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美育讲坛|薛金炜:传统滋养天趣
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动美育素质教育,提升少年儿童的审美素养、创造精神和美术表现能力,发现并培育优秀的中国画人才,书画频道特举办“经典传承——全国少儿国画大展”。围绕本次少儿国画大展,书画频道还精心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有益于少年儿童美育素质提升的活动,并借此进一步促进全国少年儿童美育素质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日前,由书画频道主办的“少儿美育讲坛”正式开讲,常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儿童绘画辅导老师、江苏版中学美术教材编委、江苏版小学美术教材副主编薛金炜以“天真水墨”为题,分享了自己对儿童美术教育问题的感悟。
天真水墨,好像重在儿童的天真,那么,还要不要传统?常有人质疑。回答是当然。艺术是人类活动开出的绚丽花朵,它从根本上提升了人类生存的品质。儿童的艺术活动因此也是完善人格、丰富人性的活动,不是为学一点技法的空壳,所以,人类的文化艺术传统都是教学的资源。中国画又是特别注重传统、传承的,不过有些所谓传统只是某种老习惯,不是真的传统精神。让孩子一味临丝瓜小鸡,不等于传统。
我们常说祖国优秀传统,许多时候是个口头禅,是个抽象概念,它到底是什么?我们往往并不真的关心,不去深究,然后就真的没有能力去关心了,表面上的热闹掩盖了先贤渐行渐远的身影。我作为老师,就想把它变虚为实,真的把传统好好梳理一番,先搞清究竟包含哪些具体内容,重要画家、重要作品,一一寻访,一一下工夫去赏析,印刷品有失真问题,就跑上海博物馆、故宫……
哲学家说:艺术是生命的伟大刺激。我们得问:我们做老师的,在多大强度上感受了这种刺激?如果我们自己没真感受,如何能让孩子有真感受?
我开始工作时,基础不好,我就这样一直努力补课,去博物馆看画之外,也努力阅读,在中国典籍里寻找理论资源,寻找什么是传统的答案。发现中国艺术传统许多观点,一点也不保守,一点也不歧视儿童天真,非常“现代”。它们成了我教学的根据,我愿在这里向大家推荐一些:
复归于婴儿——老子
老子肯定对当时的成人社会非常失望,成人社会尔虞我诈、坑蒙拐骗,所以他要说:复归于婴儿——成人具备了知识、能力、阅历以后,回去寻找儿童的单纯、干净、天真、稚嫩,成年人都太老练了、太油腻了,太依循思维定式行事了。成人画家画画,则往往太娴熟太炫技太轻飘油滑太有功利心了。在老子看来,婴儿状态对人类具有终极意义。在艺术表现上,儿童的那种真率,也是具有终极意义,成为许多艺术家心向往之的状态。
童心
明代李贽的《童心说》:童心者,真心也。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类艺术活动,表达活动,就应当是真心活动,要心中不得不表达、不得不说、不得不画的感受体会,一旦触景生情,才去写去画,“遂流涕恸哭不能自止。”其实在现实中有各种理由让孩子画不真心的画,为考级、为比赛,为了给什么什么撑门面,去画不真诚不自然、不美的儿童画。李贽的童心说多有现实意义!
平淡 天真
清代大艺术家赵之谦的两句话,他说:古今艺术,只有两种人最高:一是儿童:三岁孩童能见天质,孩子作品天性流露,所以高明。一是有很深厚积累的读书人:积学大儒始现神秀,他们以一生的修炼,达到人性的极高境界,在艺术中表现出来,所以高明。
这句话和毕加索的一句话相映成趣:我用三四年时间学会了像大师那种画画,但用一辈子时间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
老子、赵之谦、毕加索他们的认识,是高度一致的,几乎一脉相承,道出了人类艺术的一个奥秘,也都肯定了儿童天真状态的终极意义。而成人,则有个复归的过程,这就是积学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拒绝刻板、僵化、套路化的过程,是新生的过程,这个积学不是照搬,而是创造,积学大儒晚年的风神,肯定不再是三岁孩童的天质。这也启发我们:成人学传统,孩子学传统,也不是去重复传统某一面目,而是接上前人的艺术精神。好的传统,都是活泼的、永远新鲜的、天真烂漫的。
中国画史上最伟大的作品,顾恺之、展子虔、李将军父子、赵大年、惠崇、李公麟、乔仲常、马和之、米友仁、赵孟頫、倪云林,直到后来的董其昌……都显示出高贵的稚嫩感,生拙感,平淡天真,奇特也天真,都有复归于婴儿的感觉,那是一种干净纯粹,新鲜独特的世界,中国艺术传统的真精神在其中。
《益州名画录》
宋《益州名画录》的一段,它重要在于中国画品评标准,此后基本没超出它确立的模式。
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最难达到),拙规矩于方圆(拙于规矩,画不方画不圆),鄙精研于彩绘(不在乎涂颜色涂得精细),然而笔简形具,得之自然(简单的笔墨却有了有趣的造型,而且自然得之),
莫可楷模,出于意表(不是模仿来的,也不能作为画谱来供人模仿,因为这种画都是出人意外的)。——《益州名画录》
这就是宋元以来中国画最高标准。今天哪儿能见到这样的画?只有好的儿童画吧。我认为西方现代绘画没有这么明确的概括说明,但潜在标准也差不多的。
毕加索说要一辈子向儿童学画,不是学我们常见的被过度辅导过度掌控的伪儿童画,而正是逸品这样的儿童画。所以古今中外大师之间是脉络相连、情愫相通的。我们常说儿童画不要成人化,这当然是对的,但“成人化”这个词好像也不太确切,成人与成人很不同啊,好像大师们与儿童是一拨人,另外的成人,就是刻板、套路化的另一拨人。
至虚 极乐
董其昌:“若要做个出头人,直须放开此心,令之至虚若天空,若海阔;又令之极乐若曾点游春,若茂叔观莲,洒洒落落,一切过去相、现在相、未来相,绝不挂念,到大有入处,便是担当宇宙的人。”至虚,是毫无成见偏见;极乐,这里用了两个典故。曾点游春是《论语》里来的,曾点是孔子的学生,师生对话,孔子问学生们理想是什么,曾点的回答,就是和几个朋友,带上几个小朋友,春夏之交去游泳,上岸再吹吹风,唱着歌回家。茂叔是写《爱莲说》的周敦颐,说自己最欣赏荷花,因为它是君子之花。所以极乐,是强烈感受自然和生命的美丽,如此则一切传统、时尚、前卫的表象,都绝不挂念。因为都是他者,都是自己以外的东西。一切古风、时风、洋风都吹不倒你,因为它们,都不能代替你的本心,你的天真。要说前卫,没有比这更前卫的宣言了,但这恰恰是代表我们中国画的艺术传统的真精神。而我们今天如果都不去了解,就丧失了传统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天真水墨的精神来源。
禅语:一月千江水,一千条江都映一月,但那每一条江中之月不能等于传统,只是传统的一种反映。天上的月才是真传统,没有一条江可以穷尽。今天仍然处处流行临小鸡、葫芦的水墨教学法,这不等于传统,从古到今,第一流画家,代表中国传统的画家,都与别人画的不同,每个人只是一种面貌,面貌的背后是一种整体的传统精神,这精神也在随时代转化,它的包容度也在扩展,但它有一条脉络可寻,这才是传统,它是一个生生不已的过程,而不是定了型的一套可供模仿的死画法。古希腊哲学家说人不可能两次踩进同一条河,你第二次踩进去已不是第一次的那些水了,因为河在流。传统也是在流,当小四王画得和四王一样的时候,传统就成问题了。只有当人们在创造时,传统才是支持的积极的力量,是后人继续创造历史的保证。继续创造,你才是在传承这个传统。一旦不创造,传统就可能是个包袱,经常听到这种讲法:背上传统包袱,传统的羁绊,这只说明传统会有这样一个负面,这个负面,是当我们不知传统为何物时才有的。
“少儿美育讲坛”是书画频道精心主办的大型系列少年儿童美育素质教育学术讲坛,书画频道将邀请当今活跃在少儿美育教学领域的优秀专家学者登台讲述,深入分析少儿美育的现状,展望少儿美育的未来,并借此全面推动少年儿童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