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官能第七十三

对于经典,任何翻译都有可能曲解原意,因此,希望同学们只能以译文作辅助,而把精力放在原文的阅读上,也许读一遍两遍不懂,读十遍乃至百遍定能了然于心。切记!

黄帝内经·灵枢·官能第七十三

篇名与要点

官,任用的意思;能,指技能。因本篇在篇末指出,根据每一个人的特点,传授不同的知识与技术,给予不同的工作,才能使其发挥特长,故篇名为'官能'。

一、说明针刺必须知道形与气的关系,注意左右、上下、阴阳、表里以及各经气血的多少、运行的顺逆、出入流注交会等,以便取穴针治。

二、掌握五输穴的生理状况,以及阴阳五行、四时八风、五脏六腑等理论,并结合面部的气色,以断定病变的性质和病灶所在。

三、说明凡是太寒在里、阴阳俱虚,以及经气下陷等症,都宜用灸治。

四、说明针刺补泄的手法。

五、说明带徒的原则,必须根据每个人的能力、性情、志趣和特点,分别传授不同的技术。特别对徒弟要慎重选择,提出: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

原文与译文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①。余司诵之,子听其理,非则语余,请其正道,令可久传后世无患,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

(译文)黄帝对岐伯道:我听你讲解九针的学问已经很多了,是难以计数的,这些内容经过我详细的推究和考证,已经把它概括为一个系统的纲要。我现在亲自读一下,你听了其中的理论后,有不对的就告诉我,并加以修正,使它得以流传后世而不被遗忘,如果遇到合适的人,就传授给他,不合适的人就不必和他说。

(原文)岐伯稽首再拜曰:请听圣王之道。

(译文)岐伯恭敬地一拜后说:让我来恭听这些高深的道理吧。

(原文)黄帝曰: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出入之合,谋伐有过。知解结,知补虚泻实,上下气门,明通于四海。审其所在,寒热淋露以输异处,审于调气,明于经隧,左右肢络,尽知其会。寒与热争,能合而调之,虚与实邻,知决而通之,左右不调,把而行之,明于逆顺,乃知可治,阴阳不奇,故知起时。审于本末,察其寒热,得邪所在,万刺不殆。知官九针,刺道毕矣。

(译文)黄帝说:针刺治病的原理在于,必须知道病症邪气所在的部位,辨别分清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的多少、脉气在全身运行的逆顺情况,血气出入交会的腧穴,才能根据病情作出适当的治疗。应懂得如何排解结聚,了解补虚泄实的手法,以及各经经气上下交通的腧穴,更要明确气海、血海、髓海和水谷之海这四海的路线。观察寒热、羸弱疲困等症的虚实情况。治疗时要针对各经荥输的不同部位而选取相应的穴位,并要谨慎地调理气机,确知经脉循行的线路以及左右支络相交的地方。患有寒热交争的病,就要调和阴阳;患有虚实难辨的病,就要诊断明确使其通调平定;如患左右不协调的病,就要用缪刺的方法,左病刺右,右病刺左;要明确经脉循行的顺逆,一般来说,顺的易治,逆的难治;阴阳调和之时,也就是病愈之时。审察清楚了疾病的标本、寒热,确定了邪气所在的部位,每次针刺治疗时就不会发生错误。再掌握了九针的不同性能,那么针刺这门学问就掌握得较全面了。

(原文)明于五俞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言阴与阳,合于五行,五脏六腑,亦有所藏,四时八风,尽有阴阳。各得其位,合于明堂,各处色部,五脏六腑。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审皮肤之寒温滑涩,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气所在②。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大热在上,推而下之;从上下者,引而去之;视前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补之;入于中者,从合泻之。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过于膝,下陵三里。阴络所过,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不知所苦,两蹻之下,男阴女阳,良工所禁,针论毕矣。

(译文)明白了井、荥、输、经、合五腧穴的主治功能,在这些穴位上施以除疾补泻泄的针法及行针时体位的屈伸出入和针的出入,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体的阴阳两个方面,是与五行相合的。五脏六腑,配属于阴阳五行,也各有其所藏的功能。而四时八节的风,都有阴阳之分,各自侵犯人体的一定部位和脏腑,都会在面部的一定部位,显现出不同的色泽。五脏六腑的病变,可通过观察其疼痛的部位,再结合面部左右上下所显现的颜色,就可知道疾病的寒湿属性和病在何经。审察皮肤的寒温滑涩,就能了解被何邪所苦了。膈以上为心肺所居处,膈以下为肝脾肾所居处,所以审察膈的上下,就可知道病气的所在。首先要掌握经脉运行的道路,再选择针刺的几个穴位。用针宜少,进针要慢,刺入到一定深度后。应作长时间留针,使正气徐徐入内。若在上部出现大热,当用推热下行的方法,使其下和于阴。若病邪是由下而上发展的,应把上逆的热邪导引驱除。疾病复杂的,治疗时要分先后,一般先病的应当先治。寒邪在外的,应当留针而用补法;寒邪入于中的,应当取合穴以泄之;有的寒邪不适宜用针,应改用灸法加以治疗;上气不足的,应当用导引推补的方法,引举其气以补其上;下气不足的,应当用留针随气的方法,以充实其下;阴阳都虚的,当用灸法治疗;寒气厥而上逆,阳气大虚,或骨侧的肌肉陷下,或寒冷已过两膝,就应当灸足阳明胃经的三里穴;阴络所过之处,寒邪侵入而留滞在里面的,或寒邪由络脉深入到内脏的,当用针推散其寒邪;如果经脉下陷,就应当用灸法治疗;若脉络坚实凝聚,也要用艾灸治疗;如果不知道病痛的确切部位,就灸阳跷脉的中脉穴和阴跷脉的照海穴,男子取阳跷,女子取阴跷;如果男子取阴跷,女子取阳跷,这就犯了治疗上的错误。知道了上述道理,针灸的理论就学完备了。

(原文)用针之服,必有法则,上视天光,下司八正,以辟奇邪,而观百姓,审于虚实,无犯其邪。是得天之露,遇岁之虚③,救而不胜,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针意。法于往古,验于来今,观于窈冥,通于无穷。粗之所不见,良工之所贵。莫知其形,若神仿佛。

(译文)学习用针治病,必须掌握方法和准则。上要观察天气阴晴的变化,下要注意四时、节气的变化,以避免四时不正的邪气侵入人体。要告诫广大民众:虚风实风都可伤人,平时应注意观察,加强预防,才不至被邪气所侵袭。遇到风雨灾害,或遭受不正常气候的伤害时,假如医生不懂得这些知识,救治又不得力,就会使病情加重。所以只有了解了天时的宜忌,才能谈论针治的意义,要继承古人的成就,并在现代的医疗实践中加以检验,只有仔细观察微妙难见的变化,才可以通达变化的无穷的疾病。平庸的医生是不会注意这些方面的,而精良的医生却很珍视它。如果诊察不到细微的形迹变化,那么疾病就显得神秘莫测,难以把握了。

(原文)邪气之中人也,洒淅动形;正邪④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

(译文)虚邪伤害人体,会产生恶寒战栗的症状,正邪侵入到人体,发病时面色有轻微的改变,身体没有明显的异常感觉,邪气似有似无,若亡若存,症状也不明显,一般不易察觉,因而不能知道确切的病情。所以技术高明的医生是根据脉气的微小变化,在疾病处于萌芽状态时就进行治疗?技术低劣的医生不掌握这个方法,到疾病形成之后,才按常规治疗,这样无疑会使病人的形体受到严重损害。

(原文)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处。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遥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用针之要,无忘其神⑤。

(译文)所以医生在用针时,必须要知道脉气运行的所在部位,再守候其出入的门户,并应知道怎样来调理气机,哪里该补,哪里该泄,手法上是应快还是应慢及应当取的穴位。如用泻法,手法必须圆活流利,直刺病处而转针,使正气得以运行。操作时进针要快,出针要慢,以引邪气外出,进针时,针尖的方向要迎着经气的运行方向,出针时要摇大针孔,邪气才会很快地外泄。如用补法,则须采用端正从容的手法,首先在皮肤上导引揉按,令病人舒缓,看准穴位,然后用左手按引其穴位,使周围平展,右手推循着皮肤,轻轻地捻转,慢慢地将针刺入,刺入时针身必须端正,刺针的人要安心静神,坚持不懈地等候气至,气至后要稍微留针,待经气通畅后则应快速出针,随即在穴位的皮肤上揉按,使针孔迅速闭合,这样真气就能存于内而不外泄了。总之,用针的关键,在于不要忘记调养精气。

(原文)雷公问于黄帝曰:针论曰: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传?

(译文)雷公问黄帝道:“针论”说:如遇到合适的人就传授给他,不是合适的人就不必跟他说。那么,你怎样来判断谁是适当的人选呢?

(原文)黄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

(译文)黄帝说:根据每一个人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观察他的品德和能力,就可以知道他是不是合适的人选。

(原文)雷公曰:愿闻官能奈何?

(译文)雷公说:我想知道,怎样才能量材取用呢?

(原文)黄帝曰:明目者,可使视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咒病;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

(译文)黄帝说:眼睛明亮视力好的人,可以让他辨别五色;听觉灵敏的人可以让他辨别声音;口齿伶俐、思维敏捷的人可以让他传讲理论;言语缓慢,行动安静沉稳而手巧心细的人,可以让他从事针灸治疗的实际操作,来调理气血的逆顺,观察阴阳盛衰,并可兼做处方配药的精细工作;肢节和缓、筋骨柔顺,心平气和的人,可以让他承担按摩导引,用运行气血的方法来治病;生性嫉妒,言语刻薄,而看不起人的,可以让他唾痈肿,咒邪病。手足生硬狠毒,做事经常损坏器物的人,可用他按摩积聚的痼疾,治疗顽固的痹痛。按照各人的才能,发挥他的特长,各种治疗方法就能推行。这样,他们工作才能做好,名声就会流传开来。如果用人不当,就不能成功,老师的技能不能发扬光大,名声也会埋没。所以说,遇到合适的人,才能传授给他,不是合适的人选则不能轻易教给他,就是这个道理。至于是否手毒,可以用手按压乌龟来做实验,把龟放在一种器皿下面,人的手按在器皿上,每天按一次,手毒的人按,五十天龟就死了;手不毒而柔顺的人,即使按五十天,龟还仍旧活着。

【注释】

①以为一纪:古人以理清使之不乱叫做纪;以为一纪,就是通过整理,使之系统。

②膈有上下,知其气所在:膈的上下有不同的脏器,应该知道病气所在,以进一步知晓具体什么脏器的病变。

③岁之虚:指岁气不足出现的反常气候,如春天不温暖,冬天不寒冷等。

④正邪:人在劳动出汗后,腠理开泄,此时偶尔遭受的风邪,称为正邪。

⑤用针之要,无忘其神:指用针的关键在于调养神气、推动生机,以扶正祛邪。


文源:罾事物语

(0)

相关推荐

  •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原文与译文

    痹论篇,论述的要点 一.风.寒.湿邪 论述了风.寒.湿三邪及杂合伤人,是痹病(类风湿)的主要成因.由于身体感受风.寒.湿三种邪气的轻重有别,以及邪气侵犯的部位和体质的不同,因此就产生了不同的病症表现. ...

  •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对于经典,任何翻译都有可能曲解原意,因此,希望同学们只能以译文作辅助,而把精力放在原文的阅读上,也许读一遍两遍不懂,读十遍乃至百遍定能了然于心.切记!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篇名与要点 逆 ...

  •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论痛第五十三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对于经典,任何翻译都有可能曲解原意,因此,希望同学们只能以译文作辅助,而把精力放在原文的阅读上,也许读一遍两遍不懂,读十遍乃至百遍定能了然于心.切记 ...

  •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肠胃第三十一/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 篇名与要点 本篇主要从解剖角度介绍了古代对消化道的认识,其中以肠胃为主体,故以'肠胃'名篇. 本篇记述了从口唇到直肠的整个消化道的大体解剖,包括了唇.齿.口.舌.会厌.咽门 ...

  •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海论第三十三

    黄帝内经·灵枢·海论第三十三 篇名与要点 '海',是百川汇聚之所,又是生物赖以生存的水分之源.本篇以自然界之东西南北四海为比喻,说明胃.冲脉.膻中.脑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比为人身之四海,并分述其生理 ...

  •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胀论第三十五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老师.同学们的帮助下,我认识到了圣贤之书必须老老实实读原著,来不得半点走捷径的投机取巧心理--但凡译著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误读和走样,尤其作为公众号如 ...

  •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对于经典,任何翻译都有可能曲解原意,因此,希望同学们只能以译文作辅助,而把精力放在原文的阅读上,也许读一遍两遍不懂,读十遍乃至百遍定能了然于心.切记! 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篇名与要点 ...

  •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2021-09-05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灵枢-五阅五使第3700:0006:47 粤.灵枢-五阅五使第3700:0005:56 对于经典,任何翻译都有可能曲解原意,因 ...

  •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厥病第二十四

    岐伯有道 2021-08-21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灵枢-厥病第2400:0013:34 粤.灵枢-厥病第2400:0011:30 黄帝内经·灵枢·厥病第二十四 篇名与 ...

  •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病本第二十五

    2021-08-22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灵枢-病本第2500:0005:00 粤.灵枢-病本第2500:0004:34 黄帝内经·灵枢·病本第二十五 篇名与要点 病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