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与说明文写作有机结合

(此文发表于《重庆师范大学成人教育》杂志2004年第2期)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要通过文章表述出来,而说明文写作又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把研究性学习活动与说明文写作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可以相得益彰,一方面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全面、深入的了解、认识说明对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说明文写作训练将研究性学习成果较好的表达出来。两者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的深刻性和思维的条理性,并且,学生学会获取、处理、应用信息,有利于生发信息素养和塑造创新人格。一、示之以范引导学生品鉴一些成功的案例。(范文略)二、导之以法让学生掌握表述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常用方法。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表述,一般都言之有物,难在言之有序。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正是说明文写作训练的重点。要做到言之有物,就必须根据不同的对象及其特征和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安排顺序和结构,力求各得其宜。1.按时间先后安排顺序和结构用时间顺序,可以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制作程序,使用程序等。写作时以灵活的方式交代时间的变化。(范文略)2.按内在联系或认识过程安排顺序和结构。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就是逻辑顺序,包括:原因→结果,整体→局部,现象→本质,区别→联系,具体→抽象,特殊→一般,浅→深,总→分,主→次,表→里,等等。运用逻辑顺序,必须对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有高度的认识。(范文略)3.按观察角度的变化和空间位置的转换安排顺序和结构观察角度的变化和空间位置的转换,包括:外→内,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远→近,整体→局部,等等。写作时要注意选好参照点,确立立足点,用准方位词。说明介绍时还要尽量关照到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范文略)客观事物千差万别,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生、发展的过程、规律等,所以要条理清楚的说明事物,有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说明顺序。三、病文升格指导学生改进和完善研究性学习成果及其表述。针(初稿)人类的文明历史已经有几千年的了。在这几千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有过无数的发明创造,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生产工具。随着生产的发展,还将有许多现代的工具不断产生。但是,尽管劳动工具在日新月异的更新,人们至今还在普遍地使用着已经用了上千年的工具——针。勿需赘言,针的几千年的历史正是它的重要作用的最好见证人。针,有缝衣针、绣花针、金针、线针等等,种类繁多。它很小,一般用的缝衣针,宽不过一毫米左右,长大约4至5厘米。尽管它小,可作用不小。在《后汉书·陈忠传》中,有“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说法,可见古人早就针小作用大的道理。在《辞海》中,“针”注为:“缝衣的用具,也叫'引线’。”在古代,针用于缝纫似乎更多。其实,针在医药方面的用处更大。我国古代医学的精华——针灸,便是用特制的针按一定的穴位刺入人体内治疗疾病。这种方法好处很多。如有一种“针刺麻醉”,用它,同一般麻醉比,可以不用麻醉药,病人在手术时可减轻痛苦,同时身体恢复也快。在现代医学中,人们更离不开针,为了使我们产生免疫力,每年要打防疫针,发烧了,要打退烧针,受伤了,还要用针来输血……针与我们简直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过,了解一下针的发展史也许更有意思。我国很早就有了针,在山顶洞人遗址的文物中,就有一枚骨针,针体光滑,长82毫米,直径3.3毫米,针身略弯,尖端锋利。菲律宾还发现了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青铜针古物。而我国在公元2至4世纪,就有了铸铁技术,那时也可能有金属针了。晋代冯翊的《桂苑丛谈》中谈到过金针(即绣花针),看来,至少晋代已经有了针。以后《绣花笔记》中写到:“宋绣所用针为朱汤所制,大三分以制衣,小三分以作绣。”可见宋时的针已按不同用途制成了不同的规格,那时针更普遍了。直到18世纪末叶以前,人们还一直用针手工缝制衣服。随着生产的发展,终于在1790年,英国人逊德制造了第一台链式的线迹缝纫机。不过,缝纫机仍离不开针!针小,却起着穿针引线,治疗疾病的作用。针小,作用却不小。开头一段语言不够简洁。“上千年”与“几千年”不一致。分类标准混乱。“宽”不准确,应该是“直径”。对《后汉书·陈忠传》引语的解释不准确。“更多”、“更大”有冲突。“针刺麻醉”不是发生在古代。“不过……”可以删去。利用提供的材料。结尾言简意赅。全文是“总—分—总”结构,好。主体部分的顺序安排不是很好,《桂苑丛谈》、《绣花笔记》所提到的针都是缝纫用的。对针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顺序还要调整。

针(修改稿)针是人类最早发明的工具之一,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的历史十分悠久,据考证,约在公元前2万8千年以前,世上就已有了针。我国山顶洞人遗址的文物中,有一枚骨针,针体光滑,长82毫米,直径3.3毫米,针身略弯,尖端锋利。菲律宾还发现了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青铜针古物。在历史的发展中,人们发明了石针、骨针、竹针、陶针、铜针、铁针、银针、金针……从古到今,针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缝纫和治疗。最早用于缝纫的针只是在尾部有个裂口,以便于夹住缝线(通常是植物纤维、肠线或动物筋腱等)。大约在公元前1万7千5百年以前,缝针已出现针眼,且是用骨头、鹿角等材料制作。大约在公元前7千年,人类发展进化到青铜器时代,铜、铁材质的缝针开始出现。我国在公元2至4世纪,就有了铸铁技术,那时也可能有金属针了。晋代冯翊的《桂苑丛谈》中谈到过金针(即绣花针)。以后《绣花笔记》中写到:“宋绣所用针为朱汤所制,大三分以制衣,小三分以作绣。”可见宋时的针已按不同用途制成了不同的规格,那时针更普遍了。直到18世纪末叶以前,人们还一直用针手工缝制衣服。随着生产的发展,终于在1790年,英国人逊德制造了第一台链式的线迹缝纫机。不过,缝纫机仍离不开针!缝针从远古时代发展到现在,已完成了从手工工具到机械精密工具的过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缝针还将会顺势发展,为人类做出特殊的贡献。针灸是我国古老而神秘的医术。古人用石针刺激人体穴位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一般认为用砭石治病起于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打制、磨制的技术,能够制造较为精细的石器。1963年在内蒙多伦旗头道洼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出土了一枚经过加工的石针,针长为4.6厘米,针身呈四方形,一头呈尖状,一头呈扁平的半圆状,有刃口,既可用来针刺又可用于切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丰富了针的种类,扩大了针刺治疗的范围。从中医古籍《内经》和魏晋时期名医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等,可以看出我国针灸疗法的成就。当代医务工作者在继承这一传统医术的同时,又创造了耳针、鼻针、面针、头皮针、腕踝针等,并将针灸疗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发明了电针、水针、光针等多种治疗方法,而且成功开展了“针刺麻醉”手术,硕果累累,举世瞩目。现实生活中,针的种类更多,用途更广,如用针注射,针式打印……针小,作用却很大。在人类未来的生活中,针会继续发展,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四、范文展示展示较为成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及其表述,激励作者再接再厉,也供其他同学借鉴。笔人类发明笔、使用笔的历史源远流长,每一进步,都闪烁着人们聪明才智与辛勤汗水的异彩。中国人使用毛笔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毛笔由笔尖和笔杆两个部分组成。“笔之所贵者在毫”,笔尖常用兔毫、羊毫、狼毫,也用鹿毛、貂毫、猪鬃、鼠须等,也有兼用两种以上的。蒙恬改良之笔,就是以“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健毫为主,居内,称之为“柱”;柔毫为副,处外,称之为“被”)。笔杆以竹为多,也有楠木、象牙、牛角、水晶、玉石、金、银等。刚柔、大小、长短不同的毛笔,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时至今日,毛笔制作变成了机器生产,型号齐全,物美价廉。毛笔对我国独具特色、光辉灿烂的书法、绘画艺术功不可没。在欧洲,人们使用鹅毛笔,迄今也有1000多年了。人们在鹅毛管的末端用刀斜切,变成现在的蘸水钢笔尖的形状,蘸着墨水写字。这种笔制作简便,但存不住墨水,容易漏水,也不耐用,据说巴尔扎克当年奋笔疾书,勤奋工作,一天要用坏四五个笔尖。改进势在必行。100多年前,商人华特曼设计了储藏墨水的皮囊,带毛细管的笔舌和有细小裂缝的钢笔尖,墨水沿着裂缝缓缓流下。按笔尖用力的轻重不同控制裂缝的合拢或扩大,控制墨水流出的多少,这就是现代钢笔的雏形。后人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使其日臻完善。钢笔的出现比起毛笔可说又是一大进步。钢笔在我国慢慢普及。而毛笔,作为民族文化瑰宝的代表,在文化界依然焕发着它的青春活力。至于铅笔,历史也是悠久的,400多年前英国牧羊人最早发现石墨可用于画记号。1812年,美国木匠威廉·门罗首先在有凹槽的木条中嵌入黑铅芯,再把两根木条对着粘合在一起,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支铅笔。人们还发现白垩土可用作制粉笔。根据钢笔的制作原理,人们又发明了圆珠笔。毛笔又派生出画笔。铅笔则根据Hard(硬)和Black(黑)的程度,制成各种用途的不同的H、B型的笔。此外,还有彩色铅笔,蜡笔,刻蜡板的铁笔……真是数不胜数。在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更加新颖的笔问世了。有杆上带着计时表的电子表笔,有写错了字就能告诉你并帮你改正的改错笔,有装有微型电脑,可存储进一本字典供你查阅的字典笔……造型也越来越美观,适应不同层次人的需要。笔的进步总是与人类文化的发展相联系的,而它的进步,又推动了人类文明向前迈进。我们还应设想它的明天,开拓它的明天,用自己的人生之笔,在人类文明的宏伟画卷上,挥写新的一页。(作者:张晏。有删改)

(0)

相关推荐

  •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毫端 | 石獾毛笔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叶茂" 优秀的文化遗产, 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根和魂. 旧时的文人雅士没有不钟情文房四宝的, 笔.墨.纸.砚, 笔是放在第一位, 考究一点的人家谁的书房里没有 ...

  • 语文写作

    作文写作一直是困扰我们语文得分的一个难题,其实其中对我们来说最难的主要是优质文章的描写问题.简单的文字罗列我们肯定是会的,但是在语文考试中想要得到一个理想的语文分数,优质的作文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咱们 ...

  • 颜建国: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之于新高考重要性的解析

    [建国悟语] 现在强基计划和综合评价招生都要求高中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这体现了国家对新高考和新课程接轨的重视,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 ...

  • 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课程改革,高考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要以课程改革为载体来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变革学习方式,从而推动高考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我们应清 ...

  • 高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类型与实施原则

    李骥秋 一.摆正一对关系 上海地区研究型课程在高中各阶段已普遍实施,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与宝贵的经验.众所周知,研究型课程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是"作为综合实践活 ...

  • 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性反思

    高慎英 一.旁观者知识观的求知模式 当人类试图认识这个与人类息息相关.变幻莫测的世界时,"知识"即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知识是人们对无序.变化的把握,是"确定性寻求&quo ...

  • 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体会

    江彦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落脚点". ...

  • 化学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案例

    田长明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古希腊普鲁塔戈在3000年前就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 ...

  •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王佳莹 一.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是计算机网络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是网络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是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异步性.交互性.信息量大等优势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真正 ...

  •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比较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课程,2000年,国家颁布的〈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稿),已明确将研究性学习与学工.学农.学军.劳动技术以 ...

  • 当前研究性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李静 研究性学习(在国外称主题研究.项目课程),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比较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课程模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