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人对馄饨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野馄饨”这个词好像是近些年才叫起来的,我们当年都是说找个馄饨摊,哈碗馄饨。近日适逢编辑整理王挺老师再次发来的数百张老照片,看到数张馄饨摊旧影,与大家一起回首分享那些曾经在老青岛心中抹不去的美味记忆......
“野馄饨”,记忆里就是多年前那些推着自制的小车,在这座城市“八小时以外“的时间里,在街头路边摆摊卖馄饨的人们,他们没有固定摊位,后来还有着被随时没收工具的风险。九十年代后期,随着城管环境整治,路边摊被逐渐取缔,但晚上才开始营业的老传统却延续了下来。因为都是晚上干,有人把“野馄饨”理解或叫做“夜馄饨”也是没错的。
这才是正宗的“青岛野馄饨”
青岛的夜生活不是丰富的,以前的餐饮饭店营业时间也较短,晚上上街如果饿了,或是恰好酒后想找个地方再填填肚子,会发现所有饭店几乎都关门了。这时,路边出现的馄饨摊就成了不二选择,恰好的填补了人们肠胃部门有意见而产生的空白。
“野馄饨”的经营基本都是一家人,有包的、有下的,两个锅,一个下馄饨,一个熬鸡汤。就餐环境,大多是数张自制的小木桌,几个马扎子或小板凳就行。冬天天冷,会找点篷布在四周做一下遮挡。虽然条件简陋,但一碗热腾腾的鸡汤馄饨端到眼前,那股鲜香随即扑面而来,吃上一口,虽然很烫嘴,那叫一个美!
当然也有更美味的,那些小饭店的馄饨更正宗,我住在南仲家洼,延安路大转盘旁边的“崂山大院”有家锅贴铺,她家的锅贴焦嫩可口,很有名气,馄饨也是货真价实而备受人们喜爱。后来台东交电公司大楼建起后,每天傍晚时分,楼下就会搭起一个临时摊位卖馄饨,这家馄饨可能就是这家崂山大院锅贴铺的。这也是时至如今在我记忆里最美味的馄饨,鸡丝、鸡蛋丝、咸菜末......,再滴几滴香油,还未品尝就已经垂涎欲滴了,记得那时的价格是一毛二一碗。记忆里的美味馄饨,除了崂山大院的,还拉不下劈柴院的,另外还有一家也是记忆深刻,四方剧院对面,那时叫井冈山影剧院,一个小巷子前,忘了店名叫什么了,刚上班的时候还去吃过几次,时隔许多年,不知道还有没有了。
莘县路上的小吃摊
莘县路上的小吃摊
后来在此模式上出现了路边小吃摊,规模大点的就逐渐演变成“大排档”了,不单单是卖馄饨,面条、水饺,到后来的散啤、小炒、烧烤,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末几乎达到一个高峰期,市南的四方路、市北的泰山路、台东的南山、四方的小村庄大转盘......,逐渐的也成了啤酒烤肉为主、馄饨为辅的现象了,一碗大馄饨下肚,没有十几串肉筋是不算完的。
青岛人对馄饨确实是情有独钟,而说到青岛的馄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馄饨大王,1996年青岛推出的首届十大地方特色小吃,馄饨大王就名列其中,可以说馄饨大王当年的获奖,也引领了青岛随后这二十多年的快餐潮流。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馄饨大王迎来了发展最蓬勃的阶段。其门头遍布市区郊县,分店达到了十几家之多。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再加上经营管理不善,后期逐渐陆续停业关门。虽然馄饨大王的沉沦着实可惜,但其后如雨后春笋般接连出现的馄饨连锁,却将小小的一碗馄饨做成了中式快餐的代表。
这其中也以小倩倩馄饨、吉云馄饨和顺天馄饨为代表,去年路过南山,看到吉云馄饨老店址还在,当年他家还是那间简陋小棚厦的时候,就经常去哈馄饨,馄饨、火烧、烤肉也是真不错。另外具有知名度的还有小青青、吉祥、于姐等数家馄饨店,好几家后来也做成了连锁企业。随着青岛各种馄饨店铺的涌现,之前多以鸡汤馄饨为主的特色也不断出新,尤以添加青岛海鲜的馄饨逐渐占领市场,成为本地一大小吃特色。可以说青岛馄饨又迎来了一段辉煌期,但路边的野馄饨摊依然有着广大的市场和喜爱的人群。有日突然发现有店面的门头上直接挂出了“野馄饨”的招牌,约着朋友进去吃了一次,据说是当年“三百”小花园那家馄饨起家的,味道还不错,但就是找不到曾经的地摊馄饨的感觉了。再后来,满街的“野馄饨”店已随处可见了。正如有网友评论所说,野馄饨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洒脱、不羁,平时工作都比较忙碌拘谨,无论是跟客户还是领导同事吃饭也大都是有点死板。而到了野馄饨这里就没有那么多事事了,马扎子一坐,数串烤肉、一扎散啤,最后一碗大馄饨再垫垫底。在这里,天南地北海阔天空,你会感觉什么是自在洒脱、自由豪放,那是一种别处寻不来的味道。有时会经常忆起九十年代初,几位好友时而相约,大排档、馄饨摊,或泰山路、或四方路,海吃海哈一顿,然后直奔千面或帕拉达伊斯......
其实青岛的野馄饨故事说上十几页也说不完的,这次也是在整理王挺老师老照片中偶见数张旧影,有感而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