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祠堂落成记
[杜月笙](1888一1951)浦东高桥人。十四岁时,在十六铺一家水果店当学徒,他的绝活就是削水果,左手拿一个苹果,右手拿一把水果刀,将苹果削得滴溜溜地转,苹果削好,皮不掉,仍将苹果裹着,吃前,将苹果皮一端轻轻一抖,完整的皮脱落下来,皮的宽度、厚薄也是一样,因此人们称他'水果月笙'。后投靠黄金荣,渐渐发迹,终于挤进了上流社会。(详情略)。
杜月笙
一九三O年初,四十二岁的杜月笙在家乡高桥买了五十亩地,大兴土木,建造社家祠堂,一九三一年祠堂落成
杜家祠堂
并于一九三一年六月九日至十一日举行家祠落成典礼和奉主入祠典礼。并邀请全国名伶大唱三天戏。消息一传出,全国轰动,尤其是梨园界。北京名伶几乎全部云集上海,来庆贺杜祠落成,史称'杜祠堂会'。除了当时最负盛名的: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的四大名旦。及四大须生,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余叔岩末来)等悉数到场。还请来了当时前辈老旦名家龚云甫、黄派武生李吉瑞。后来成为四大须生之一的谭富英以及李万春等新生代也随同赴沪。
四大名旦
上图为四大须生
北方名伶联袂南下,南方名伶也不甘落后,也在为庆典奔走。
三天戏,由上海梨园界联合主办,当时著名演员周信芳、赵如泉和常云恒三人负责剧目的安排和实施。不仅如此,周信芳和赵如泉还親自上台,表现《跳加官》。在南北名伶大合作演出的全本《红鬃烈马》中,周信芳和王芸芳联袂演出了他拿手好戏《投军别窑》。
周信芳
投军别窑
当时全国著名的京胡琴师也被邀请,马连良的琴师李慕良、胡子元。周信芳的琴师孙葵林。
谭富英的琴师赵继羹(1898一1975)祖籍浙江绍兴人,十六岁师承程祥林学艺,二十岁即闻名于菊坛。他是京剧史上帘见的左右手都能操琴的著名琴师,被誉为左右开弓的'京剧圣手'
京胡大师赵继羹
京剧伴奏乐器有:堂鼓、钹、三弦、琵琶、二胡、京胡、月琴、笛、笙、唢呐。其中以京胡为主。
六月九日至十一日,杜家祠堂热闹非凡,可容纳数千人的剧场,却涌入万人,正是插足无地,转身艰难,天气又热,四周密不通风,观众挥汗如雨。而通往杜家祠堂的路上更加热闹。
从浦东码头上岸,到杜家祠堂大约四公里路程。由杜月笙出资修筑了一条柏油路。杜家祠堂庆典三天里,这条路上車水马龙,拥挤不堪。荀慧生日记:'……尤其第一天,路上最为混乱,在途中,遇程砚秋、姜妙香乘人力车艰难地行进,见王又宸乘不到人力车,只好步行,有汽车翻身,落水一人,见刘玉泰的腿被汽车撞伤……'魏三云、杨小楼均步行至祠堂,梅兰芳觅汽车不着,竟坐乡民独轮車前往……鉴于第一天的混乱。次日,杜月笙特遣派月宝轮船去迎接,情况比昨天好多了。杜公馆一共备下了十五辆奥司汀汽车和一百五十辆人力车,仍嫌不夠。上海的人力车夫描准商机,纷纷把自己的车子用船渡江而来拉客,实实赚了一票,发了一笔小财。乡民中有头脑灵活的,急忙回家推出了平时载货搭人的独轮车,两侧各垫一块软布,算是座位,一次载客二位,取大洋一元。浦东乡下河流成网,有的乡民干脆划出小船,运载客人,一时间河道上无数小船来回穿梭,颇为有趣。
乡民划小船接客
祠堂分内外,外棚招待乡亲,内棚接待贵宾。外棚招待乡亲。外棚演二天,内棚演三天。六月九日,第一出是著名的坤旦华慧麟、雪艳琴、雪艳芳姐妹俩与萧长华、马富禄合演了《打金花鼓》。这是参加这次堂会唯一的三位坤伶。何谓'坤伶'?是指女演员,也称'坤角儿',清未民初,是不容许女人登台演戏的。这个规矩后来也渐渐取消了。这一天的压轴戏,是由梅兰芳、杨小楼、马连良、高庆奎、龚云甫等人联合演出的《龙凤呈祥》。
龙凤呈祥剧照
在这热闹的杜公馆中,也发生几件不愉快的事。其中有一件是有一个上海警备司令部的参谋长,是个京剧迷,本想不惊动杜府的人,就便服到场看戏。他实在受不了台下的嘈杂,喧闹,准备到后台找熟人弄一个舒服一点的位子。不料被张啸林拦住,还遭到辱骂,那个参谋长怒不可遏,并伸长打了张啸林。幸亏杜月笙出来打园场,才平息,并将参谋长安置到贵宾席。
第二天的堂会,从中午十二时开锣,一直持续到后半夜,中间不休息。杜月笙的好友,同为大亨的王晓籁、袁履登以及天津名票王庾生都上台客串。言菊朋此次是第一次与梅兰芳在上海合作,另外梅兰芳的琴师徐兰元,言菊朋的琴师王瑞芝俩人在演奏中喑暗较劲,大耍花腔,台下彩声雷动,有评论家称为最精彩的一段。
第三天,是杜祠堂会的最后一天,大轴戏是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苟慧生四大名旦合作的《五花洞》。另有高庆奎饰张天师,金少山饰包公的铡美案。
这一天堂会的送客戏是麒麟童(周信芳),赵如泉等伶的《庆贺黄马褂》。
折腾了三天,工作人员忙得不可开交,半夜戏唱完,要按排众多名伶吃夜宵,和引导他们至客房休息。真是苦不堪言。
杜祠会堂主要参演人员有:
梅兰芳、杨小楼、马连良、高庆奎、谭小培、谭富英、龚云甫、金少山、言菊朋、荀慧生、萧长华、姜妙香、尚小云、程砚秋、周信芳、王少楼、李万春……等(以下略)。全国的京剧名家生、旦、净、末、丑,几平全部到齐,盛况空前。这与杜月笙的为人有着极大的关係。他雖然是上海大亨,但他深知要别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尊重别人。
杜祠堂会集中了京剧界南北名伶,唯独有几位未到场,如杨宝森、盖叫天等。而最使杜月笙感到遗憾的是余叔岩未来,真是白壁有瑕,美中不足。有好几种说法,其中有一说法是余叔岩主要有微恙在身,有血尿,嗓子也不行,因此末应邀出席。
余叔岩
余叔岩的高足,嫡传弟子孟小冬其实也想去,见师父不去,只好悻悻作罢。杜月笙对孟小冬心仪已久,并发誓,非要把孟小冬娶到手。余派唱腔唱得最传神的二位女老生,除了孟小冬,就是上海京剧学院的教师张文涓了,她是苏州人,一九二三年出身,我不懂京剧,但张文涓的一出《卧龙崗》听得我如痴如醉。
张文涓
张文涓剧照
杜月笙六十大寿也组织一次堂会,规模不大。但庆幸的是终于请来了孟小冬,当时她也年近半百,徐娘半老,风韵犹在,天生丽质,依然抚媚动人。那次堂会的压轴戏是有她领衔的《搜孤救孤》。堂会结束,孟小冬就留了下来了。与姚玉兰一起住在一座公寓的十八层楼上。并退出演艺圈。
搜孤救孤剧照
从此,孟小冬她那苍劲悲怆的余派唱腔只有杜月笙一人独亨了。
杜月笙与孟小冬
一九四九年四月十日,杜月笙前往香港定居。他在病势日益沉重之间,和孟小冬补办了婚礼,给了孟小冬一个名份。一九五一年,八月十六日下午四时五十分,杜月笙在香港去世,享年六十三岁。临终前,将别人借他钱的借据全部烧毁。留下二十五万美元的遗产,孟小冬和杜月笙其他几个女人将这些钱全部瓜分。
政界对杜家祠堂落成典礼的反应:
'孝思不匮'(蒋中正)、'好义家风'(张学良)、'世德扬芬'(何应钦)、'慎终追远″(孔祥熙)、'千国棟家″(王宠惠)、'光前裕后″(吴铁城)、'敦仁尚德″(徐世昌)、'俎豆千秋″(曹錕)、'望出晋昌″(段其瑞)、以下略。
匾额送来后,杜月笙背着双手,一一欣赏这些朱底金字,闪烁生辉的匾额,他觉得好象缺少了什么!哦!应该有一篇《高桥杜氏祠堂记》。这篇文章当然由国学大师章太炎来执笔,他当仁不让,洋洋千言的《祠堂记》,章太炎挥毫即成:'杜先生出于帝尧。夏时有刘累,及周封于杜,为杜伯。其子……'以下略。
杜家祠堂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