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最适合的那个字、那个词、那段话
找到最适合的那个字、那个词、那段话
2021-10-13
我喜欢看电影,以前还做一个一个类目,一句话影评。
或许是受“一句话顶一万句”的影响,或许是因为我想找到最合适的那段话,或许我想更深入的了解剧情,或许是我想更好更准确的表达出来,所以我对自己有过这样的要求,但是说实话,这个要求真的是太难太难了。
一句话形容很好形容,但是要准确,还要说出去之后别人有共鸣和同感,这就很难了,毕竟这个词语需要大家都清楚,就像是白居易写诗一样,妇孺童叟皆宜。
做事要有效果,读书看电影更是如此。要卓有成效,不仅仅是要效率,首先最基本的,整体而言这本书谈的到底是什么?这部电影主要说了什么?这好像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但很多人并没有真的去问。或者是说:我大致知道它讲的什么意思,但是说不出来,这是不行的。
这个读书是一种管理,是对你的知识和信息的一种管理,你一定要有一种目标,要有一种考核程序。没有这种目标和考核程序,这个管理是不善的,那么它也不可能卓有成效。比如说,有一点我是非常认同的,就是你读这本书之前和读这本书之后,都要问:它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它到底想说明什么?它的源代码到底是什么?你是否能够一言以蔽之呢?
你要问:而且有一个很技术性的一个办法,就是用一句话,最多用三句话概括这本书的核心的思想是什么东西。
我以前就是想锻炼这个东西,可惜失败了,比如说尼采的《悲剧的诞生》,说的其实就是:酒壮怂人胆。因为那里头他讲的是酒神、精神对于现代的萎缩的人格、现代已经丧失这种英雄主义的这种文化的一种拯救意义。
最重要的不在于这个结论,而在于你形成了一个习惯,你总是要搞清楚它到底想讲什么东西。虽然有些时候会失之偏颇,但是能够留下一句也是一句,关键是你要有这个习惯,而不是糊里糊涂地。差不多明白了,但是到底是什么?说不清楚。
《白鹿原》这本书其实就是《静静的顿河》加《百年孤独》。
类似于事后总结等等,其实看书和电影就和做事是一样的,你需要总结他,管理他,归类他,虽然他现在或许并没有什么用,但是偶尔有一天他就会出现,因为在你的脑子里,在孕育新的知识。
一般来说,就是七个关键词,就像七个音符一样。你用七个关键词,然后把它写下来,就可以总结你所遇到的所有情况。
这七个关键词构成这件事,我一般都是逼得自己要用几个关键词来总结,所以我现在写的很多总结类的东西都是七个的。
很多人总结的时候,喜欢挑刺,找不好,其实找不好是最简单的,但是主要的是全盘的总结,并且合理。因为当你想到了去挑刺,去挑衅,在某个局部的点上想压过别人的时候,实际上你是很难沉下去去了解它的。就像一个人,那怕是跟你观点完全不一样的人,你沉下心来想,发现很多的分歧其实是可以找到它的原因的。这个时候,在这个基础之上能够达成某种共识,你发现你的认知水平到了一个新的程度。如果你停留在这种挑刺、挑衅、挑错的这种状态的话,对于总结这种心态是很不好的,尤其年轻人容易这样。而且有时候不一定是别人的问题,是你自己看出来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应该:不要随意评论他人,不要随意揣摩他人,不要受他人影响,凡事尽力而为。
————完————
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
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
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