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忙碌的职场人如何应对职场中的倦怠期?
原文《How to Take Personal Development Off the Backburner — Tactical Frameworks for Leveling Up》,First Round Review
巧用优先级矩阵,尽早击退职场倦怠
如今,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几乎融为一体,这导致了人们产生职场倦怠风险在提升。职业倦怠(burnout)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可能容易出现一种短期的应对方式:“我只要熬过接下来两周或者接下来一个月就好了。”但实际上,我们应该关注更加可持续的长远解决方案。
为了预防职业倦怠,在工作中建立更好的界限需要特定的技能。在这方面, Roli Sanena深有体会。
Sanena曾经在领英担任北美销售总监。在领英工作期间,她总是习惯手头上同时有大量待处理的工作。然而,即便是最资深的多任务处理管理者,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我在领英最开始两年间,我的团队从10人迅速扩张至200人。我记得有一次,当我看到公司高级副总裁从大堂朝我走来时,我直接躲进了卫生间,心想:‘糟糕,我已经有两个小时没查收邮件了,万一他问起我,我不知道该怎么办?’”Sanena回忆说。
那个时候,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处于职场倦怠期。她只知道,她无法展开这样的对话。“在职场倦怠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但我认为,对所有人来说,这都是某种形式上的停工。” Sanena说,“你个性中的一部分开始收缩了,你的表达范围也缩小了,世界观也变窄了。”
职场倦怠并不只是认为“我工作太累了”。在这种状态下,你也无法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如今,Sanena已经能总结出接近职场倦怠期的两个常见信号。也许,这两个信号能引起你的共鸣:
过度承诺:总是承诺做更多的事情,但你自己根本没这么多时间去做这些工作。当你承诺时,你也许知道无法完成,但脑海里另一个声音却说:“我会想办法搞定的。”
掉线:当有人分享一些非常有趣的内容时,你并提不起兴趣。笑不出来,也没心思去享受各种幽默。
在意识到自己产生了职场倦怠期后,Sanena决定击退它。如今她通过叫“优先级矩阵”的工具辅以帮助。总而言之,她说道:“做的事情越少越好,但每做一件事,都要做到最好。”
工作中所有的项目和任务都有存在价值,也会对公司的发展产生相应的影响。一些项目可以明确量化,比如日活用户数量,有些则相对比较模糊;有些可能会更容易成功,有些则很难成功。
基于此,你可以把所有的工作内容通过优先级矩阵的四个象限来区分:
优先级矩阵
对Sanena而言,她会经常借助这个模型,来帮助她提前规划和处理各种工作:
第一象限:前景明朗的日常项目,通常是公司已经沉淀出的成熟打法。你可以把这一象限的任务分配给团队中表现最好的成员。
第二象限:价值高,但目前还处于早期的项目,这部分需要创造性的战略思考,它需要深思熟虑、团队协作、不断改善并解决问题,一般是领导亲自上手。
第三象限:低价值、成功可能性不大的项目。这一象限的内容应该及时清除。
第四象限:低价值、成功可能性大的项目。这些可能都是非常简单的工作。可以分给发挥稳定的初级成员。
“无论什么时候,当你自己感觉不知所措的时候,就把它画出来,用这个优先级矩阵来让你进一步认识这些工作本身。这个过程非常治愈,能够让你进一步认清自己的选择,以及自己真正重视的内容。” Sanena说。
“这实际上是一项心理练习。一旦你产生职场倦怠心理,它可以帮你打消那些消极的想法,让你认识到自己真正应该做出的决策。”
两个元模型,帮你更好地解释立场
Khalid Halim是提供职业教练服务的公司Reboot的创始人,他最擅长解决复杂的沟通问题,帮助企业实现更协调的发展。
Reboot公司创始人Khalid Halim
他的独特方法可以总结为两个核心元模型,主要分为两类:动机特质,即人们如何产生或失去兴趣;工作特质,即人们如何处理信息。
▌前进型 VS 摆脱型
这个元模型可以确定动机方向——一个人到底更倾向于关注要实现的目标,还是希望避免的问题。具体而言,两者之间的区别是:
“前进型”人士一般受目标驱动。他们不擅长发现问题,但善于管理优先事项。“获得”“实现”以及“达成”是他们经常使用的词汇。
“摆脱型”人士一般受问题驱动。他们更加关注可能出现的问题。通常,他们更喜欢使用“避免”“排除”和“远离”等词汇。
Halim还专门举了一个例子,来介绍他面对某位沮丧的CFO时如何应用这一模型的。
Halim说:“他曾告诉公司CEO,公司必须要削减10%的支出,或者可能需要裁掉一部分员工。但他不明白为什么到最后他没有成功地跟CEO沟通这两项建议”。
哈利姆鼓励那位CFO,他应该向CEO阐明,公司到底能从削减支出中得到什么,而不是直接指出不这样做的负面后果。于是,CEO就开始重新考虑他的建议。
“那位CFO最开始建议CEO‘避免’大笔开支,而不是‘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对于CEO而言,他们必然不会想要‘摆脱’某人,他们只会向未来‘前进’。” Halim说。
显然,这位CFO就是“摆脱型”,CEO就是“前进型”。
▌特定型 VS 一般型
这一元模型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工作特质。具体而言,可以分为“特定型”和“一般型”:
“特定型”人士更关注细节和秩序。“准确来讲”“具体来说”是他们的口头禅。
“一般型”人士通常更关注整体或大局。“基本上”“重要的是”“一般来讲”是他们典型的用词。
每一个优秀的团队中,都离不开专注细节和大局观的人。然而,由于他们的工作方式存在天壤之别,因此也容易引起冲突。Halim之前有一位客户,那位客户是某公司的CMO,其在工作中与CEO相处时就遇到了麻烦。
“在工作中,那位CMO通常习惯于非常详尽地阐述和汇报自己的工作。然而,当她给CEO发送了一封长长的工作邮件后,CEO只给她回复了短短的几个要点。于是,她就断定,CEO对她有所不满。毕竟,她满怀用心地汇报了很多工作,却只得到几句话回复。” Halim说,“在这个案例中,这位CMO就是特定型人士,而CEO则属于一般型人士。”
以上这两种模型能帮助大家区分工作中需要沟通的对象的性格特质,在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之后,也许你就能更好地用不同的沟通方法、不同的反馈机制去适应和合作。
用“信任公式”来修复和加强关系
关于信任,我们需要认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基本的人际关系问题。
Anne Raimondi是在线知识管理平台Guru的首席客户官。她称,如果你在职场中跟老板或者同事相处不愉快时,通常原因都很简单,即大家彼此不信任。
雷蒙迪曾读过的一本书,名叫《信任公式》(The Trust Equation)。所谓信任公式,具体如下所示:
从本质上讲,你对某个人的信任程度,就等于他们在某件事情上的可信度,加上随着时间推移他们证明自己的可靠性,以及他们为人方面的真实性的总和,除以他们根据个人利益行事的情况(以上变量均为该人对其他人的主观评判)。具体而言:
可信度:如果一个人具备知识、经验和熟悉度,可以很好地执行某个特定任务,那么你就会觉得他是可信的。以往的工作、经验教训、他们提供的见解以及使用的术语是最好的证明。
可靠性:一些人若是按照自己所说的去做,那人们就会认定他是可靠的。他们会在行为、响应能力和工作质量方面保持一致。不论事情进展顺利与否,他们都能对其负责。
真实性:这个人所呈现的自己是否足够真实?比如说:了解这个人有多容易?你是否清楚他关心什么?什么对他有影响?激励他的因素是什么?
个人利益感知:这个人是为了什么而工作?是为获得赞赏?赚更多的钱?更快地晋升…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员工对个人利益感知的程度越大,人们对他之间的信任就越低。相反,如果是为了团队、用户或更高目标的利益而工作的人,信任他们也就越容易。
因此,如果你感觉你与同事、经理,或是某个直属上司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不融洽时,你应该冷静下来,站在对方的角度,好好思考上述每个变量,反思问题的真正核心是什么。然后在保持和谐关系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话来解决问题。
理解复杂并且不断变化的人际关系,似乎是一项高难度任务。然而,当你尝试把这些关系分解并重组成信任公式过后,你就可以进一步挖掘那些潜在挑战,从中找到一条前进的道路。
小结:
总结一下,在职场中,面对多任务时,我们可以巧用优先级矩阵,尽早击退职场倦怠;在跟人沟通时,可以用两个元模型,来帮你更好地解释立场;在感到人与人的信任度降低时,用“信任公式”来分析是哪里出了错,从而修复和加强关系。
在人的职场生涯中,总的发展轨迹仍然是曲折向前的。希望文章中分享的三种方法论框架对你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