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望安杯”全国征文大赛034】张文明||童年芦苇荡(散文)
主编:非 鱼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读到《诗经》里这首《蒹葭》,心里不觉一阵激荡,它简直是为我、为我的家乡而写。
那个时期,我们村庄不远有一大片芦苇湖,这片芦苇湖是由两条小河汇聚而成,水肥草儿旺,芦苇湖的南面是细浪腾翻的丹江河畔,湖泊里生长着密匝拥挤的芦苇。
清晨,湖泊上方,水汽在晨曦中蒸腾缭绕,野鸭在水中畅游觅食,苍鹭在芦苇湖泊上空翱翔,成群的红蜻蜓飞累了停歇在芦苇的叶子上,我们就去抓蜻蜓玩;还有三五成群的水鸟在草丛间悠闲散步,我们就追着它们嬉戏,这里的一切与我结下了深情厚意。拥挤的芦苇丛给众多的鸟儿营造了安全栖身的家,显示出一种人与动物完全相融的和谐状态。鸟儿们欢快的鸣叫是芦苇湖的音响,但那绝不是芦苇的歌。每当风起时,芦苇丛就像一片舞动的碧绿海洋,顿时拥挤的芦苇荡起飒飒沙沙的沙哑而低沉的歌,飘悠,飘悠......这飒飒沙沙的歌总会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是一种蕴含着浓厚生命的气息。
芦苇是一种淳朴而美丽、柔韧而坚挺的植物,有着修长的枝节和剑状叶子,头顶一束紫色的缨穗,其线条流畅,气宇轩昂,坚挺独立而不乏柔韧,密匝纠缠不休的根系,在地下彼此连接,情意绵绵。
那年月,“吃”十分匮乏,芦苇湖畔给我留下了难忘的情结。春天会在芦苇丛中寻找野鸭蛋、虾、蟹或薅一些嫩脆的芦根,经过母亲的烹饪,变成了一道道美味;老根可以入药,人们经常用它与蒲公英、茅草根一起煮茶喝,有清热解毒、消炎去温等功效;农闲时极个别人会去芦苇湖泊里转转,餐桌上一定会出现一两样野味。当芦花如雪时节,人们开始去收割芦苇,它的枝干经过深加工成芦苇席、帽子、箔子等日常生活用品,到集市上换钱来补贴家庭日常生活开支;它的叶子加工成牛羊的饲料……芦苇全身都是“宝”。
芦苇湖畔是我童年和少年的的乐园,也是小动物的乐园。,站在这里,水天一色十分迷人。夏天我们几个小伙伴在芦苇丛里来回穿梭捉迷藏,打水仗、混坑摸鱼......滋水枪,有时会被芦苇的叶子划伤,但大家从未叫疼过,有时玩累了,以草地为床,以鸟儿为伴,悠闲地躺着,有时我们这些孩子用青翠的苇叶编制灯笼、蚂蚱......苇秆做成芦笛,吹着童年的歌谣和梦想。
这段美好已经成了我童年少年那段美丽的历史。后来的年月,人们为解决温饱,肆意开荒造田,芦苇丛基本上都被改造成稻田,再也没有野鸭之类的飞禽飞过我们的村庄,落入芦苇丛中。从此村庄和田野开始变为灰黄的天空,芦苇湖的上空是灿烂的星辰,肥而美的芦苇湖变成了贫瘠的土地,芦苇湖地属于凉性地,出产粮食很低,就是人们付出再多的心血汗水收获甚微,硬性地改造自然给我们带来的是艰辛和贫瘠。
如今想看到美丽的芦苇湖,也许只能在景区或画中看到。景区芦苇丛屈指可数,面积甚小,很难遇见。画中或电脑合成的芦苇多是枯黄,白色头花,画上几只仙鹤归巢,在晚霞下显得空旷辽远,中间总会出现几片汪水泊,呈现出一片寂寥、悠远、没有生机的意境。,芦苇总是以配角如画,从未以主角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我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人把芦苇当作特写,更没有以青葱充满生机入画呢?几株青衣可人的芦苇,顶着紫色的头穗,迎风招展,身姿柔韧挺拔而不失秀雅,悠然从容而不失劲张,该是多么美丽的画面啊!我想这也许是画家们根本没有读懂芦苇的味道,大概也与芦苇的平凡朴实有关吧。芦苇总是密密匝匝地生活拥挤在湖沼中,根系在地下亲密纠缠不休,彼此连接,像我们农村里朴实平凡的人们一样,平凡而朴实。
随着时代发展,鸟儿等自然生态和谐相融不再是伙伴关系了,而是餐桌上最受人们亲睐的野味佳肴,是利用或者满足欲望的对象。如今,动物对人不得不始终保持戒备和远离状态,他们的远离只好让人们自己和自己做伙伴,但这个伙伴关系也有待商榷。尤其是人群密集的新时代,复杂无比的各种人际关系和纵横的社会关系,几乎不得不让人保持着一种猜测和防备心理,不得不让人更加小心翼翼地探索生存空间和发展小路,这种时时绷紧的弦疲惫了我们年轻人的心灵。那个美好岁月时期有很多飞禽鸟类落户在芦苇丛里生息繁衍,毫无戒备悠闲地生活或者与人共舞,显示出一种人与动物完全像伙伴一样和谐相处。而今,这种和谐状态也许只能到传说或神话中寻找了。
如今,芦苇丛像记忆一样远去、稀薄乃至消逝,但童年、少年时芦苇遍布时代那种完全放松融入自然时代的感觉却是多么让我怀念和向往呀!芦苇的朴实平凡和精魂坚挺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乃至融入我整个生命里,与之结下了深情厚意。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张文明,淅川县税务局,爱在字里行间行走,喜欢用笔串起生活琐事,书写美丽人生。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