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安门史话》连载(62)
“剃头匠”感受“申遗”
靖奎
在恭俭胡同南口,靠近景山西街住着一位百岁老人,大名靖奎,人称靖大爷。在年过九十岁高龄时(2007年),因主演了一部电影《剃头匠》,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明星”。自打这之后,靖大爷居住的小胡同,顿时有了生气,不断有媒体记者出入。还有些看过电影的影迷,也前来一睹生活中靖大爷的风采。
当年靖大爷已年过九十,每天还要骑着小三轮车上门服务。都是街里街坊的老主顾,有的都出不来门了。剃头刮脸,图个精神劲儿。有人跟靖大爷说,您这刮脸的手艺,还不去找联合国“申遗”。靖大爷笑着说,你别跟我这找乐子了,拿你靖大爷开涮。
电影《剃头匠》海报
靖大爷说:“现如今,地安门变化这么大,我好想多活几年,多享几天福呢!甭管剃刀下那人的贫富贵贱,(我的)手法不变,劲道不变。”
生于民国二年的靖大爷念过私塾,练过武术,学过唱戏,还有一门剃头的好手艺。用靖大爷自己的说:“人活着就是一个吃饭问题,只要不愁吃不愁喝,日子过得去就可以了。但要以善心对人,多做点好事就能多活几年。想不通就是受罪,想通了就幸福了。”正是因为如此心态,年近百岁的靖大爷,依然行动自如,自己打理着日常生活。
靖大爷一生经历坎坷,早年间经历过学徒、做工,自己经商做买卖,有过一位日本知己,还给马占山、傅作义、尚小云、谭富英做过活儿(理发、刮脸),解放后又经历了公私合营,以后重新拿起了自己的剃头家伙,走街串巷,干活吃饭,收的钱资从银元到金圆券,再到人民币。历朝历代,老爷子的手艺在四九城口口相传。
“地安门和清华大学附近,各有一间店面,手下小20个伙计。”大女儿靖秀芬还记得,如今地安门那家火爆的栗子店斜后身,西楼巷胡同把口曾有一座二层小楼就是靖大爷家门店。当年是一层门店、二层住人。以后,门店被收为国有,又经历过了历次政治运动。靖大爷心比天大,遇事不愁,安然过关。靖大爷说,做人就不能太高傲了,心里得容得下人。
剃头挑子可谓昔日京城一景,后来还被北京人编成歇后语“剃头挑子一头热”,用来形容一方热情、一方冷淡的情形。下街剃头匠还手持一个铁制器具,名曰“唤头”,形状似大镊子,用小棍自下向上一拨,便发出“呛啷”一声,随走随响,以召唤主顾。
靖大爷说,剃头业行话很多,把剃短头、光头称作“打老沫”;剃长发称作“耪草”;刮脸称作“勾盘儿”;刮胡子称作“打辣子”。剃头行业讲究职业道德,剃头匠不能喝酒,不能吃葱、蒜等带刺激气味的食物。民间忌讳正月剃头,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俗谚。所以每逢正月,是剃头行业最惨淡的日子,一般都要到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之日,取抬头兴旺之吉利。
2014年,已过百岁的靖大爷平静地走了,地安门地区又少了块活化石。记得在中轴线“申遗”时有记者问靖大爷对复建地安门的想法。靖大爷说了句耐人寻味的话:“年轻时整天守着地安门剃头,冷不丁地没了,心里老觉着缺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