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的基本技巧
寸关尺对应的脏腑
双手寸关尺的脉象,分别与五脏六腑相关联。
左手寸部为心,与手少阴心经相关的疾病联系,也跟与之表里的手太阳经关联。
左手关部为肝,与足厥阴肝经相关的疾病联系,也跟与之表里的足少阳经关联。左手尺部为左肾,与足少阴肾经相关的疾病联系,也跟与之表里的足太阳经相关联。
右手寸部为肺,与手太阴肺经相关的疾病联系,也跟与之表里的手阳明经相关联。
右手关部为脾,与足太阴脾经相关的疾病联系,也跟与之表里的足阳明经相关联。
右手尺部为右肾(命门),与足少阴肾经相关的疾病联系,也跟手少阳三焦经相关联。
结合其他的一些经验,基本上左右手这六个部位已经包含了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可以对身体所有的健康状况作出判断。
当然,作为初学者,我们只需要先掌握五脏的对应部位即可,其他的可以慢慢积累研究,如呼吸系统疾病诊肺为主,心脑血管疾病诊心、肝为主,消化系统疾病诊脾为主,泌尿系统疾病诊肾、命门为主。
另外,经过观察可以发现,离身体较远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上焦的心、肺(呼吸系统、循环系统);
中间的关部,对应的是中焦的肝、脾(消化系统、造血系统);
离身体最近的尺部,对应的是下焦的肾脏(泌尿系统、生殖系统),也可以作为选脉、诊脉的参考。
确定诊脉指力
诊脉用多重的力道是十分讲究的,古人形象地将诊脉的指力形容为谷粒的重量——“菽数之重”,按照指力大小分为1~15菽。其中15菽最重,也是我们参考的标准——用力按感觉按到骨头上的力度。
诊断五脏的指力标准
诊肺部——1~3菽之力
诊心部——4~6菽之力
诊脾胃——7~9菽之力
诊肝部——10~12菽之力
诊肾部——13~15菽之力
脉象沉浮的判定
浮脉——1~7菽之力
诊得平脉——8~9菽之力
诊得沉脉——10~15菽甚至更大力度诊得
日常可以这样练习力度,先用力按至骨,确定15菽的力度,
然后分成三段用力,等这三种力度熟悉了以后,
再慢慢摸索感觉每一菽的力度。
呼吸法测脉动次数
每呼吸一次为一息,正常的脉动次数为每息4次,间或5次。
诊脉的手法
脉象按力度分浮、中、沉,
在诊脉的时候,会使用到举、按、寻的手法,
这些都是不同的操作手法,虽可结合使用,但不能相混。
举法
手指较轻地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象。用举的指法取脉又称为“浮取”。
按法
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用按的指法取脉又称为“沉取”。
寻法
寻即寻找的意思,指手指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并调节适当指力,或左右推寻,以细细体察脉象。另外,在使用几根手指上,还分总按和单按。
总按
即三指同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诊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脉力等。
单按
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位、次、形、势等变化特征。
切脉不低于五十动
指医生对病人诊脉的时间一般不应少于50次脉跳的时间。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3分钟,两手以6分钟为宜。
诊脉时间过短,则不能仔细辨别脉象的节律等变化;
诊脉时间过长,则因指压过久亦可使脉象发生变化,
所诊之脉有可能失真。
测脉搏跳动的快慢——至数
测脉搏的快慢,是脉诊时首先要测的,因为以前没有钟表,所以一般用一次呼吸间脉搏的次数来衡量,又称为至数。
一般来说,成年人一息4~5至为正常,超过5至为数脉,低于4至为迟脉。
年龄与脉搏变化的规律是:
初生:120~140次/分钟
1岁:110~120次/分钟
4岁:110次/分钟
8岁:90次/分钟
14岁:75~80次/分钟
15岁后接近成年人
脉象的归类
浮脉、沉脉、迟脉、数脉、滑脉、涩脉、 虚脉、实脉、长脉、短脉、洪脉、微脉、紧脉、缓脉、弦脉、芤(kou)脉、革脉、牢脉、濡脉、 弱脉、散脉、细脉、伏脉、动脉、促脉、结脉、代脉、疾脉(大脉)。
现代诊脉,基本都是以这28种脉象为基准的,再加上健康的平脉,一共29种。
其中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疾脉、缓脉八脉为纲领脉,同时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8种脉象,我们将会作为本书的重点。
几种脉象的混合出现——相兼脉
在基本的28种脉象当中,在诊断的时候可能会诊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因素脉相兼出现,复合构成的脉象即称为“相兼脉”或“复合脉”。
常见的相兼脉有以下几种类型:
浮紧脉:多见于外感寒邪之表寒证,或风寒痹症疼痛。
浮缓脉:多见于风邪伤卫、营卫不和的太阳中风证。
浮数脉:多见于风热袭表的表热证。
浮滑脉:多见于表证夹痰,常见于素体多痰湿而又感受外邪者。
沉迟脉:多见于里寒证。
沉弦脉:多见于肝郁气滞,或水饮内停。
沉涩脉:多见于血瘀,尤常见于阳虚而寒凝血瘀者。
沉缓脉:多见于脾虚,水湿停留。
沉细数脉:多见于阴虚内热或血虚。
弦紧脉:多见于寒证、痛症,常见于寒滞肝脉,或肝郁气滞等所致疼痛等。
弦数脉:多见于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肝阳上亢。
弦滑数脉:多见于肝火夹痰、肝胆湿热或肝阳上扰、痰火内蕴等病证。
弦细脉:多见于肝肾阴虚或血虚肝郁或肝郁脾虚等证。
滑数脉:多见于痰热、湿热或食积内热。洪数脉:多见于阳明经证、气分热盛,或外感热病。
诊脉的力度
浅按就能得出:浮脉、芤脉、革脉、散脉
浮脉:轻轻按的时候清楚地测得,稍微用力脉搏会减弱,但还是能感觉到,脉形不大不小。
芤脉:浮大无力——轻按感觉到,但是无力,稍微用力就感觉不到了,有点像按在葱管上的感觉。
革脉:顾名思义就好像按在牛皮做的鼓面上,轻按可察,速度较快,稍微用力就很难察觉。
散脉:字面意义上看是很散乱的意思,轻按可得,但是脉搏的频率和力度都比较散乱,没有什么规律。
用力按才能得出:沉脉、伏脉与牢脉
沉脉:用正常的10~15菽指力就能诊得。
伏脉:要用超过15菽的力,甚至推至筋骨才能诊得,而且有时候还摸不到。
牢脉:沉取实大弦长,坚牢不移。
跳动的快慢
跳动缓慢的脉象:迟脉、缓脉、结脉
迟脉:脉率少于一息四至,1分钟少于60次。
缓脉:脉率大概一息四至,1分钟60~70次,但是脉搏很无力。
结脉:脉率不但达不到一息四至,而且还会出现不规则的歇止。
跳动偏快的脉象:数脉、疾脉、滑脉、促脉
数脉:脉率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1分钟80~100次。
疾脉:脉率更快,每息达到七至八至,1分钟超过100次。
滑脉:滑脉其实脉率并不快,但是来往滑利,给人的感觉好像快了一样。
促脉:促脉不仅脉率每息在五至以上(每分钟80次以上),且有不规则的歇止。
脉形的变化
脉形细小、软弱无力的脉象:细脉、微脉、弱脉、濡脉
细脉:形小而应指明显,很容易察觉到,主要从脉搏的形态而言。
微脉:极软极细,按之欲绝,若有若无,起落模糊,不仅仅从脉形而言,而且主要指脉搏的力量弱。
弱脉:沉细而无力,需要用力按来感知。
濡脉:浮细而无力,即脉位与弱脉相反,轻取即得,重按反不明显。
脉形有力、充实的脉象:实脉、洪脉
实脉:脉搏有力,无论轻按还是重按都十分清楚,来去都十分有力。洪脉:最大的特点就是洪大,感受脉搏跳动好像占满了整个接触部位,脉搏来时有力、去时缓和。
搏动范围比较小的脉象:短脉、动脉
短脉:短脉常兼迟涩。动脉:动脉其形如豆,常兼滑数有力。
特殊脉象
时断时续的脉象:促脉、结脉、代脉
促脉:脉搏跳动比较快,偶尔终止,没有明显的规则。
结脉:脉搏跳动缓慢,偶尔终止,没有明显的规则。
代脉:脉搏速度不一定,停止跳动比较有规律,而且停止的时间比较长。
相对脉象的区分
取脉的深浅——浮脉与沉脉
浮脉:用较轻的力度就能感知,用力按反而脉搏减弱。
沉脉:要用力按才能发现,用力轻的时候感觉很弱或者感觉不到。
脉率的快慢——迟脉与数脉
迟脉:脉率比平脉慢,一息不足四至。
数脉:脉率比平脉快,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
搏动的强度——虚脉与实脉
虚脉:三部脉举按均无力。
实脉:三部脉举按皆有力。
脉搏的流利度——滑脉与涩脉
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涩脉:往来艰涩,滞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脉体的大小——洪脉与细脉
洪脉: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势盛而去势衰。
细脉:脉体细小如线,其势软弱无力,但应指明显。
脉位的长短——长脉与短脉
长脉:脉管搏动的范围超过寸、关、尺三部。
短脉:脉管的搏动短小,仅在关部明显,而在寸、尺两部不明显。
脉势的弹性——弦脉与紧脉
弦脉:脉管较硬,弹性差,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紧脉:脉管绷急,弹性大,脉体不大而脉势有力,弹指如转索。
脉管的松紧——紧脉与缓脉
紧脉:脉势紧张有力,如按切绞绳转索,脉管的紧张度较高。
缓脉:脉势怠缓,脉管的紧张度较低,且脉来一息仅四至。
脉势的散与牢——散脉与牢脉
散脉:脉位浅表,浮取应指,脉势软弱,散而零乱,至数不清,中取、沉取不应。
牢脉:脉位深沉,脉势充实有力,实大弦长,坚牢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