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音人 | 中国“奥尔夫”新任掌门余丹红:法无定法
“音乐教育学科的学习
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博览群书是必经之路。”
李妲娜与余丹红
余丹红,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音乐学系西方音乐史方向博士(1999年毕业),也是上音第一位女博士。曾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主任(2002-2018),现任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A:奥尔夫教学法(Orff Schulwerk)是以20世纪德国著名作曲家卡尔·奥尔夫(Karl Orff)命名的著名教学法,英文也称Orff Approach,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普通学校的音乐教学理念与课程。
作为作曲家的奥尔夫,他以深厚的音乐创作功力和深刻的文化理解为基础,提出他的“原本性”音乐教育概念,从人本主义立场出发,在音乐课中不仅给予儿童丰厚多元的音乐体验,还给予儿童天性以自然生长的广阔空间——这种充满了人性光辉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在全世界范围得到了欢迎并推广。
卡尔·奥尔夫
A:上海音乐学院在我国的奥尔夫教育推广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院廖乃雄教授作为洪堡学者到德国学习音乐学理论,期间结识了卡尔·奥尔夫,并对他的教学法产生浓厚兴趣。
回国后廖先生致力于奥尔夫教学法的推广,他引进的教学理念对那个时代的上海基础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获得了许多令全国同行瞩目的教学成果,直接推动上海基础教育站在那个时代的最前列。
廖乃雄教授
我本人接触奥尔夫教学法,源于江明惇老院长的指引。1997年,江院长创立音乐教育系并兼任系主任,使我院自1927年以来的教师教育专业得以再次延续。廖乃雄先生为音乐教育系推荐了德国奥尔夫基金会的教学大使沃尔夫冈·哈特曼(Wolfgang Hartmann,后担任奥尔夫基金会负责人),计划在四年里每年来我院讲学一个月。
余丹红与哈特曼
我1999年从音乐学系博士毕业,到音乐教育系的第一份重要工作就是做哈特曼的课堂翻译。由于跨专业的缘故,我要求哈特曼先给我讲一遍第二天上课的内容,我自己理解之后,再正式进课堂给学生们翻译。通过这种方式,我在长达一个月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奥尔夫教学法最纯正的启蒙,也与哈特曼建立了持久的友谊。2000年,在廖乃雄先生的引荐下,江院长委派我和当时在读学生叶思敏一起到慕尼黑参加奥尔夫基金会资助的学习活动,后来在奥尔夫学院的暑期班获得了证书。
余丹红在奥尔夫学院
奥尔夫学院
A:也就是上述这部分经历,是我从事音乐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它使我从一开始就能站在国际化平台上,观察并思考音乐教育的目的、课程架构模式与方法、评估与反馈,并如何形成良性运动闭环。
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教学法处于专业主干课程群中的重要位置。通过20多年的学科建设,目前奥尔夫教学法是比较成熟而富有成效的课程,深得学生喜爱。好的教学法,它形式生动,音乐性强,直指人心,奥尔夫教学法就具备这种魅力。另外,奥尔夫教学法还有强大的适应性,可突破地域、文化背景的屏障,而迅速融入当地的文化环境中,这能给予每一位富有创意的奥尔夫教师以施展个人才华的空间。
相比较那些沉闷保守的课堂教学,奥尔夫教学法无疑具有鲜活而富有朝气的风格,这也就是为何在全国各省市从幼儿园到高校都能普遍开设奥尔夫课程,在经过几十年的推广发展后,目前仍有方兴未艾之势。
A:我与李妲娜会长相识于2000年的德国。我们共同参加了奥尔夫学院的学术研讨会,并观看了教师声势(Sound Gesture)表演音乐会。那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奥尔夫学院的教师们展示了十分精湛的技能,令人叹为观止。从那时起,我与李老师长期保持学术联系,我们彼此交流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发展、音乐教育的学科建设等问题的看法,共同参与国内、国际重要学术会议。李老师是思维活跃且自由奔放的人,她对新知识的接纳,对晚辈的激励,对事业的投入,都堪称业界楷模。
中国音协奥尔夫专委会在李妲娜老师的领导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我国,奥尔夫教学法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的普及程度极高。这一点,也归功于李老师几十年持之以恒的努力推广。在未来,上海音乐学院必然应该是奥尔夫教学法继续推广的平台之一,同时,借助高校的研究优势,与国际奥尔夫组织的合作将进一步深入,以期在科研方面有进一步的斩获。
A:在我的概念中,上海音乐学院是学术交融的汇聚地,奥尔夫教学法在此地有良好的学术基础,并有继续获得新发展的可能性,完全可以在音乐教育的社会服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A:教学是我最热衷的工作之一。除上课之外,最近比较关注音乐教育服务社会问题,并进行深入实践。首先是作为上海音乐学院部署下的长三角文化教育一体化活动之一,我在台州学院的“名家工作室”今年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基础调研、教材建设与科研等方面都有具体成果呈现。我主编的高中音乐教材和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材已经持续做了多期教师培训,今年还会继续多期培训工作,如果情况允许,会践约赴青海、重庆等地。另外,为内蒙古教育厅举行的音乐教育教师、学生专业技能比赛做了全面技术支持工作,并与内蒙古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奋战音乐教育的二十余年里
余丹红教授集教学、研究、实践于一身
开展了上音音乐教育多样化课程
进一步推动了学科进程
对中国音乐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音乐教育学科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音乐教育是交叉学科,内容庞大疆域广阔,每一部分都可独立运作并自成体系,同时又与其他领域间产生重要相关性。因而,对于年轻的学生而言,博览群书是必经之路。
如果说音乐教育还有一些重要的特征,首先,音乐教育的特质是由音乐的特质所决定的。优秀的音乐教育者需要坚实的音乐基础。其次,奥尔夫教学法是好方法,值得大家关注与学习。就音乐教学法的终极境界而言,法无定法。”
采访/撰文:林尹茜
设计:leisurelyzs
编辑:彭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