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南昌路,由之前的陶而斐司路(Route Dollfus)和环龙路(Route Vallon)组成,1943年才将这两条路合并成一条,并改名为南昌路。
南昌路是魔都历史的“见证者”,上世纪的老店铺、人文、老建筑都保留了下来。不少老上海人仍然住在老洋房里,他们的生活方式让这条路多了些许市井气息。
清晨,街头的水果店开始忙碌起来;摩托车、脚踏车、小轿车缓缓驶过,上班族们已开启繁忙的一日。呐,就跟着B姐一起来从头到尾走一遍吧。
从淮海路地铁站出来,我们沿着南昌路一直走,就能看到丰裕的橙色招牌。这是南昌路上的“老住户”之一,上班族赶时间会在这里买了几个包子,附近街坊则会错开高峰前来用餐。
懂吃的上海人都会点一份生煎包,裹点辣椒油一口咬下,饱满的肉馅和丰盈的汤汁在嘴里炸开,鲜甜酥脆,还带有芝麻的香味,多重口感大满足。再来一碗葱油面,那香浓的葱油味至今都是勾起上海人味蕾的“法器”。葱油将每一根面条包裹着,大口大口的嗦进嘴,鲜香Q弹有嚼劲,每桌必点。
店里的餐点都不贵,小笼包、生煎包、葱油面、包子、油条、粉丝汤都是良心价。你不妨在清爽的早晨,约上三五好友坐下来边吃边聊,感受南昌路上的老上海味。
METAL HANDS,是南昌路上的网红咖啡屋,2018年从北京胡同里开过来的。因为店名的谐音是“没偷汉子”,所以经常被顾客拿来调侃,也有人直译为“手臂 ”。
METAL HANDS的位置在南昌路234号。复古的小洋楼、透明的落地玻璃、经典美式色调与小木牌让整家店看上去十分醒目。复古的金属风带有一丝美式浪漫,也成了不少小姐姐的大片拍摄现场。
店里的咖啡菜单会根据季节的变化而调整,除了经典咖啡之外,还推出了秋季特饮。B姐点了冰镇椰汁荷包蛋、夜来香这两款,都是店里的人气饮品。
冰镇椰汁荷包蛋的独特在于咖啡中间的那颗荷包蛋,这是用椰汁+奶泡+南瓜粉做成的。淡淡的椰汁甜味正好中和了咖啡的酸涩,还带有一丝清爽。颜值与口感并存,值得一试~
夜来香是季节限定,是用玉兰花与咖啡制作而成。在饮用前,店员还特地告诉B姐第一口必须大口喝,才能喝到玉兰花的香味,结合咖啡自身的微苦,让这杯秋季特饮的馥郁芳香萦绕在口齿之间。
南昌路上的“网红咖啡”不少,南昌路172号的OFFF COFFEE就是其中一家,TA是社交app“即刻”旗下的咖啡店。方形的棕色橱窗与石凳很吸睛,右边的墙上还印有一句当季slogan“秋天,在马路边喝咖啡看落叶,真不错”。
店外是赏景区,店内是休闲区。从吧台到休息区,都以米黄色为主色调来装饰,墙上还贴满了本店的活动照片,增添许多元气feel。
由于是深秋的关系,店里的饮品都以热饮为主打。B姐点了新上架的两款咖啡,一杯是百香果味,另一杯是玫瑰味。喜欢喝酸的可以选择前者,喜欢喝甜的可以选择后者,两款颜值都挺高。
OFFF COFFEE还有一大特色,你可以将你的心情或者座右铭写在便条纸上,签上自己的署名,让这杯咖啡成为你的特调。你可以坐在石凳上,喝着热腾腾的咖啡,欣赏着街边缓缓飘落的树叶,感受这份温暖惬意的小确幸,嗯,是秋天的味道。
科学会堂,位于南昌路47号。一转眼,这栋建于1917年的法式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已走过一个世纪。
在20世纪30-40年代,这里是中法人士文化交流的场所,中法联谊活动也常常在此举行。如今,这里已变成网红打卡圣地。
进入科学会堂,深红色的地板上铺着欧式地毯,木质的旋转楼梯与巴洛克时期的水晶灯是这里的亮点之一。在柔和灯光的照射下,仿佛回到了文艺复兴的时代。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位于南昌路100弄2号,建于1911年。两层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一客堂一厢房布局,有后天井,面积约150平方米是旧式石库门建筑的代表。由于不对外开放,现在只能参观外观。
相信大家都知道《新青年》是陈独秀1915年9月在上海嵩山路附近创办的月刊。1920年初,《新青年》编辑部随陈独秀迁至上海的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楼上厢房是陈独秀的卧室,楼下为《新青年》编辑部。1952年该房屋重新修复,1955年后成为民居。
在南昌路53号,一座两层楼的西式花园小洋房矗立在此,美术家林风眠就曾在此居住。二层砖木结构,红陶机制平瓦双坡顶,建筑面积198平方米。2009年6月5日,卢湾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卢湾区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民居使用。
相信大家都读过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这位近代诗人是“新月派”代表人物,对新诗的发展有过重要影响。而他的旧居属原环龙路花园别墅,为行列式布局的花园里弄住宅,三层砖混结构,住户单元作毗连式布置。2005年1月9日,由卢湾区文化局公布为卢湾区第二批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现为居民住宅。
除了这些历史建筑,南昌路上还有很多充满时代记忆的居民楼,TA们有的已有百年历史,仍然保留传统的老上海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