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和西医看病有那些异同?
中西医看病的异同,一直是十分流行的话题。要客观地进行比较,还得从生理与病理,辨证与辨病,药物与治疗等方面谈起。
生理方面,西医优势在于从血液神经、肌肉骨胳等器官组织功能上进行细致的科学研究和分析。从这—点上看,中医则与之相去较远。虽然中医也有解剖,而且二千年以前即有论述,如古代医学巨著《灵枢经水》曾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但是中医学并没有单纯沿着解剖观察的方法发展自己,而是根据取类比象,以脏腑为基础,按照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沟通,配合六腑,联系皮、肉、筋、骨、脉及目、舌、口、鼻、耳等组织,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藏象学说”,将人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研究和认识。
一般来讲,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也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就病理而言,西医认为有器质性和功能性的不同,并且注重追查具体病变的器官或组织。如心悸,西医就诊必先分析其为功能性,还是由于器质性心脏病所引起。此外还十分重视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所引起的人体病理反应。而中医则从综合思辨的角度,把人体的一切病理变化,纳入到“病机十九条”的范畴中去。此后,临床医学对此有较多的发展补充,如阴阳失调,邪正相争,气血津液失调等,其中尤以阴阳失调为最基本的病机。中医认为,健康状态下人体各个组织器官的功能处在相对平衡的状态,中医称这种状态为“阴平阳秘”。这种稳定状态一旦遭到破坏,人体就进入病理状态了。譬如同一咳嗽,西医必先明确是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还是肺结核病,甚至肺癌等;中医则要辨明其为外感还是内伤,外感则又有风寒、风热的不同,内伤则有肺虚、肾亏甚或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说法。再如头晕,西医必定先要辨明是高血压病、贫血、神经衰弱引起,还是脑出血、脑血栓等其他疾病所致,而中医则辨证为血虚、肾亏、肝风等等。
关于药物,西医所用多数为化学合成品,而中医则以天然药物为主。
从目前来看,西药优点是方便,长于急救;中药优点是处方加减灵活,长于调理。当然,这种比较是相对的,如中药制成成药服用,也很方便,并且对某些急性病也有着很好的疗效。
谈到治疗,由于中医西医对患者病理生理认识角度和反映方式的不同,具体的治疗方法也不同。中医重视辨证论治,即将望、闻、问、切四诊收集到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定为某种性质“证”,以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得出结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治疗原则与具体治法,以调整寒热、阴阳、虚实为主,这是中医药学在千百年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而西医则多针对不同病变采用截断、扭转、杀伤等不同的治疗手段。无庸讳言,辨证施治虽有其特长,然而借鉴西医现代化的诊断设备,更能弥补中医辨证的不足,中医临床中遇到某些必须借助于现代诊断手段的病例,同样会采用透视、化验等检查方法。而关于现代医学感到棘手的某些常见病、危重病和疑难病,如病毒感染、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病、神经系统病后遗症、晚期癌症等,采用中医药治疗,多有获得满意疗效的报道。
所以,如果说中医学缺乏分析定量和实验,那么西医学则有缺乏整体统一性的遗憾。理论体系完全不同的中西医学,并无绝对的优劣高下之分,双方都各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但又都不是尽善尽美的,都需随时代变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的自我审视、改进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