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清江浦人家】千里姻缘一线牵||陈洪玉
作者:陈洪玉
2020年的春天,在中国人乃至世界人们的眼中,无疑是黑色的、恐怖的,但又充满着希望、充满着光明。
为了斩断病毒的魔爪,支援武汉抗疫,广大军民勠力同心,众志成城,白衣战士逆行而上,所有资源集中调配,全国上下处于战时状态。
2月17日,《清江浦人家》编发了我的一篇旧作《就在这一天》。乍一看,我感到很诧异:在这个时候怎么发这样的文章,岂不背离时宜?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19个省市对口支援湖北16地市抗疫,江苏对口支援黄石市。我看到此消息,忽然想到陈洪玉《游山记水》中《就在这一天》散文,记述2008年汶川大地震全国抗灾救援一盘棋,江苏对口绵竹市的故事。11年了,当初淮安市在那场救援中的成就与光荣谁还记否?
借助本篇向正在湖北抗疫一线的人们问安致敬!祈愿肺炎患者早日康复!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打赢防控疫情阻击战!”
细品了小编以上的按语,我茅塞顿开,方以释然。由衷地敬佩平台的宏远格局,由衷敬佩小编的用心良苦:弘扬伟大的抗震精神,夺取抗疫的伟大胜利。
2008年5月18日下午14时28分4秒,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地震,造成7万余人遇难,近2万人失踪,是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重、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地震发生后,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大爱无垠的淮安人民旋即派出自己的优秀儿女,抛妇别雏,昼夜兼程,在第一时间奔赴灾区。
援川的勇士们,克服水土不服、语言不通、气候不适、环境不熟的重重困难,夜以继日、挥汗劳作,用不到短短一年的时间,在狼藉的废墟上建起了1.5万平米的玉泉学校和幼儿园,让1680名孩子告别板房,次年9月1日搬进宽敞、明亮、标准化、现代化的教室读书。
为了慰问前方战士,检查援川工作,我代表淮安市委、市政府去了绵竹市,到了玉泉镇。所至之处,所处之时,我都被震撼着,都被感动着。震撼、感动的不只是我们的几百名援川战士,还有许许多多的玉泉人民。
杜远成,40多岁,一位普普通通的山区农民,朴实、憨厚全都写在布满皱纹的脸上。
那天下午,我刚从工地上回到镇政府大院,他就迎了上来,紧紧地抓住我的手,嘴里不停地说:“感谢淮安人民,感谢淮安人民!”我原来以为就是正常的客套话,也没当回事。
四川玉泉镇农民杜远成送玉兰花给淮安人民,前右为杜远成
陪同的镇党委书记说:“陈市长,老杜有个心愿,要把他家的一棵白玉兰送给淮安”。我握着他的手说:“老杜,您和玉泉人民的心意我收下了,但是玉兰树不能要!”他说:“不行,树已经刨起来了,马上就送到这里!”说着说着,一辆农用车拖着白玉兰缓缓进了大院。
眼前的这棵白玉兰高10多米,胸径20多厘米,真是“好大一棵树”,尽管50多岁了,依然蓬蓬勃勃、生机盎然。
这是杜远成5年前花了9000多元买回来的,年初有人要出1.7万元买走,他舍不得卖掉。
近两万块钱,对于一个农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对于一个遭受重大灾难的农民来说更是尤为金贵。但是,更为金贵的是老杜那颗知恩图报的心。
听了书记这简短的介绍,看着老杜这一脸的真诚,我什么也说不出来了,只是握着他那粗糙的大手连连点头。
2009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的那天晚上,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在灾区的旅店里草就了《就在这一天》。
点击可读:就在这一天|| 陈洪玉
文章在《清江浦人家》发了以后,我也没当回事。第二天,另一位小编给我打电话,让我看看文后的留言。
“非常感谢陈市长还记得赠树一事。恭祝淮安父老乡亲万事皆好,感恩淮安、铭记淮安,感恩淮安人民5·12大地震倾情援助。我就是赠树人,很想通过平台与陈市长取得联系”。
我一方面喜出望外,一方面惊讶不已。没想到《清江浦人家》的传播力、影响力这么强大,没想到能与千里之外的朋友隔空牵手。
我们久别重逢,相互问候,互道祝福。聊得更多的是淮安、玉泉的发展和变化。我得知,现在的玉泉山清水秀,环境宜人,农民兄弟住上了新楼房,家家户户过上了好日子,感到无比的欣慰,因为那里曾经倾注了我们淮安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四川灾区人民送来的玉兰花在钵池山公园安家落户,现在钵池山东南角茁壮成长
据我所知,《清江浦人家》草根出身,平民成份,没有后台,没有靠山,而且年龄不大。但有志不在年高,寒门照出贵子。《清江浦人家》在不长的时间里展示了它不菲的功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座精神的家园。以清江浦命名,以清江浦说事,挖掘运河历史,弘扬大河文化,勾寻乡愁记忆,抒发游子炽情,张三千里长臂,扬五千年文化,承先不负古人,启后彰显薪火。
一所无界的学校。它以文学的独特功能教化人、感染人、成就人。不分天南地北,不限国内境外,其中不乏赵恺、荀德麟、刘庆云等大师名人作品,更多的是初登文坛、小试牛刀的新人新作。
一个交流的平台。文化为媒,好者为坛,它以独特的风格、上乘的质量聚集了一大批文人雅士,借此舞文弄墨,尽抒胸意,切磋交流,提高长进,铁粉无数,阅者甚众,许多人以《清江浦人家》发表作品为荣。
一方利他的净土。“熙熙攘攘皆为文来”,包括作者和编者,特别是几位小编。他们以传播文化为己任、为义务,守正创新,向上向善,精雕细琢,深耕不辍,不取一文报酬,不登一则广告,不沾铜臭,不辱气节,在当下实属难能可贵。
2021年10月10日凌晨于清寡斋
作者简介
▼▼▼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