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远嫁父亲跳楼自杀:绑架式的父母之爱,毁了多少家庭

    影片中的小女孩要参加学校的变装舞会,妈妈配合她的心意,为她设计了各种类型的衣服。爱的本质,不是限定孩子必须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给她自由和尊重,并帮助她成为想成为的人。

    父母的控制,是世界上最难拒绝的事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河南郑州一位六旬老人,因为女儿交了外地男朋友,可能会离开自己远嫁他乡,跳楼身亡。

    这种“深爱女儿”的表达,却会让女儿的余生,活在无尽的悔恨中。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了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了。”

    中国父母对儿女大包大揽的爱,表面上看是全心全意为他们,实际上,这种绑架式的付出,只会让双方更累。

    一个朋友在国企工作,因为种种原因辞职后,受到了父母的威胁和狂轰乱炸。说她不懂事,说她没用,说她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以后没有好果子。妈妈更是夸张,直接电话来骂她几个小时,说她这种人不配得到幸福。

    不论她怎么解释反驳,最终只会得到一句:“这还不是为你好?”

    父母的控制是世界上最难拒绝的事,因为这其中有父母对孩子的爱。

    “我是你妈,我进你屋还用敲门?

    你有什么秘密不能让我知道啊?”

    “妈牺牲了这么多,还不都是为了你。”

    “你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

    也是妈妈生命的延续啊。”

    但这种事无巨细的操心,面面俱到的关心真的对孩子好吗?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纠缠型母亲”。她们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一部分,无法接受孩子是另一个与自己分离的独立个体。

    但孩子并不都这么想,至少他们不只是妈妈生命的延续,他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健康的自主性。

    再亲密的关系,也需要边界和底线,哪怕是孩子和父母。

    爱不等于控制,放手不等于不管

    其实,父母无微不至的爱,可能会变成一种害。

    48岁的大卫,是一名海归硕士,同济大学毕业后,又在加拿大名校滑铁卢大学拿到了工程硕士学位,然而这个“别人家的孩子”,自从6年前回国就一直窝在家里,白天睡觉,晚上打游戏,靠老妈给的一点生活费苟活。

    他的妈妈丁阿婆已经82岁了,还患有尿毒症,每周需要3次坐公交车去透析。

    万般无奈的她,将儿子告上法庭,让他出赡养费,以此逼迫他工作。

    面对如今的局面,这位耄耋老人不禁留下了懊悔的泪水:

    “我教育不对,样样包办,他从小样样现成的,依赖习惯了。是我毁掉了他的前途,我有罪。”

    中国式巨婴,物质上啃老,精神上未断奶,所以有个作家说,中国人的情感模式就是在找妈。

    知乎网友@斯坦 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印象里,我几乎从未和朋友出去玩过,因为我们家规定“天黑之前必须回家”,“不能坐危险的出租车”,也不能支教、实习、旅行。最惨的是,我从小到大都没进过厨房,因为爸妈觉得女儿要’不粘烟火气’。我没洗过衣服也没有金钱概念。直到大学,我才第一次见到’手机卡’,甚至因为装反了而哭了一宿。我不会做饭,不会打包行李,甚至不会坐公交。”

    爸妈给孩子打造出来一个无菌的环境,最后让孩子变成了一个废物。

    孟非说,“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介入的越深,子女的幸福可能性越低。”

    任何一个家庭,当父母之爱凌驾一切关系之上,这个家和孩子离完蛋不远了。

    知乎上有个网友,讲述她被父母控制的人生:

    从上学开始,六七岁到十七岁,基本周末,放学后,都是被锁在家里的。长达十多年。放假很少出门。多半在学习。没有娱乐。除了戏曲频道和新闻外,不允许看其他的。年龄越大越是如此。

    不可以晚回家哪怕五分钟。我们家人会给我掐表。晚上从窗户可以看到我回家的路。不允许走慢。不允许和同学一起走。所有的朋友除了成绩好的都是无用的。不可以和男生说话。不可以让男生顺手帮我拿衣服,拿书,看见了会被骂成婊子的。

    大一的时候一个人去厦门,离家乡八个小时高铁。母亲在不通知我的情况下,一天神奇的出现在我宿舍里,美其名曰“看看你过得好不好”。第二天我有实验,她坚持要我推掉实验陪她逛鼓浪屿,“你是我女儿,就该听我的。”

    子女的人生,父母控制决定,却不能帮忙承担后果。既然如此,不如把对孩子的爱藏在心底,放手,让他走,成长是孩子份内的事。

    接纳分离,才是爱的最终目的

    2009年,美国《时代周刊》长文报道了“过度教养”即父母由于对孩子当下和未来的个人成就有着严格的要求,而过度卷入孩子生活的现象。

    过度教养这个词,来源于将军麦克阿瑟的故事。据说在麦克阿瑟进西点军校时,他的妈妈也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公寓,每天用望远镜监视儿子有没有好好学习。

    这种绑架式的“过度参与”,甚至能摧毁一个人。曾经有读者在后台说:

    “我有严重抑郁症,因为我妈妈。

    从小我就是听话乖小孩。我妈说什么,我就做什么。

    不可以反抗,不可以顶,不可以顶嘴,更不可以不做。

    我说的话,她一一驳回;

    我喜欢的,她一一摧毁;

    我想要的,她一一嫌弃。”

    父母总想为孩子规划好未来的路,让孩子过得更轻松。也总想为孩子遮风挡雨,但父母是遮挡不住风雨的。只有孩子自己走过,才会变得更强大。

    既然孩子总要一个人过日子,为什么要紧抓着不放?

    爱的最高级形式,是给予孩子自由和尊重。它不是事无巨细的万事包办,而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接纳分离,才是爱的最终目的。

    纪伯伦有一首诗: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并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父母们应该明白,再亲密的两个人,终究还是“两个人”。

    而对孩子来说,父母给予什么样的爱,就回报什么样的爱。是回报爱,而不是回报以“听话”,“顺从”。

    给他们爱就好,而不是将自己人生的控制权与决定权交给父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