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的笔顺、笔法、结构与章法
小篆书写的笔顺非常重要,这直接关系到能否真正掌握小篆的写法。一般来说,其书写的笔顺为: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中间后两边、先外后内。为了直观地说明,举“长乐未央,四季平安”八字为例(图):
当然,小篆的笔顺根据每个字的不同是可以有所颠倒或改变的,如“四”字的二、三两笔有时也可合为一笔写成。还有一小部分的字,其笔顺写法容有两种,如“安”字的宝盖头,可写成左右两笔的,有时也可写为先一竖点再一横,然后再接写左右两个竖笔的。但这些都是在对小篆书写的笔顺掌握精熟的前提下,根据书写的便利和创作的某种需要而进行的,千万不可视为对其书写笔顺可以任意更改。
小篆的笔法概言之就是“圆笔中锋”四字。“圆笔”是说点画要“圆”,笔锋要藏,所以,起笔要笔笔回锋。“中锋”是说笔行纸上,笔锋要如“屋漏痕”、“锥画沙”般”杀”纸,通过运腕及指、肘、臂的配合,发挥出毛笔最大的弹性——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蔡邕《九势》)。换句话说,通过“藏锋”和调锋 ,保持在行笔过程中笔锋始终呈“圆锥状”作用于纸面,以获得笔锋的最大作用力(也就是古人说的“万毫齐力”)。需要指出的是,小篆点画的收笔处不必再回锋,而是自然出锋,笔锋弹离纸面。蔡邕《九势》中说“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对小篆笔法的解悟和掌握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理论联系实践地反复体认,将古代书论中对笔法的论述和自己的练习紧紧地结合起来,相信随着时问的推移,功夫的积累,能够真正理解和做到“圆笔中锋”。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笔者以邓石如《白氏草堂记》开首的“南抵石涧”四字为例,将小篆的笔法加以演示(图左):
小篆的结构要求,笔者概括为十六个字,即“横平竖直、对称匀称、修长圆曲、比例合度”。以下以邓石如《白氏草堂记》中的字为例,对此
一一讲解。
横平竖直:小篆和楷书的结构不同。楷书的横画一般都取左低右高之形,而小篆则要横平竖直,否则字形歪斜,不能平衡。如“古、十、围、云”等字;
对称匀称:小篆的结够要么对称,如“南、夹、北、草”等字,要么匀称,如“几、多、翳、岩”等字;
修长圆曲:小篆的结体基本都是修长的,其结体长度往往接近于黄金分割率(0.618)的比例,以求玉树临风、美人翩跹之美感,如“修、树、丛、月”等字,而其笔画往往多取圆曲,少用直线,以求圆转婉媚之趣味,如“有、潭、蛇、织”等字;
自然合度:小篆结构有独体、左右、上下及左中右、上中下等几种。有些独体字,如“日、木、上、四”等,并不一味地拉长或展阔,而是追求其自然的效果。其他的合体字也同样要求比例合度、自然,以达到匀称和谐,团聚一气的艺术效果。以
下分别举例。
独体:如“石、人、百、走”;
左右:五五开,如“松、枝、阴、雄”;1/2开,如“涧、仅、张、据”;
上下:五五开,如“嘎、霎、其”;1/2开,如“光、嵌、奇、异”;
左中右:1/1/1开:如“襁、绒”;
上中下:1/1/1开:如“线、蔓”。
小篆的章法比较固定,一般都是竖成行、横成列,变化的是行距和字距。如邓石如《白氏草堂记》的字距较紧,行距较松。当然,也有像《秦诏版》那样随意错落的章法,但毕竟是较特别的个例,不是常例,往往只能偶一为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