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古村落】零陵夫江仔村:几经变幻而依然美丽的乡愁

【永州古村落】零陵夫江仔村:几经变幻而依然美丽的乡愁

图文 陈瑜
多次前往大庆坪,每次都心情很爽,因为这里风景的确很美,文化氛围浓厚,爱情故事甜蜜,禁不住总爱跟人分享。
夫江仔,这个名字奇特,几次都未能成行,因为不顺路,也因为较远,在两省交界,有一脚踏两省(湖南、广西),双腿迈三州(永州、道州、全州三地)之说。
很想目睹胜境,选定暇日,直奔目标,一条弯曲的乡村公路,在山坳里穿行,记不清多少弯道,转过多少山坳,别过多少古樟,到达导航的目的地,下车打听古建筑,热情的村民就当起了向导,古村就在新村后。
远望古村,就静卧在大山脚下,层峦叠嶂,树影婆娑,古木参天,别有韵味的美妙胜景。古村依山而建,坐西朝东,没有正门,南北方向各开侧门,不算高大,略有装饰,估计这种建筑设计更适合防匪防盗,便于快速关开房门,室内就是封闭的院落,前有照墙、天井,砖木结构,三级风火墙,硬山顶小青瓦,三进四开间,门窗木雕、台阶、枕石石雕,精美绝伦,龙、凤、花、鸟、虫、魚等吉祥图案刀工细腻、栩栩如生。第三进是祖屋,设有神龛,上面悬挂了一块金匾,书写了“升恒协吉”四个字,落款为光绪二十五年。“升恒”源于《诗·小雅·天保》:“如月之恆,如日之升。”为祝颂事业发达之意,“协吉”,家族成员共同合作奔向吉祥之意,是湖南省永州府军机处赵宜琛在杨映茂60岁生日时所题。赵宜琛,字憬玝,以贵阳进士来到零陵,自恨无学,特好士,勤于劝学。后屡任零陵、邵阳,知永州府、长沙府。
其中有一门楣上书“克绍箕裘”典出(孔子后学《礼记·学记·卷十八》“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清·袭萼《答谢丙南书》):“老弟家有薄田,可资饘粥;庭有玉树,'克绍箕裘’”。后喻能继承父祖之技艺或事业。生活在这里的人民,肯定和谐幸福,耕读为重,人才辈出,商农结合,富甲一方,也就有了“福江崽”的美名。
据村民介绍,现存有古建筑房屋20多座,是由明朝万历年间,杨氏先祖杨一明及其子孙后代逐年建起。最早为8正8横院落,清初时失火将8横房屋烧毁。清代道光年间,一名叫杨映茂的杨氏后人组织族人重建,将房屋全部建成外观高矮一致的正屋。
夫江仔就在历史上的湘桂、湘粤古道旁。有一个凉亭,供路人休憩和提供茶水,在元朝末年期间,夫江仔村民的老祖宗为避免战乱,选准这里良好的交通位置,有山有水,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过着世外桃源的幸福生活。
有物为证,村周围有两座单孔石拱桥,一大一小,做工精细,用料讲究,均是用上等青石方料硬砌而成,未加任何粘合剂,至今巍然屹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迄今有400多年历史,说明这里曾经是有小溪的。
村附近还有用青石板、小石子铺就的古官道,零道(零陵、道县)通衢,南来北往(南通广东、广西桂林,北至邵阳、衡阳),有碑为证,一块是同治五年(1866年,距今153年)立的“修桥路碑记”,竖式而立,高1.5米、宽70厘米,帽檐成元宝形;另一块是光绪四年(1878年,距今141年)立的,横式而立;碑上面的帽檐成山字,碑上有文“枯江崽亭子桥,上通江、道,下抵永、衡。创自前人行旅,乐康庄之道。崩由洪水,过客多济涉之忧。余等自睹心伤,怵心动感,爰约同心,订立捐薄,蒙仁人君子乐解金囊,共成美举,自此恩垂永国,共除返旆之艰。从兹利普行人,永免望洋之叹。是为序。”
据村里老人说,“福江崽”村名是从元朝末年沿用至清朝初期;晚清到上世纪70年代初期,这个村因严重缺水而变得贫困落后,而改名为“枯江崽”,至于后来怎么出现水源枯竭的,没有人说得清。在夫江仔村,男女老少都会哼唱一支歌谣:“夫江仔人真可怜,挑担水来要半天,全家洗脸一盆水,洗后留着浇粮田。”
再后来,村民觉得“枯江崽”名字不好听,又恢复了原先的“福江崽”,由于村民读书不多,用石块在墙上画出工记录不方便,便简化成“夫江仔”,就成了现在的村名。
据说,红五军团第34师打散的部队从道县沿着官道,也曾经过夫江仔往零陵方向或井冈山方向去。
现在村里村民还有一种说法,说夫江仔,这个村民的来由是因为这一带生长了很多“刺泡”,长满江边,因此而得名。
什么来由,都已经显得不重要,走过风雨岁月,经过几经变迁的古村,不再饱受无水的困扰,家家都通了自来水,让这里充满着勃勃生机。古村依然宁静的点缀在大山之下,依然在诉说着悠远的故事,成为了绵延不绝的乡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