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琢丨讲给小朋友的汉字五千年(上)
一、汉字的起源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源,蕴含着这个悠久古老的文明的基因。当我们走进汉字世界的时候,先要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汉字的源头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真是众说纷纭。在历史上,有三种比较重要的说法:八卦造字、结绳造字和仓颉造字。
汉字与八卦
八卦,听起来蛮神奇的!
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氏创造了八卦。他在大自然中看到了天空、大地、高山、大湖,看到了清澈的水流、熊熊的烈火、浩浩荡荡的长风,听到了响彻苍穹的雷鸣。在伏羲看来,万事万物都分为阴阳,他用一个长横表示阳爻,用两个短横表示阴爻,再用阴阳进行组合,就拼出了八卦,分别代表天、地、山、泽、水、火、风、雷。
在中国文化中,八卦相当重要。有一部听起来有些神秘的古老经典——《周易》,就是以八卦的道理为根本的。于是,有人认为汉字也起源于八卦。他们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在八卦中,有一个坎卦,表示水的意思。你看,坎卦是这个样子的
。主张汉字起源于八卦的人们说,把坎卦竖起来,旋转90度,和古文字中的
(水)非常像。
你别说,对比一下还真像!那汉字真的起源于八卦吗?不是的,八卦中的另外七个卦和汉字一点儿关系也没有,样子也不相似。坎卦和水的相似,应该只是一种偶然。
结绳造字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汉字起源于结绳。
什么叫做结绳呢?这是古人提醒自己别忘事儿的一种办法。他们随身携带一根绳子,有大事儿,就系一个大疙瘩;有小事儿,就系一个小疙瘩。这种风俗见于世界各地,有些比较原始落后的部落,现在还在使用结绳记事。
结绳,能够帮助我们记事。汉字有同样的功能,于是有人认为,汉字起源于结绳。我们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这种说法并不靠谱——绳子上的疙瘩能提醒我们有一件重要的事!但它无法告诉我们,到底是什么事。你是要去上学呢?还是要去吃火锅呢?还是去游乐场玩耍呢?但汉字就不一样了,汉字能够传达准确而具体的信息。
仓颉:汉字的始祖
在造字的传说中,仓颉造字的说法流传最广。
仓颉是谁?在传说中,他生活在公元前2500多年,距今有4500多年,是黄帝时期的史官,掌管着历史、文化与文献,这个身份和汉字的关系最为密切,相传是他发明了汉字。这个时间和我们今天发现的早期文字符号的时期,也是相当接近的。
根据一些古书中的记载,仓颉的样子很奇怪,“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这句话说的是,仓颉的额头很大,像龙一样。他有四个眼睛,绽放出闪闪的灵光。这个人非常聪明,生下来就能写字——哇塞,仓颉好厉害!
仓颉真长这个样子嘛?不见得。古人习惯于将一些厉害的人物神话,来凸显他们的与众不同。他们往往出生时伴有奇怪的天象,长相也是异于常人。伏羲是人的脑袋蛇的身子;蚩尤和兄弟们都是铜头铁额,真是够酷。没这么夸张,稍微低调一点的也有。三国时期的刘备双耳垂肩,双手过膝,耳垂和手可真够长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脚上有七颗痣,有个厉害的说法叫做“脚踏七星”。所以,仓颉的长相也是经过了艺术的夸张。
仓颉如何造字呢?
古代有一位大思想家叫韩非子,他记载了仓颉造字的一个思路,他说:“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仓颉要给公开的“公”和自私的“私”造字。
先造“私”字,这个字的意思有点抽象,用什么样的字形来表达呢?想来想去,他找到了一个造字的好办法:画一个封闭的圆圈
,圈里的东西都是我的,也就是“厶”。这个字是今天“私”字的右半边。在古人心中,什么东西最能表示私有呢?莫过于粮食!于是,聪明的古人在“厶”旁边再添加一个“禾”,创造出“私”,强调这是我私有的财物。
“私”造出来了,“公”又该如何造字呢?这个问题难不住聪明的仓颉!他说,“公”和“私”的意思是相反的,把私有的财物分给大家,不就是“公”嘛。因此,他在“厶”的上面加上了一个“八”字。在数字中,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都是一个不断分离的过程。因此“八”表示分的意思,把“私”用“八”不断分开,这就是“公”!
仓颉造字,体现出高超的智慧!
事实上,汉字不可能是某一个人造出来的,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人民大众的智慧结晶。战国的大思想家荀子点明了仓颉造字的实质。《荀子》中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喜欢写字、善于造字的人很多,但只有仓颉造字的名声千古流传,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仓颉“专壹”!
请注意,大写的“壹”字,既表示专一,仓颉一心一意地来创造汉字;也表示规范、整理与统一的意思。仓颉是汉字的整理者、规范者与统一者,他是古人发明汉字的伟大的历史运动中的代表者。
正因如此,仓颉被后人尊称为“字圣”——发明汉字的圣人。
随着汉字的发明,我们的历史文化大大地向前迈了一步。相传汉字发明之后,“天雨粟,鬼夜哭”——天上落下粮食雨,晚上有鬼在哭泣,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儿恐怖呢?事实上,“天雨粟,鬼夜哭”是个吉兆呢!上天降下粮食雨,奖励人们发明了汉字;鬼也不是可怕的妖怪,所谓“鬼者,归也”,他们是“回归”故乡的祖先的灵魂。那些去世的祖先觉得,有了汉字,他们的生平事迹就会被记录在文字里,再也不会被后人遗忘了,因此纷纷喜极而泣。
汉字源自图画
传说听起来很热闹,但如果根据考古来看,汉字应当起源于早期的原始图画。大家跟我看大汶口文化的图画型陶符,以及半坡文化中的彩陶符号。在这些刻画在陶器上的符号中,有圆圆的太阳,有巍峨的高山,有抽象的小草……和汉字中的象形文字,真是如出一辙。
在原始图画和汉字的对比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看,自由自在的鱼儿、四腿张开的青蛙、展翅欲飞的小鸟、姿态优雅的小鹿,这些原始绘画摇身一变,就成了最早的汉字。
图画是形象的,最早的汉字也是如此。古人造字的基本思路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从自己熟悉的身体和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选取形象,造出汉字。取象,是汉字造字的基本思路,也是我们给大家讲解汉字的基本视角。
二、甲骨文:传奇的开始
甲骨文,是我们今天能见到的最早的汉字。
甲骨文是汉字历史上的一个传奇,它是如何被发现的呢?它是什么时代的文字?甲骨文都写了些什么?又有怎样的特点呢?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走进甲骨文的世界吧。
神奇的发现
甲骨文,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我们一起来看两幅图,左面这幅是乌龟的腹甲,也就是肚子上的甲壳。右面这幅是牛的肩胛骨,两个骨片上都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那我们就清楚了,甲骨文的命名来源于它的材质,这是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的发现很传奇,发现甲骨文的人叫王懿(yì)荣,他是清朝的大臣,也是一位金石学家,也就是研究古文字的人。大概是1899年的时候,王懿荣生病了,要吃中药。他一时兴起,想看看这次中药的成色如何,就拿了一包药打开翻检。没成想,在一味叫做“龙骨”的药材上,看到了类似文字的刻痕。
什么是龙骨?相传是龙的遗骨,吃下去能够补肾,听上去是不是有点高大上?其实,龙骨就是古代动物的骨骼化石。我们说过,王懿荣熟悉古文字,一般人看到龙骨上的刻痕,也许不会注意,但王懿荣一眼扫过去,却是大惊失色!
“啊!这龙骨上面刻的东西,好像是文字!来人,快去把药店里的龙骨都买回来,我要好好研究一下。”
这一研究不要紧,王懿荣就此发现了甲骨文。这对中国的文字研究、历史研究来说,都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甲骨文让我们见到了最早的文字,也让我们看到了尘封已久的殷商王朝的历史。
占卜的秘密
甲骨文所处的时代,是历史上的殷商时期。如果我们看过《封神演义》的话,知道有个残暴的商纣王,他的名字也曾出现在甲骨文中。甲骨文里都写了些什么呢?它主要记录了古代占卜的相关内容,因此,甲骨文也叫做卜辞文字。
什么是占卜?这个事儿说来话长。殷商,是一个非常迷信的时代,那个时候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通过占卜来进行预测。用什么来占卜呢?选来选去,古人盯上了乌龟的壳。也许,他们觉得乌龟长寿,见多识广,因此能够预测未来吧。
占卜的流程很复杂,古人先要把乌龟的腹甲,或者牛的肩胛骨锯下来,然后磨平。磨平之后,再用铜钻在上面钻出又深又圆的孔,再在圆孔旁边凿出枣核型的槽。又钻又凿,折腾了一大通,甲骨的表面就不再平整了。接下来,古人会用火去烧这个甲骨。不平整的东西受热不均匀,就容易爆裂。在爆裂的时候,发出“bu bu”的声音,这就是“卜”字的声音来源。爆裂之后,甲骨上会出现裂纹,这些裂纹的样子,就是“卜”字的形体来源。
你看,甲骨文上的裂纹与甲骨文中的
(卜)字,是不是很像呢?
在我们看来,这些裂纹是随机的、偶然的,但在古人眼中,它们却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古代有专门负责占卜的巫师家族,那些大巫们头上插着炫目的羽毛,穿着与众不同的衣裳,神情肃穆地看着甲骨上的裂纹,为商王判断吉凶。有时候,尊贵的商王甚至会亲自进行占卜。
这段历史也烙印在汉字里——在古文字
中,“占”字上面是一个“卜”,下面是一个“口”。对“卜”——裂纹的解释与预测,就是占卜。占卜之后,古人会把这次占卜的前因后果记录在甲骨上,记录使用的文字就是甲骨文!在殷商时期,无论是天时、祭祀、战争、农业、生活,各种各样的事情都要占卜,因此,甲骨文中也就记载了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
想学占卜吗?在考试之前预测吉凶?看看自己分数如何?
还是算了吧。第一,小乌龟蛮可怜的,不忍心!第二,占卜的方法早就失传了,学不到!
最早的记叙文
古人占卜完后,在甲骨上用古老的文字记录占卜的相关信息。记录的体例和格式是什么样子的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要先问你一个问题:你会写作文吗?
这有什么难的!一篇记叙文,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清清楚楚地写下来就是了。嗯,这个回答很不错。但你知道吗?记叙文的规则与体裁,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基本定型了。
这么早啊!
甲骨文有固定的记事模式,分为前辞、命辞、占辞、验辞四种。听起来,会不会觉得这些名字有点儿“玄”?其实,它们的内容与格式,与我们平时所写的记叙文非常像。
“前辞”说了些什么?它告诉我们,古人在哪一天占卜,由谁来负责占卜,这其实就是时间和人物。一般来说,负责占卜的是专指的大巫师,他们称为“贞人”——在古代汉语中,“贞”也有占卜的意思。占卜意味着与神灵沟通的能力,这是一种特殊而重要的文化权力,因此“贞人”往往是世袭的,形成了代代相传的“贞人集团”。
“命辞”介绍了为什么事情来占卜,在甲骨文的“命辞”中,我们能看到殷商古人最关心的事情。比如有的甲骨文里说:“帝及四月令雨?帝弗其及今四月令雨?”这句话你能看懂吗?在这里,“帝”是天帝,“雨”是下雨,古人问的问题是:今年四月份,上天会不会下雨?
“占辞”是巫师或者商王对于占卜结果的判断,“验辞”是对占卜结果的验证,无论准确与否,都如实记录下来。有意思的是,甲骨文中有相当多的占卜“不灵”的记载,古人尽管有些迷信,但还是很“实在”的,把握住了实事求是的记录标准。
你看,甲骨文是不是很像一篇记叙文,时间、人物、事件、结果,都非常清楚。
千姿百态的甲骨文
介绍了甲骨文的发现、制作、内容与格式,最后,我们看一看这种文字的特点。
甲骨文的第一个特点是象形性强。什么叫象形性呢?就是文字和它所记录的事物特别像,惟妙惟肖。汉字来源于图画,早期汉字就像一幅幅生动的图案。不信你看:
这是甲骨文组成的一张面孔。圆圆的是脸的轮廓,中间是眼睛、鼻子、嘴巴,还有两旁的耳朵。其实,这些都是甲骨文——眼睛的象形
,是“目”字,你把这个字掉转九十度看,和今天的“目”还颇为相似。鼻子的象形
,是“自”字。古人为什么用鼻子来表示“自己”呢?很简单,自我介绍的时候,我们指着自己的鼻子说,“这是我!”你肯定不会指着自己的屁股,告诉别人说“这是我”,对不对?在“自”的下面的这个字
,看起来很好笑。一张嘴,里面缺了好多颗牙,这是甲骨文中的“齿”字——古人没有牙刷牙膏,茹毛饮血对牙齿的磨损有很严重,在很年轻的时候,牙齿往往就损毁得十分严重了,这种健康状况,也大大地拉低了古人的平均寿命。在脸的两旁,
是甲骨文中的“耳”字,你看,这个耳朵还不小呢!
眼耳口鼻,这些字形取象于我们的面孔,非常形象。把它们拼到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殷商时期美男子的模样。
天啊!这个样子能叫美男子吗?
甲骨文的第二个特点,是文字瘦硬,很有一种“骨感”之美。特别是把甲骨文和金文对比,前者骨感,后者肉感,堪称“环肥燕瘦”。在下一章关于“金文”的讲解中,你会看到非常鲜明的对比。
这种骨感之美,形成了甲骨文独特的审美风貌。要知道,甲骨文多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刀和笔不同,很难做到圆转如意。因此,甲骨文中有很多直来直去的笔划,也就形成了硬朗、骨感的书写风格。
甲骨文的第三个特点,是字形结构多变,同一个汉字往往有不同的写法。在汉字学中,这个现象叫做异体字。我们看甲骨文中的“龟”字:
第一个字是侧面的小乌龟,头尾四肢都很完整;第二个字也是侧面的小乌龟,但似乎受了伤,缺胳膊断腿的,看上去很可怜;第三个字是从上往下俯瞰的乌龟。同一个龟字,有不同的写法,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这也体现出它是一种不完全成型、不够规范的文字。
三、金文:金灿灿的文字
走过殷商,迈入周朝,在经过了像画一样的甲骨文之后,我们步入了金文的鼎盛时代。但需要注意的是,甲骨文、金文,以及我后面要讲到的小篆(zhuàn)、隶书等,他们有大致的先后顺序,但没有特别清晰的时间界限,金文诞生于商朝中期,兴盛于西周,基本消亡于秦灭六国。
什么是金文呢?
和甲骨文一样,金文名字的由来也和它的载体有关。
你见过博物馆里的青铜器吗?那些斑驳陆离的古老器物,是历史无言的见证者。由于氧化作用,我们见到的青铜器大多数是青黑色的,但它刚刚铸造出来的时候,则是耀眼夺目的金黄色。要知道,周天子也喜欢“土豪金”的颜色呢。
金文,就是铸造在金色的青铜器上的文字。在古代,有两种青铜器最为常用。一种是鼎,用作礼器;一种是钟,用作乐器。所以,金文也叫做“钟鼎文”。
问鼎中原
古人为什么要把金文刻在鼎和钟这样的青铜器上呢?因为,以钟鼎为代表的青铜器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常崇高。它们被称为“国之重器”,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在周代,不是谁都有资格铸造青铜器的。你说我家里特别有钱,铸个鼎玩玩,怎么样?那可是绝对不允许的。必须要由天子赏赐给诸侯大夫“金”——也就是青铜,然后才有资格铸造钟鼎。
钟和鼎如此重要,它们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
让我们先从“鼎”说起,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地位这么尊崇的鼎,最初是一口接地气的大锅。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说文解字》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五味”是酸、咸、苦、甘、辛五种味道,泛指美味的食物,鼎最早是一种用于烹饪的器具。
“鼎”长什么样呢?所谓“三足两耳”,我们看一看它的样子就知道了。鼎有三足,稳稳放在地上;上面又有两耳,可以把木棍穿进去,用来扛鼎。这个造型还真的蛮适合做锅的,下面的“三足”之间很适合放柴火,上面的“两耳”很适合把锅抬起来。
作为一口接地气的大锅,鼎为什么一飞冲天,备受推崇,地位倍增呢?
因为一个我们熟悉的人——大禹。
大禹治理了水灾,安定九州,广大人民都很爱戴他。舜便禅让了自己的位置,让大禹当王。大禹建立了夏朝,成为夏朝的开国天子。他掌管天下后,做了一件特别有权力象征意义的事情——收来了九州的金(青铜)铸造了九个大鼎,以此象征当时的九州大地。正因如此,鼎在古代也象征着国家政权,是大国国力的体现。人们铸鼎,将它作为重要的礼器,用于祭祀等重大事宜。
鼎作为礼器,可谓高大上,它是一个国家政权的象征,所以古代有“问鼎中原”这个成语。故事的主角是春秋时期的楚庄王,这是一个英明勇敢、野心勃勃的国君。有一次,他问周天子的使臣王孙满:“听说天子有九鼎,不知道这鼎有多沉啊?”你要知道,楚庄王并不是真的想知道鼎有多沉,而是因为鼎象征国家政权,他想借此掂量一下周天子的分量!
实际上,当时周室衰微,诸侯蠢蠢欲动,天子已经没什么分量了,谁都敢欺负一下。但能言善辩的王孙满非同小可,他一句话就把楚庄王顶了回去——“在德不在鼎也!”天子统治万国,在于德行,而不在于是否拥有九鼎。言下之意是,你楚庄王只关心鼎的轻重,不过是个有勇无德的莽夫罢了。
楚庄王反驳道:“我们楚国长戟(jǐ)上的钩尖儿加起来,就能够铸成九鼎。”这句话说的是做鼎,其实暗含的意思是,我们楚国兵强马壮,靠军队就能推翻周皇室,一统天下。
王孙满丝毫不惧:“当初夏强盛的时候,即使是远方的诸侯也会赶来朝见大禹。九州的长官们贡献金,铸成九鼎,九鼎上刻着九州各地的出产以及奇特的东西。天地之间的事物都被容纳在九鼎之中,人们从鼎上能识别一切神圣与邪恶的东西。后来,夏桀道德败坏,夏朝被殷商取代,九鼎也随之迁到了殷都。殷商的国运有六百年,可惜纣王暴虐,于是殷商被周取代,九鼎便也归了周。可见,如果一个君王有德行,国家治理得美好清明,那么鼎即便很小,也重得难以移动。如果一个君王无德昏聩(kuì),那么鼎即便很大也会轻易失去。当初周天子把九鼎安放在都城时,占卜得知周会传国三十代,国运会持续七百年,这是天命。现在周虽然在衰败,但天命还没有改变。”
楚庄王碰了软钉子,这才收敛了自己的傲气。
在历史上,觊觎九鼎的霸主不止楚庄王一个。秦国的秦武王热衷举鼎,楚霸王项羽力能扛鼎。他们举起沉重的鼎,不仅是展现自己力气过人,也是要通过举鼎的行为,来寄托征服天下的决心。
价值连城的编钟
除了鼎外,钟上也经常刻着金文。钟和鼎一样,都是价值连城的宝贝。
钟是做什么用的呢?它是古代殿堂典礼上常备的乐器,一般都是一套,称为“编钟”。大大小小不同的钟,敲击起来音色不同,演奏出复杂的旋律。殷商的编钟多为3枚一组,春秋战国时期多为9枚一组。现存最华丽的编钟,是在武汉市的湖北博物馆里,藏着的一套曾侯乙编钟。这套编钟共64枚,分三层悬挂,全部重量在2500公斤以上,美轮美奂,真可谓是先秦青铜器中的珍品,你们有机会一定要去参观一下。
在中国古代,人们把那些尊贵的家族称作“钟鸣鼎食之家”。什么是富贵的标志?不是黄金美酒、宝马香车,而是用钟奏乐、用鼎吃饭的人家——这幅古香古色的生活画面,不仅是古人心中财富的象征,也是社会地位的标志。
国家大事与家族荣耀
金文地位崇高,铸刻在上面的文字也不是一般内容,或者是国家的军国大事,或者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的荣耀和辉煌。
在金文中,我们能看到一些历史上的“重大新闻”。你看上边这个青铜器,古朴大方,它的名字叫利簋(guǐ)。簋和鼎一样,也是古代的一种食器,主要用于盛饭,也是一种礼器。北京有个饮食一条街,以麻辣小龙虾著名,就叫做“簋街”。利是什么呢?“利”是这个簋的主人。在利簋上,有这么几句话:
右起第一个字左边是戈,下面是止,所谓“止戈为武”,这是一个“武”字。旁边加上一个“王”,这是周武王的专用字。哇!鼎鼎大名的周武王,大人物出现了!武王下面的一个字不难认,这是征伐的“征”。第三个字,是商纣王的“商”。“武王征商”——看到这几个字,有没有一点儿心潮澎湃的感觉。在古老的青铜器上,记录了中国历史翻天覆地的一场大战。在利簋接下来的文字中,记录了武王伐纣的时间,“唯甲子朝”——在甲子那一天的清晨。这个时间和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是完全吻合的——“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
在利簋上,铭刻着“利”带领家族参与武王伐纣的光荣历史。这类的青铜器是不折不扣的传家宝!因此,很多金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子子孙孙永保用”,“用作子孙宝尊彝(yí)”——周代的贵族们,希望这些尊贵典雅的青铜器,成为子孙代代相传的宝贝。当然,那些古老的权贵家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湮(yān)没无闻,时至今日,金文不再是某个家族的荣耀,而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瑰宝。
古朴雄浑的金文
说完金文的载体和内容,最后再来看看金文字形本身的美。
金文是一种古朴雄浑的文字。说它古朴,是因为金文保存了一些非常古老的字形。就拿我们熟悉的“王”字来说,“王”是国家的统治者,这个字最开始是什么样子的呢?在甲骨文中,“王”写成
、
、
等样子,有人说,这是祭祀上天的架子,用来焚烧祭品,王者拥有祭祀上天的神圣权力!也有人不同意,哼!画个烤肉架,就能代表高高在上的王吗?
争来争去,直到看到了金文中的一个字形
。
你看这个字像什么?没错,斧头!它是斧头的象形。那帝王和斧头之间,又有什么关联呢?
在古代,有一种威猛夸张的大斧头,名字叫“钺”,它标志着征战、杀伐的权力,是王权的象征。前面说过,青铜刚刚铸造出来是金黄色的,在古书中,这种青铜大斧有个专门的名字——黄钺!
《尚书》中记载,武王伐纣的时候,“左杖黄钺,右秉白旄(máo)以麾( huī)”——左手拿着青铜大斧,右手挥舞雪白的旗帜,来指挥部队。除了史书,考古发现也印证了黄钺的存在。在殷商时期,商王武丁有一位英勇善战的妻子,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英雄,名字叫妇好。在河南安阳出土的妇好墓中,出土了非常霸气的青铜钺。而且,不只是一把,而是两把!这说明妇好拥有领兵出征的权力。根据甲骨文记载,这位女英雄最多指挥过一万三千人,真是赫赫威风!不过,妇好出征,手拿两把大斧,听起来怎么有点儿像李逵……
从妇好的出土黄钺,结合史料和金文,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什么是“王”,王者拥有钺所代表的征伐大权,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
至于雄浑,金文地位崇高,在当时都是由最好的书法家来写的。而且,金文不是用刀契刻,而是铸造而成,相比甲骨文而言,有着更多的书法展示空间。若你去博物馆游览或者看字帖,会发现金文的书法性非常高,有一种雄浑丰满、古朴天然的美感,吴昌硕、齐白石等大书法家都喜欢用这种字体进行创作。
图书推荐
专家推荐
文字是文化的根,是记录语言、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也是学习活动最重要的载体。这套书精选学生日常生活中使用最频繁的汉字,逐一寻根溯源,通过分析它们从图画到符号的神奇变化,揭示汉字特有的造字逻辑和字形规律,对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母语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朱永新
这套书里有汉字漫长的历史、丰厚的哲理、真实的文化和生动的形象,而最难得的,是让古今汉字走入课堂的选材和编排设计——语简事长,见微知著。
——知名语言文字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宁
汉字,是一只密码锁,破解之后,你将看到一个无比精彩的世界。这套书让一个个古老的汉字向你走来,跳跃起来,鲜活起来!你会发现: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种人生,读懂汉字,也就读懂了中国。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康震
以专业的视角、趣味的方式解读汉字文化,这是值得孩子和成人共读的书。
——特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周益民
媒体推荐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基石,流光溢彩的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跨越数千年传承至今,离不开这一笔笔奇妙的横竖撇捺弯钩的支撑。它们就像一个个紧致、密实的钙元素,微小却必不可少。走进《汉字就是这样来的》,深入体会汉字的价值和魅力,也就可以把握中华文明的精魂!
——语文报社总编辑、编审 任彦钧
了解历史和变迁,说起来是研究工作,多少会感觉枯燥或无趣,但是这套书从孩子可见、可感、可触的内容出发,并按此分类,领着孩子进入汉字的世界,是非常好的切入点。
——《小读者》杂志执行主编 刘纳新
看一个个汉字的发展演变,如烧脑解谜,充满快乐,又意外连连。跟一个个汉字回到他们诞生的历史现场,如穿越时空,通过“穴”“家”目睹的是人类从地穴到人畜共居的生活变迁,通过“取”见证的则是先秦军功制度的血腥残酷。这套书里,每个汉字都像是有几千载岁月与故事的说书人,讲着他们经历的故事。
——《中国文化报》记者 胡克非
作者简介
孟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章太炎黄侃研究中心副主任,曾发表汉字研究、普及文章近百篇,主持或参与多个国家级、教育部级汉字重点项目。作为大学老师,他积极面向社会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在学而思、博雅小学堂、中国大学慕课、超星尔雅等平台开设多门广受好评的精彩课程,用趣味横生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古老的汉字世界。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