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乡村匠人 ‖ 王斌

乡村匠人

王 斌

曾经,乡村匠人们是乡间一道流动的美丽风景。

七八岁时,农闲时节,巷子里还常常见到背着背篓、出门求生活的篾匠。小背篓里装着刀、锯、凿、钻等工具。路过门前,就停下来亮开嗓子拖长音调吼:“编晒垫勒——编筛子箩筐——”声音悠长起伏,很有穿透力。要做篾货的人家听到篾匠的吼声,赶忙出来招呼:“师傅,来一下。”

篾匠随主人进屋坐下,接过主人敬的烟,点燃,边抽边询问要做啥,做多大做多少等问题,心头默默计算着用料数量。一支烟抽完,心里也就有底了。篾匠起身拍拍屁股,随主人到竹林砍竹子。

在篾匠眼里,竹林里的每一根竹子都是可用之才。砍竹子时,篾匠用一把长凿,对准竹子的根部,榔头敲击凿把,把竹子凿下来,再去枝,打捆,然后扛回院坝,坐在小板凳上,剖竹划篾条。

按所编物件的不同要求,篾匠把竹解成条,派成丝。那片,厚薄一致,有青有黄,那条,宽窄均匀,大小一致,圆润光滑。

一切准备就绪,篾匠用扫帚在院坝里扫出一块干净的地方,坐下来,开始编竹具。两块厚篾片先在他手掌中架个“十”字,再一片一片交替着向四周延伸。柔软光滑的篾条在他的手指间、怀抱中跳荡着,像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像鱼儿在水草中穿行。

手里忙着,篾匠不停地和四周围观的人摆着龙门阵。回答大家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眼睛的余光偶尔扫扫手中编着的东西。说笑间,手里编织着的竹器便渐渐成形了,经过编口,打磨,一件精致耐用的竹器就编成了。

篾匠和竹子打了一辈子交道。用那双粗糙而灵巧的手编出了各式各样的竹器,也为乡村生活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补锅匠

小时候,在小镇上只有一个补锅匠,姓刘。“补锅——哟——”声音洪亮,浑厚,透着股苍凉的味道。时不时地,就会从小镇大街或某条巷子里传过来。

几分钟时间,就有几个妇女搬出家里的烂锅,朝刘老汉这里赶过来。刘老汉的那副补锅担子不轻,一头放着补锅的工具和一筐焦炭,一头放着风箱和炉子。

刘老汉从几只烂铁锅中挑出一只铁锅,用一把锤子先在铁锅四周一阵“噼噼啪啪”地敲打,以便看清锅底的裂缝倒底有多长,多宽。刘老汉补锅看似简单,也就那么几下,其实技巧活不少。补好一口锅,要先后经过敲打、修补、磨平等一整套工序。其中,敲打最为费时费工,若敲打得不细心,锅补不好,完了漏水。所以不学个三年五载,是吃不了这碗饭的。敲打完毕,砂眼有多大,做到心中有底,然后,再确定怎样修补这一口锅。

刘老汉补锅时,先将一块布垫子铺在左手掌上,再拨开炭火,用一只勺子舀出坩锅里溶化的铁水。通红的铁水像一个小球在掌心的石棉布上滚动着,刘老汉迅速提过铁锅,将锅底砂眼对准铁水放上去,然后飞快地用一个圆柱形的布墩将穿过砂眼的铁水压扁,磨平。待冷却后,再用一块砂石将补的疤痕细细打磨。很快,他就把锅补好了。刘老汉补锅动作娴熟,常常看得我们眼花缭乱。

手艺人靠手艺吃饭,刘老汉补锅的手艺无话可说,那些年,小镇上有哪家的锅漏了,烂了,一定要等刘老汉来修补。现在,农村大多用上了铝锅、不锈钢锅,锅烂了,直接当废品去卖,也就再也没有人补锅了。

爆米花匠

爆米花的老头佝偻着背,腰间系一青黑色的布围裙,口里叼着长长的叶子烟杆,肩上还挑着一副破旧担子。担子一头挑着风箱,一个经煤火久烧变黑的带摇柄的铁炉,还有一个小小的铁皮煤炉。每当要爆米花时,老头就先取下挂在担子另一头的小木凳,点燃小煤炉,黑铁炉在小煤炉的火上摇啊摇,“呯”的一声响,从巷口到巷尾,整个小巷都听得到。

小时粮食紧张,爆米花一般都是拿家里的大米、玉米粒去换,另外再加上两三角钱的加工费。看到巷子里的孩子们都用碗端着大米或玉米粒去爆米花,母亲也打开家里那个装粮食的大木柜,让我撮一碗玉米粒去换。

爆米花老头的摊子摆在巷尾那棵老核桃树下。老核桃树下地势开阔,老头和他的摊子在最里面,四周早已高高低低地围了10多个男孩女孩,所有人的眼睛都齐刷刷地盯着爆米花的老头,看他摇铁炉爆米花。那个带摇柄的铁炉在煤炉上转了一圈又一圈,爆米花的老头却始终不慌不忙,一点也不着急的样子,有时,还要停一下,抽两口叶子烟,这才接着摇。

终于,那个黑铁炉里渐渐有了丝丝的烟气,于时,围在四周的我们也就心领神会,各自开始往后退,有的躲到石礅后,有的躲到门板后,有的躲到一头跷起的架子车下面……

“呯”,一声大响过后,一锅玉米花爆好了,满脸期盼和欢喜的我们又慢慢围拢上来,却见那个爆米花的老头依旧气定神闲地端坐在那里,伸手从担子里抽出一根小铁棍,在铁炉上敲敲,再旋开铁炉的一头,倒出爆好的玉米花,撒点糖精,这才点燃他的叶子烟,一边抽烟,一边眯眼笑看我们去争抢那爆好的玉米花。而我们则是先要抓一把爆好的玉米花塞进口里,这才端上玉米花,蹦跳着往家走。

快吃晚饭时,爆米花的老头才担上他的担子,又佝偻着背,慢腾腾地出了巷子。夕阳金色的余晖把他的身影投到巷子里的青石板上,拉得长长的,像一幅绝佳的剪影画面。这一幕就这样深深地烙进了我童年的记忆里。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0)

相关推荐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那年雪花飘/闫新周

    (一) 直到黄昏时,那久违的雪花慢慢吞吞地落下来.站在楼窗前,看着那飘飘悠悠的雪花,似乎还在留恋天上的美好,极不情愿的落下来,一片又一片,密密地飘落在地上.街上.路上.房顶.林间,又悄悄地融化了-- ...

  • 农村大叔传统方式爆玉米花 大锅一次装6斤日挣200元

    爆米花曾是60.70后脑海中一抹难以舍去的记忆,那一声"嘭"的响亮和白烟蒸腾中的浓香,总不时让人回到那无忧的童年时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新鲜的美食.多样的小吃已逐渐取代传统的 ...

  • 男子街头蹦爆米花,为儿子攒生活费

    今年53岁的杨好收是山西临猗的一位农民,他平时在家侍弄2亩农田,冬闲的时候就用一辆三轮车拉着自己的爆米花机在县里到处跑着蹦爆米花卖.杨好收有一个20岁的儿子,与妻子离婚后,一直跟着前妻生活,这两年儿子 ...

  • 那些年我们吃过的爆米花

    儿时的爆米花,我们叫"玉米花",不管是爆得像开了花的爆米花,空心棍式的,还是手指粗细蓬松式的,都叫玉米花,只有一种自己锅里炒出来的不叫玉米花,叫炒玉米粒.那个棍式的,除了叫玉米花之 ...

  • 「名家新作·中篇小说」张行健|乡村匠人(上)

    作家新 干线 乡村匠人 村子是晋南的大村落. 东山根下的一面长坡里,点缀着砖房瓦房土坯房,还有许多草木房,依坡靠崖呢,还掏挖了不少土窑洞,也与房子们错落着,排列成歪歪扭扭的村巷,横七竖八的,三二十条的 ...

  • 「名家新作·中篇小说」张行健|乡村匠人(下)

    作家新 干线 乡村匠人 (接上部)  剃头匠 老遆是羽村的剃头匠. 早些年,村里并没有他的剃头铺. 老遆是挑一副剃头匠的担子走村穿巷的. 那是村人眼中的扁担,长长的,两头各按了铁索挂勾,也有穿了粗壮结 ...

  • 【西散原创】浦站先作品 | 乡村匠人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农村的屋舍里总避免不了木头与石头的填充 ...

  • 乡村匠人(王振东)

    补锅匠刘仁德 "钉锅锢漏锅,钉搪瓷盆子补漏锅--"每到一村,肩挑火炉风箱的补锅匠刘仁德就用这别具一格的吆喝声招揽生意,底气足,嗓门大,加上扁担上挂的铜铁片串敲出当啷.当啷的声音,立 ...

  • 赤峰记忆——​乡村美食

    作者简介:     蔡集成,生于1953年,哈达街人."老三届"最末一届,下过乡,挖过煤.1977年,考入师范院校,在教师岗位退休. 乡村美食  蔡集成 (一) 我住在一楼,楼前有 ...

  • 这是你记忆里的故乡吗 | 贾涛系列乡村田园风景油画欣赏

    艺术大观2021-03-11 23:59:20 来至山东的乡土画家,擅长乡村风景油画,作品以写实细腻的艺术语言描绘出浓郁的乡村风光,形成风格鲜明的田园油画.

  • 乡村记忆||大喇叭秦腔小喇叭戏/轩诚清读(第513期A)

    轩诚浅语: 90年代初我参加工作时,被分到了文艺部戏曲组,每天下午负责主持一档名叫<戏曲金唱片>的栏目,心里老大不情愿,因为我觉得这个节目没几个人听,也没有什么好主持的.后来有机会去到了郊 ...

  • 汝城话||带我们回到记忆中的乡村夜晚

     小时候在农村里长大的我们,对于那些熟悉的场景,一经想起,便是记忆犹新中.那时的乡民,讲究的是勤劳致富.他们从早忙到晚,忙里忙外,很少有闲谈下来的闲心.只有当夜幕来临,在家里安顿好一切后,才会借着吃夜 ...

  • 【乡村干部拍乡村111】记忆中的田园,有瑰丽的黎明

    记忆中的田园,有瑰丽的黎明 镇里固乡 李敏 写下你的名字 我已满心欢喜 与你的再一次相遇 我用尽了所有的春色 我摈弃了昨日的风景 还有所有的善与恶 一路披荆斩棘 跌跌撞撞地扑向你 这个黎明 我和小草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