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永州故事】国共两党争相邀宠、号称“中国的麦克阿瑟”名将蒋先云

【讲述永州故事】国共两党争相邀宠、号称“中国的麦克阿瑟”名将蒋先云

——走进蒋先云故居

我时常在想,一个地方的发展是需要一种文化去支撑的,也更需要一种力量去激励的,总要去找到这种根基,这份力量继续激励后来者。这片热土既能诞生伟大的人物,也源于这片土地文化的深厚。挖掘文化,增进地方发展的文化自信,寻找远去的英雄先烈,让我们去铭记他,既是对先烈的告慰,也是对来者提供学习得榜样,那种精神,那份为国家为民族挺身而出的民族脊梁精神,去弘扬它会有无穷的力量。

永州是一本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书,正是由于它的博大精深,才孕育了一批优秀的人物。

蒋先云故居,坐落在新田县大坪塘乡,坐北朝南,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蒋先云的高祖登堂公所建,因故居前有一形如半月的池塘,故蒋氏族人又称之为“月光堂(塘)”。整体呈"一池三堂两井十二间"的格局,其主体建筑由月光池塘、大堂、中堂、正堂等组成,建筑面积457.5平方米。庄严古朴的烈士故居,显得森严肃穆,青砖黛瓦、三层风火马头墙诉说着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蒋先云故居入列第四批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蒋先云原名湘耘,别号巫山,湖南省新田县大坪塘乡人;1917年,年仅15岁的他跳级考入湖南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即发起成立“学友互助会”,主编《岳麓警钟》月刊。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发起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并被推选为总干事,十分活跃,是当时公认的湖南学生运动领袖。1921年初,他又组织成立革命团体“心社”,并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宣传新文化运动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1921年10月,蒋先云向刚从上海参加中共“一大”归来专程赶到衡阳的毛泽东汇报湘南革命活动情况,同年冬由夏曦、夏明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湘南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之一。1922年春,蒋先云以优异成绩从第三师范毕业,同年夏受中共湘区区委书记、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毛泽东的指派,到江西安源路矿,协助李立三参与工人俱乐部的领导工作,任文书股长,后来又担任安源党支部负责人,9月中旬蒋先云与李立三、刘少奇一起领导发动了14000多人参加的安源路矿大罢工。11月又赴湖南常宁水口山铅锌矿,组织工人俱乐部,12月领导发动了3000多人参加的水口山矿工大罢工,并担任党支部书记、工人俱乐部主任。当时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邓中夏曾高度评价说:“口山铅锌矿罢工其雄壮不亚于安源路矿。”蒋先云时年仅20岁。1924年春,著名的黄埔军校第一期开始招生,蒋先云经毛泽东介绍报考了黄埔军校,早已以一笔锦绣文章饮誉湘江的蒋先云笔试成绩名列第一,成为日后的“黄埔三杰”之一,人称“蒋先云的笔”。非但如此,从入学开始一直到毕业考试,蒋先云囊括了所有科目成绩的第一名,创造了黄埔军校史上一项“后无来者”的奇迹,在校其间他还潜心钻研古今兵法,“学术两科,冠于全校”。无怪乎校长蒋介石“爱之如手足”,党代表廖仲恺赞其为“军校中最可造就的人才”,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称其为“军校中的高材生”。这在中外军校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无独有偶,也许只有当年麦克阿瑟在西点军校创下的纪录才可与之比肩。

蒋先云是无可争议的学生领袖,正如他当年的同学回忆时所感叹:“蒋先云犹如恒星一般,无论身在何处都不减其光辉,他是天然的领袖,好像天生就是人中龙凤。”

1924年8月,在中共广州地委(后又改为广东区委,又称两广区委)的领导下,第一个黄埔共产党支部成立,蒋先云当选为第一任支部书记。周士第、徐向前、张际春、袁仲贤、王尔琢、左权、蔡申熙、孙德清、唐澍等,还有宋希濂、郑洞国、侯镜如、李默庵等,都曾经是黄埔支部的成员。

1925年1月,在周恩来领导下,蒋先云又与李之龙、贺衷寒等发起成立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原定名为“青年军人代表会”),并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即主席)。“青军会”发展迅速,成立仅两个月会员就达二千多人,一年半后竟增至二万余人。可以说蒋先云功不可没!后来从黄埔军校走出了许多共产党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与蒋先云等人的宣传鼓动和思想灌输分不开的。蒋介石曾声言:“将来革命成功后解甲归田,黄埔军校这些龙虎之士只有蒋先云才能指挥。”

1925年初蒋先云毕业留校后,担任校长蒋介石的秘书,2月“小蒋”随“老蒋”参加第一次东征,两次负伤; 6月在广州平定“杨刘”叛乱中,蒋先云发动“斩首行动”,只身带领一个连迅速冲进市中心,占领了滇军总指挥部,立下奇功;8月又参加第二次东征,已担任第1军3师7团党代表的他在三次负伤的情况下,亲率敢死队一举攻占了惠州城,再立新功。

蒋先云虽深得蒋介石的钟爱和青睐,并被迅速提拔跃升,黄埔众学子无不羡慕,但他却信仰笃定、刚正不阿,1926年“中山舰事件”发生后,蒋介石以“中将教育长”的职务诱导他脱离共产党,而具有双重党员身份的蒋先云却第一个公开声明脱离了国民党。

1926年7月,蒋先云参加北伐,任北伐军总部秘书,旋又任补充第五团团长,转战粤、湘、赣、鄂,在攻打孙传芳老巢南昌时,时蒋介石亲临前线督阵,却遭敌包围危在旦夕,小蒋孤军迎敌掩护老蒋脱险,赢得了“突破重围,火线救主”的战斗殊荣,一时传为佳话!

老蒋深爱小蒋之才,数次派人力邀小蒋,许以其嫡系第1军第1师师长的要职,前提是“必须发表退出共产党的声明”。蒋先云却不为所动,拂袖而去,1926年底毅然离开蒋介石,来到革命中心武汉。在时任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兼湖北省总工会负责人刘少奇的领导下又从事工运,并担任湖北全省总工会工人纠察队总队长,刘、蒋素有旧交,合作得也很好。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政变彻底反共,15日武汉召开30万人声讨蒋介石大会,蒋先云作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讨蒋演说,表明自己与老蒋彻底决裂的心迹。

1927年4月19日,时年25岁的蒋先云满怀一腔热血和革命情怀,又投入到第二次北伐战争,并被任命为第11军26师77团团长兼党代表。5月28日率部在河南临颍与奉系军阀激战。初左脚中弹,带伤跨马,手举军刀,率队冲锋。然再次中弹,人马俱翻,仍高呼不绝:“冲锋!冲锋!向前杀去!”并对师长说:“我蒋先云不捉住张作霖,决不下火线!”最后不顾师长劝阻,又让士兵护卫重跨战马,向前冲锋,卒被弹片击中,死在战场。

1927年6月8日,周恩来在武昌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主持蒋先云追悼会并发表沉痛讲话,恽代英致悼词,号召“同志们,踏着蒋先云的道路前进!”罗章龙撰写了悼诗:“东南北战斗犹艰,战士升腾武胜关。千古悲风临颖路,中原忍见将星残。”郭沫若在蒋先云牺牲后曾这样说:“先云战死了,但他的精神是从此不死的。我本来很想作一篇文章来纪念他,但我觉得我们有时间性的文章,不足于纪念超时间性的烈士,足以纪念烈士的,只有他自己生前的行动,生前的誓言。”此外,当时党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报第198期也刊登了题为《悼蒋先云同志》的悼词。蒋先云牺牲后,遗体由其兄蒋麓山和侄儿蒋方正运回家乡,葬于家族墓地,墓位于大坪塘乡大坪塘村境内,高1.5米,长4米,坐东朝西,1946年同姓亲族为其立石碑;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新田县委、新田县人民政府把蒋先云烈士墓列为德育教育基地;1984年,蒋先云在黄埔军校同期同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徐向前在其回忆录里,称其为“良师益友友”,并题词:“蒋先云烈士永垂不朽!”现存于新田博物馆。

蒋先云短暂而悲壮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从早年学生运动的领袖,工人运动的斗士,到后来黄埔军校的奇才,北伐战争的名将,几乎每时每刻,无不光彩夺目!他既算毛泽东的得意门生,又是蒋介石钟爱的学生,出众的人品和才华,也使他成为国共两党争相邀宠的人物。

蒋先云,这颗黄埔军校最耀眼的明星,一个本可以成为共和国元勋的天才将领(或许能成为“中国的麦克阿瑟”),如同灿烂流星划过黑暗夜空一般,就这样凄美地过早地陨落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选择了一条杀身成仁似的告别方式,也给我们留下了永久的遗憾和怀念!

“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蒋先云,一个生活在那个火热的年代又具有新思想的革命青年,胸怀远大抱负,追求个人理想,且不被高官厚禄所诱惑,不为权贵势力所屈服,文韬武略,堪称全才,真可谓天之娇子,人中龙凤。纵然拼个饮血沙场,也换得一世青名!

缅怀历史,就是为了明鉴今天,回忆先烈,是为了激励后人,永州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需要有一群敢于当先、永争第一的后来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