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博物馆藏清代龙凤纹瓷器撷珍
龙和凤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精神寄托,华夏祖先赋予了龙凤众多的寓意和象征。龙为瑞兽之祖,象征着皇权,而凤则为百鸟之冠,象征着富贵吉祥。历代史料中对龙和凤的记载颇为丰富,潍坊市博物馆藏有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撰书、由其门人司徒文膏刻《潍县新修城隍庙碑记》一方,该碑系郑板桥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重修潍县(今潍坊市)城隍庙后所书,碑额为隶书“城隍庙碑”四个大字。碑文中郑板桥以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阐述了无神论观点,描述了龙和凤的形象:“两翼两足而文采者为凤,无足而以龃龉行者为蛇,上下震电,风霆云雷,有足而无所可用者为龙。”
中国瓷器纹饰反映了各个时期不同的艺术特点,数千年来,龙凤形象在工艺美术的运用中不断发展变化,由简至繁,从古朴到华美,延续着人们对龙凤呈祥的浓浓情结。龙凤纹作为装饰图案,大多出现在历代官窑瓷器上,尤其是龙纹的使用,被历代统治阶级视为巩固其地位的重要装饰题材,明清时期更是发展为象征皇室尊严的御用图案。
清代是瓷器以龙凤纹为装饰的鼎盛时期,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瓷器的烧造技术和艺术成就异常卓越,对中国瓷器史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推进作用。清代龙凤纹瓷器器型规整、画工精细、釉面莹润,纹饰极具特色。《中国陶瓷史》载:“清代官窑瓷器纹饰,尤以缠枝莲和龙凤纹为多,龙凤纹的盘、碗、瓶是帝王婚礼必备之物。”因而清代龙凤纹瓷器自有一种雍容华贵。
潍坊市博物馆藏各类文物近 8 万件,其中历代陶瓷收藏颇为丰富,尤其以龙凤纹为代表的清代瓷器最具特色。今精心拣选馆藏清代龙凤纹瓷器数件,从中可窥见清代龙凤纹瓷器的艺术特点。
◆ 清光绪仿雍正青花矾红云龙纹盖
- 清 光绪 仿雍正青花矾红云龙纹盖碗
口径17.1、底径6.8、高11.5厘米,食器。敞口,深腹弧壁,圈足。器盖呈拱形,带环形抓钮,子母口结构。内外施白釉,碗心绘龙纹,器盖及器身外壁均饰二龙追珠纹,龙纹均以矾红彩绘;所饰弦纹、如意纹及胫部仰莲纹则以青花绘。底部及抓钮内以墨彩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识。该器物应是光绪朝仿雍正朝之作。
◆ 清乾隆蓝地黄釉二龙戏珠纹盘
- 清 乾隆 蓝地黄釉二龙戏珠纹盘
口径 25.2、底径 16、高 4.6 厘米,盛器。圆唇,侈口,曲壁深腹,圈足。青花蓝地发色深沉,黄釉龙纹,釉色黄中泛绿。盘内心饰立龙戏珠纹,内外腹壁饰顺向二龙赶珠纹。龙纹间辅以卷云纹、火纹,近足处一周仰莲纹。圈足底部中心为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识。
◆ 清乾隆青花海水白龙纹天球瓶
- 清 乾隆 青花海水白龙纹天球瓶
口径 16.5、腹径 37.2、高 50、底径 20 厘米,陈设器。胎质细腻洁白,胎体致密。圆唇,直口,粗颈,丰肩,圆鼓腹,圈足。釉面光洁清亮,白釉微泛青,青花呈色稳定,蓝色纯正明快。口沿处饰一周回纹,颈肩腹部满饰海水游龙纹。九条矫健威猛的白龙上下翻滚,腾跃于波涛汹涌的海水中,画面气势磅礴。釉底,足沿露胎一周。
◆ 清乾隆蓝釉描金凤尾尊
- 清 乾隆 蓝釉描金凤尾尊
口径 23、腹径 18、高 37.9、底径 13.5 厘米,陈设器。胎质细腻,胎体致密。大撇口,粗颈,鼓腹下敛,圈足外撇。通体施蓝釉,闪烁着蓝宝石般的光泽。颈、腹部以金彩各饰一组遥相呼应的龙凤纹,龙戏珠、凤回首,间饰火云纹,胫部为竖线纹,底部不施釉。
◆ 清光绪青花双凤纹盘
- 清 光绪 青花双凤纹盘
口径 26.4、底径 16.5、高 5 厘米,盛器。侈口,浅腹弧壁,圈足。白釉釉色微泛灰青;青花发色浓艳,局部有锈斑。盘内心饰相对的双凤纹,凤纹之间填饰卷云纹。釉底中心为青花“大清光绪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识。
◆ 清黄地粉彩凤穿牡丹纹盖罐
- 清 黄地粉彩凤穿牡丹纹盖罐(1 对)
腹径 23、高 30.3、底径14.5 厘米,盛器或陈设器。丰肩长圆腹微敛,圈足。通体施黄釉,底部施白釉。罐外壁主体图案绘粉彩凤穿牡丹花纹,辅以如意云头纹,变形仰莲瓣纹。釉底,足沿露胎。
◆ 清“潍县相府陈氏祭器”款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瓷器
- 清 “潍县相府陈氏祭器”款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瓷器(1 组)
碗口径10.4、 底径 4.7、 高6厘米, 碟口径10.3、高 1.86 厘米,盛器。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内外施白釉,外壁以矾红彩绘双龙戏珠纹,翻腾于云海之间。辅以“卐”字锦地纹为装饰。圈足内施白釉,以红彩书“潍县相府陈氏祭器”双行八字楷书款识。碟,撇口,折沿,浅斜壁,圈足。碟中心绘祥云纹围绕海水江崖纹、二龙戏珠纹及“卐”字锦地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