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科】世界精神卫生日丨正确认识与处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心理学科】
世界精神卫生日丨
正确认识与处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为“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让全社会一同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记者从黑龙江省卫健委获悉,根据有关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其中26.27%的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问题,3.64%存在神经症倾向,4.98%存在生活习惯偏离,6.85%存在人际关系问题。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现越早、越早介入咨询或治疗,会有很好的效果。
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病防治所李连利医生介绍,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学习方面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严重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人际关系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了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小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孩子孤僻、专横的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青春期心理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巨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李连利表示,中小学生在以下方便最容易产生负面心理。
第一,依赖心理:有的学生在“糖水”里长大,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缺少独立意识,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
第二,自负心理:主要是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独生子女成为整个家庭的轴心,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总想事事占先抢头,容不得别人强过自己。
第三,自私狭隘心理: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经常感到委屈,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
第四,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指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自己的品质、智力、能力等感到怀疑并做出过低的评价所产生的心理感受。
第五,抑郁心理:抑郁心理是中学生较常见的一直心理失调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
第六,孤僻心理:主要表现是喜欢独处,不愿与他人接触,沉默寡言,内心产生压抑、苦闷。
第七,焦虑异常心理:焦虑心理是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征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
第八,恐惧心理:是指对某种特定对象或境遇产生了强烈、非理性的害怕。而实际上这类引起的对象或境遇,一般并不导致危险或威胁。
第九,易怒心理:所谓易怒就是指容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喜怒无常,报复性强,常干危险、愚蠢事的冲动,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
第十,逆反心理:一些学生对外界的刺激常产生与常态相背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对老师、家长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顶撞。
十一,嫉妒心理:这是一种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心理状态。
十二,猜疑强迫心理:表现遇事多疑、疑心太重。
十三,厌学心理:青少年学习负担过重,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为此,造成精神上萎靡不振,失眠,神经衰弱等。
如何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李连利建议,应该学习基本哲理和道德理论,使自己变成一个高尚的人。做到心胸开阔,知足常乐,不患得患失,不自寻烦恼;科学地、客观地、勇敢地面对现实、适应现实;能和周围的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要培养与他人保持良好关系的能力;要充分了解自己,愉快的接纳自己,既要有自知之明。一个人生活在客观环境中,就要使自己和环境相适应,做一个能全面了解自己的人;注意劳逸结合,学习适度,业余生活丰富多彩,才能保护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健康。而且适当的劳逸结合对于保持心理健康极为重要。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