却提档一周,选择本周五上映跟它正面硬刚。
是炮灰还是黑马,让子弹先飞一会儿,我们重点说说这部电影。
大部分人对《狗十三》的好奇,可能来自于它最显著的标签——“被禁5年的青春片”。
被禁5年?这好像不该是国产青春片的遭(殊)遇(荣)啊。
步入2010年之后,我们对国产青春片的印象是什么?
大概是:在温暖怀旧的柔光滤镜下,一张张无辜清澈的脸庞,演绎着破碎的、疼痛的、全世界与我为敌的狗血撕逼青春。
成长的阵痛感,全仰仗drama情节的大杂烩、人物的情绪失控和故作深沉的台词。
以致于我们忘了,就在十数年前,我们的青春片也是有灵魂、有力量、有美感的。
尤其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往往在海外屡获大奖,内陆却不见踪影。
也让我们对被禁青春片的尺度,有了一个初始想象:
比如娄烨在《颐和园》里的大胆性爱画面,张元在《东宫西宫》里的同性恋爱情,贾樟柯在《小武》里的底层小镇青年......
《颐和园》在柳絮微风中放空的余虹
生于2013年的《狗十三》,现实主义风格完全迥异于时下流行的糖水青春片。
但是跟第六代的禁片比起来,那些边缘化的元素,却又是一个不沾。
那它到底为什么被禁?没人知道。
只是许多人猜测其中缘由时,都提到了一个词——过分真实。
在被过度美颜的青春片里,终于有了一张像张雪迎这样,可以真正代表自己青春的写实模样。
就是那种,尚未发育完全的青春期女孩中,最常见的清淡素净脸庞,以及拔节中颀长而瘦弱的身材。
尤其在她常常有些失神的眼睛里,看到了我们曾经想要理解这个世界而不得的迷茫。
而她在13岁这年所经历的一切,几乎可以让所有80后、90后观众,毫无障碍地代入那段孤独的成长岁月。
平行宇宙
如果回望我们的成长路径,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了解一点“人间真实”的?
我想,大概是面临“选择”的时候。
红色毛衣好看,绿色毛衣也好看,两件都想要;物理小组感兴趣,天文小组也不赖,一样难以割舍。
但因为种种条件的限制,你必须选择一样,然后放弃另一样。
于是你开始明白,这世界不是我想怎样就会怎样的。
在得到的幸福背面,同时还有放弃的遗憾。
这样的矛盾感受,将会交织出现在我们余下的人生中。
少年初尝愁滋味,对此,13岁的李玩想着:要是有平行宇宙就好了。
在宇宙之外的宇宙,包含着无数可能性的集合。
也许会有另一个我,可以修正曾经的选择、弥补造成的缺憾。
“平行宇宙”这个概念,总共在电影中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是开场李玩的独白,第二次是李玩与男孩高放的交谈,第三次是她面对全校师生的英文演讲。
除了第一次,李玩所讲的平行宇宙,都没有被倾听对象所理解。
第二次男女交谈中,李玩向喜欢自己的男孩高放解释着平行宇宙的意义。
男孩听得一头雾水,最后只得承认“说实话,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
青春期的男生,理解的安慰是一个吻,理解的喜欢是“不想和你分开”,理解的爱的证明是一个纹身。
但是李玩想要的,只是一个懂她的人。
所以,两次最心痛的时刻,她都找来那个看似最能理解自己的人倾诉衷肠。
第三次公开演讲中,李玩用并不熟练的英语讲着平行宇宙生僻的概念。
演讲磕磕巴巴,台下的师生也是一头雾水、眉头紧皱。
他们只会关注竞赛规则下的发音和语法,而不是你的想法。
无论你的想法多么真诚且与众不同,在台面上,永远比不上流畅通顺的废话。
平行宇宙,代表着少女李玩于青春期所经历的第一次内心风暴,并没有人听到。
无论是心理上最接近你的同龄人,还是距离上最接近你的亲人。
而这,几乎是每个人在生而孤独中,慢慢学会习惯的事。
毕竟,“这样的事儿,以后还多着呢。”
原生家庭
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拥有和李玩差不多的原生家庭。
父母忙着工作挣钱,小时候被爷爷奶奶带大。
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半路上还会多出来一个弟弟或者妹妹。
电影中,李玩一家子,几乎精准还原了年轻人熟悉的中国式家庭。
中国式家庭有其温馨的一面:三代同堂,共享天伦。
李玩有知冷知热的爷爷奶奶,有努力挣钱撑起整个家的爸爸。
后妈虽然隔了一层心,但也算和蔼可亲;同父异母的弟弟虽然调皮,但也视她为亲姐姐。
相信每个被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都对片中的祖孙相处模式感到无比亲切。
比如爷爷奶奶在你置气的时候端饭给你吃,在你被揍的时候为你心疼掉眼泪。
这一幕看哭了
孩子闯祸的时候,他们也会连带被抱怨“都是你们惯的”。
中国式家庭也有(被我们努力忽视的)残酷一面:重男轻女、粗暴教育。
比如,爷爷说李玩的名字是小时候乱取的,但男娃的名字就马虎不得。
同样是伤害了老人,李玩被爸爸狠狠教育,弟弟却得到了爸爸的温柔安慰。
在弟弟的两岁生日宴上,亲朋好友众星拱月般围绕着小男孩儿,本该是第二主角的李玩却被挤到人群外。
无比感同身受的一幕
她努力保持微笑,笑得都僵了,踮脚望着她参与不进来的欢乐场面。
在场的人,只有同样是女孩儿的堂姐,捕捉到了李玩的失落。
而果靖霖饰演的爸爸,总是忙于工作,对家庭教育的理解仅限于“管吃管住管成绩”。
考高分就可以让他骄傲,惹麻烦就会让他心烦。
所以,使性子可以,但要适可而止,否则招来的就是棍棒教育。
至于孩子成长中那些细腻的情感披露,抱歉,没有时间,更没有耐心去管。
狗走丢对李玩造成的悲痛,得不到长辈的感同身受,也等不来他们的道歉,更加无法奢求他们的耐心疏导。
反叛的行为,最终招致的是全家人的合力欺骗,以及威权压制。
无论是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还是诸如丢狗引发的家庭大战,现实与想象背道而驰的无数次心理落差,终会将我们驯化成“懂事”的孩子。
在尚未完成“成人式”的进化时,李玩曾指着家里人怒吼:“你们都是一伙儿的。”
长大成人这条路上,我们从来都是孤独的一个人,对抗着整个成人社会。
爱因斯坦
青春中那些被漠视的空隙里,往往会被一样东西填补。
可能是一个爱好,可能是一次暗恋,也可能是一只宠物。
李玩的宠物是一条叫做爱因斯坦的狗,爸爸为了讨好她而买给她的。
大人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事后总是喜欢用钱求和。
无论是男人对女人、大人对小孩儿,还是霸权阶级对弱势群体,“钱”,永远是他们展现自己的善意和同情时,惯用的手段。
李玩起初不愿接受,但是狗子温顺可爱,很快就俘获了柔软的少女心。
这样一个极度依赖你的可爱生物,在缺乏情感回应的青春期,无疑是最大的心理安慰。
李玩与狗之间的情感有多深,失去狗之后产生的创伤就有多大。
但是爷爷不能理解,“怎么一条狗能比她爷她奶还重要”;
爸妈也不理解,狗丢了就丢了,全家都找遍了还要怎么样?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条狗走丢的哀伤本来可以慢慢治愈。
但第二只“爱因斯坦”的到来,则彻底让李玩看清了自己与成人社会之间的罅隙。
相比爱因斯坦一世的温柔乖顺,爱因斯坦二世性格暴戾,是条爱吠爱咬人的“疯狗”。
起初,李玩不愿意它代替爱因斯坦的位置,还想故意把它弄丢。
但课堂上目睹老师一举拍死蝙蝠,对生命的怜惜,让她再度接受了这只替代品。
蝙蝠戏份,无疑又是一次小孩和成人世界的反差。
李玩和成人世界最激烈的反抗、最终的屈服,都是因为爱因斯坦。
两条狗,强烈地暗示了人与狗的相似命运——要听话。
其实,小孩的世界与成人世界的冲突不仅仅在于你不够关心我,而是整个价值观念的对抗。
比如用说谎解决问题,比如对待生命的傲慢,比如权力规训下的“癞皮狗”姿态。
而电影最残酷的地方在于,这不是人性善恶铸就的悲剧。
而是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社会潜规则,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雕刻成伪善、麻木和功利的成年人。
作为《狗十三》的第一主角,当时年仅14岁的张雪迎,不俗表现成功支撑起了这部以小见大、平静下有波澜的批判性青春片。
在娱乐圈颇具辨识度的少女长相,十分贴合李玩这个极具代表性的人设。
笑起来的尖尖虎牙、弯弯眼睛,不过分好看,却又让人如沐春风。
少女的灵动和天真,让她可以诠释最受欢迎少女角色——郭襄,并且相比前辈也不落下风。
而李玩这个角色,除了少女天性,还要传达一种被摧毁的天真。
从不谙世事的叛逆,到假装顺从的狡黠,再到彻底驯化的伪装,长大的心路历程,被张雪迎自然而有层次地传达了出来。
她的灿烂、疑惑、愤怒、哭泣、迎合和释怀,每个表情都是影片情绪的催化剂。
演多了,很抓马;演少了,调动不了观众情绪。
张雪迎的表现之所以如此天然流畅,当然少不了曹保平的调教。
毕竟谁演他的戏,都会在演技上得到一次飞升。
比如《烈日灼心》里的邓超,《李米的猜想》里的周迅,《追凶者也》里的刘烨......
当然,演员被虐是必经流程。即使当年14岁的张雪迎,也没能避免。
那场著名的“家暴戏”,事先有通知,但具体拍摄方案并未告知。
当父亲的巴掌和推搡有力地落到她身上,李玩当时的吃惊、恐惧和逃窜,都是无比真实的临场反应。
果靖霖拍完心疼得掉了眼泪,一度想要曹保平删了这段戏份。
倒是时隔多年后重温自己作品的张雪迎很豁达,“真打就对了,效果才会真实”。
如果这部戏当年没被禁,也许张雪迎会继续文艺咖的路线也未可知。
希望雪迎妹子日后也可以多多发挥文艺资质,增加大银幕上的磨炼机会。
早日加入新生代的实力派阵营中来。
↑上下滑动查看如何投稿↓
投稿通道
wangxiaowo929@163.com
1.不白拿,有稿费。对脾气我们就将约稿进行到底。
2.稿件要求:以你的聪明才智,看几篇我们的推送,心里指定有数。
实习通道
wangxiaowo929@163.com
1.会写,能写,热爱写写写。
2.满足第一点万事好商量。
凡是来稿来信,小十君都会第一时间回复哦!
后台发送“投稿”可查看投稿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