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方论——半夏泻心汤
古今名医方论——半夏泻心汤
组成:
半夏洗,半升(12g)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各9g) 黄连一两(3g) 大枣擘,十二枚(4枚) 甘草炙,三两(9g)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来源:《伤寒论》
功用:寒热平调,散结除痞。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
方解:
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臣以辛热之干姜温中散寒,以苦寒之黄芩、黄连泄热开痞。君臣相伍,寒热平调,辛开苦降。然寒热互结,又缘于中虚失运,升降失常,故以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为佐药。甘草补脾和中而调诸药,为佐使药。诸药相伍,使寒去热清,升降复常,则痞满可除,呕利自愈。
配伍特点:寒热平调以和阴阳,辛开苦降以调气机,补泻兼施以顾虚实。
运用:本方为治疗中气虚弱、寒热互结、升降失常之基础方,又是寒热平调、辛开苦降、散结除痞法之代表方。以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
方歌:
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
大枣和之治虚痞,法在降阳而和阴。
古今名医方论:
吴崑: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此方主之。伤寒自表入里……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交而成否,故曰痞。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泻痞热;已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脾之虚。(明·吴崑《医方考》)
张锡驹:此复以小柴胡症、大陷胸症,以明痞症之不与二症同,不特陷胸不可与,即柴胡亦不中与,而并以起下文诸泻心汤之义也。一连三节五六日,俱是厥少太三经主气之交也。太阳主开,柴胡汤症乃太阳之气原欲从枢以外出,故往往有下之而不为下陨,柴胡汤症仍在者,虽已下之,不为逆,可复与柴胡汤而解也。
若下之而心下满硬痛者,此为结胸,宜大陷胸汤。但满而不痛者,此发于阴之痞,感少阴之热化,无少阳之枢象,故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夫痞者,否也。
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上下交,水火济,谓之泰;天气不降,地气不升,上下不交,水火不济,谓之否。故用半夏以启一阴之气,黄芩、黄连助天气而下降,引水液以上升,干姜、人参、甘草、大枣助地气之上升,导火热而下降,交通天地、升降水火,以之治痞,谁曰不宜。(清·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尤在泾:按痞者。满而不实之谓。夫客邪内陷。即不可从汗泄。而满而不实。又不可从下夺。故惟半夏、干姜之辛。能散其结。黄连、黄芩之苦。能泄其满。而其所以泄与散者。虽药之能。而实胃气之使也。用参、草、枣者。以下后中虚。故以之益气。而助其药之能也。(清·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吴仪洛:此即生姜泻心汤去生姜而君半夏也。盖五六日呕而发热,证似少阳,但发热而非往来之寒热,且太阳亦有呕,实难辨识,故服柴胡而不解,迁延未罢。设误下而成结胸,即是太阳阳邪内入,当用大陷胸矣。今误下而成痞,乃是太阳阴邪搏饮,故用半夏泻心汤。独去生姜者,恐其辛散,引津液上奔也;君半夏者,泻心诸方,原用以涤饮,此因证起于呕,故推之为君主耳。(清·吴仪洛《伤寒分经》)
吕震名: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欲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汤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按:此即生姜泻心汤去生姜而君半夏,又属小柴胡之变方,以其证起于呕,故推半夏为主药耳。(清·吕震名《伤寒寻源》)
何贵孚:此方重在痞气也。痞气在心之下,胃之外,绘心、胃形,渲红色,如人身掌大一片,以见热邪结聚,必用黄连也。方中既用黄芩,则热气到肺矣,兼绘肺形,而以淡红染之。胃之内上口至喉,填黄条作淡涎,胃内渲淡墨,以见阴浊凝聚,仍间痰条,以见必用干姜,以佐半夏也。浊涎开则上下通和,寒热皆开矣,故以“半夏”名汤也。(清·何贵孚《伤寒论大方图解》)
胡希恕:半夏、干姜逐饮止呕,黄芩、黄连解痞除烦而治下利。饮留邪聚,均由于胃气之虚,故复补以人参,调之以甘草、大枣,故此治呕而腹鸣、心下痞硬,或下利者。(现代·胡希恕《经方医学: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
刘渡舟:本方系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半夏泻心汤属于和解剂之一,其病由于中州气机升降不利,中焦痞塞,胃气不降而生热,故以芩连之苦寒以降之;脾气不升而生寒,故用干姜之辛热以温之;痰饮扰胃,上逆作吐,故用半夏化饮降逆止吐;脾胃气弱,不能斡旋上下,故以参草枣以补之。本方清上温下,苦降辛升,蠲痰消痞,为治疗心下痞的主方。(现代·刘渡舟《新编伤寒论类方》)
姜建国:本方为临床治疗中焦病证的常用方。半夏燥湿化痰,开结降逆,和胃消痞,是方中的主药,所以用半夏命名。方中有一对最为重要的药对子配伍,这就是半夏、干姜与黄芩、黄连。半夏、干姜气味辛散,芩、连气味苦降,合起来辛开苦降,宣达结气,泻心消痞。半夏还能燥湿,干姜还能化饮,芩、连也能燥湿。人参、大枣、甘草补益脾胃,意在恢复脾胃的运化和升降的职能,使得湿浊不能再生。本方辛开苦降,祛湿和胃,目的就是泻心消痞。(现代·姜建国《姜建国伤寒论讲稿》)
傅元谋:半夏泻心汤第一是清热,用了黄芩、黄连。痞证最根本的原因是热邪内入,因此泻热是所有热入致痞证的共性,有芩、连则可名泻心;无芩、连则不可名泻心。没用大黄是因此寒热错杂痞偏虚的程度要比热痞更重一些。
由于该方久煎,药力沉重,有可能因大黄停滞在中而至下利不止。大黄为荡涤之品,若为丸使之缓滞于中,造成久泻,故仲景不主张在丸药用之。干姜、人参、甘草、大枣主要是健脾,大体上可看作是一个调整了的理中汤。理中汤温、补两个基本结构是有的。
半夏一是燥湿,二是散结,使寒热的交结得以消除。在实际应用中,我强调四味药:黄连、干姜、人参、半夏,各自代表一个方面。黄连清热,干姜温中,人参扶正补虚,半夏代表燥湿祛邪。在具体应用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患者热较重,可加用黄连或加入黄芩或其他一些清热药如栀子。
如患者寒象比较突出,如下利严重,无灼肛感,干姜可加量,或加其他一些温中药,甚至加入附子。若患者偏气不足,脉来无力,说话也无力,可以加强人参或又加健脾益气的药物如白术、山药。如果其交结较重,疼痛较突出,半夏可以用重一些,并辅其他除湿散结的药,如枳实、草果等。(现代·傅元谋《听名师讲伤寒论》)
聂惠民医案
崔某,女,66岁。
失眠三月余,每夜仅睡4小时,甚则彻夜不寐,耳鸣,口渴,腹胀腹鸣,大便偏稀,时有胁肋胀痛,苔薄,脉沉弦。
处方:
法半夏10g 黄连5g 黄芩6g 干姜5g
炙草6g 党参15g 大枣7枚 柴胡10g
炒枣仁15g 生龙牡各30g 夜交藤15g 茯神12g
鸡血藤15g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服药7剂后,患者睡眠好转,每晚能睡6小时,口渴、腹胀、腹鸣消失,大便正常,本方略作加减,继服7剂。(李宇航《中医四大经典教学医案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