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陶路很短,从东平路起,穿过滋阳路,到汶上路止,仅仅横跨两个街区而已,估计也就二三百米长的样子。她的广为人知,很大成分是因为这里有所定陶路小学。定陶路小学在青岛的小学里,算是比较“地域辽阔”、边界清晰而整齐的。学校的定陶路正门进门就是台阶,上了台阶也没有多大活动场地,操场在寿张路那边,所以师生都是从寿张路的后门进出。早年间,这里是宁波同乡会馆。可见,宁波人氏当时在青岛已有一定规模和实力。解放前,此地已在办学。主楼墙上画着“青天白日”徽记,写着“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个大字。徽记后来没有了,八个大字则屡经更换,曾经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曾经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小学门口已改在定陶路西头,校园的面目全变了(网友“西镇老居民”提供)
马路南侧,学校正门对过,是一个二层楼的不大的里院,很干净,也很安静,十几户人家。东山墙外,有一棵高大的梧桐树,红瓦绿树,很是入画。朝东是一片平房,一直到滋阳路。 朝西到汶上路口就是著名的台西区法院,后来成了什么教工幼稚园。我儿子小时候在那里待过。孩子小,午睡起床后不会系鞋带,迈不开步,只能整下午眼睁睁看着其他小朋友游戏而自己不能参加,一直站到放学时,家长来接。定陶路滋阳路东南角,曾经有一幢花园洋房,房前有雕花立柱雨棚,房墙和立柱雨棚上缠绕着青藤,院子里有树。后来这里成了煤店,散煤堆在院子里,树叶不再碧绿生青,廊柱不再洁净,室内陆板黑乎乎的蒙尘。再后来,这里盖起商业局的职工宿舍。 定陶路滋阳路东北角,另有几所小洋房。盘花黑漆铁门,院落虽说逼仄,但也有庭花阶柳。夹竹桃耐不住寂寞,从院子里探出墙外。夏日的午后,蝉(结留)鸣声中,拿个马扎子坐在门口,把定陶路小学对过的楼房、平房,红瓦、黄墙、绿树、蓝天,画入水彩画,恬淡而惬意的历史场景可忆而不可再。
2007年3月,即将开始拆迁的寿张路(网友“摄无忌”拍摄)
寿张路比定陶路长一些,从观城路起,穿过东平路、滋阳路、汶上路,到西藏路为止。当年这条路上,北边都是二层楼里院,南边都是平房。东平路口是一座洋房,大门在东平路上,曾是台西区政府。区政府搬到磁山路以后,这里成了贝雕厂,上世纪70年代好像西哈努克亲王还来参观过。贝雕厂向西,寿张路10号起,直到滋阳路,全是几个平房院落,进大门是长长的通道,通道两边是住家小院,类似北京的胡同和胡同两边的四合院。这种院落有一定进深,安静而独成一统,居住舒适。寿张路滋阳路口东北角,曾开有一家商号,叫做“源源号”,好像经营电器电料。寿张路51号(老郭院儿)曾有一家卖锅饼的,锅饼又硬又香,有咬头,我还从未吃过比那更好的锅饼。寿张路55号曾有一家经营地排车零件的商家“三盛永”,它的锻工间设在57号西院里,工人烧煤炉,拉风箱,抡大锤。57号西院里还有一棵高大的泡桐树为先人所栽。人去楼空,不知那棵树尚健在否?寿张路的滋阳路汶上路之间这一段,路面平直,没有坡势,南侧是学校,无住家,所以向阳而且宽敞,颇得地利之胜。老人在这里下棋、打扑克,纺绳工人在这里纺绳,小书摊主在这里摆开露天阅览室,学校二部制的学生在这里集结,这一段路上建过挖干道的工房,建过拆迁户的过渡住房……人气十分旺盛,马路功能曾经有过超常发挥。
寿张路汶上路东北拐角,曾有一户白俄居住在此,自然灾害时期回国了。说起外国人,寿张路61号还曾住过一户高丽人,但不知是南韩还是北韩。
寿张路汶上路西北拐角有一小铺,经营烟糖酒类多年,兼开茶炉。小小店堂居然还摆一张酒桌,供应卤味酒肴,既可外卖,也方便堂吃。
2007年3月,待拆迁的寿张路79号“天庆里”(网友“摄无忌”拍摄)
稍西不远处,有一位79号天庆里的老太太在人行道上扎帆布篷子也曾经营烟糖酒类多年,油盐酱醋,肥皂手纸,嘎答头咸菜,应有尽有。香烟拆包论支卖,糖果论粒卖。 寿张路汶上路西南拐角曾有刘大夫家开的烟糖杂货店。刘大夫是家传良医,不但医术高明,而且为人和善,有求必应,方便四邻街坊,在这一带深孚众望,有口皆碑。这样的社区人士,现在已是稀缺资源。 寿张路79号天庆里对过一家门头房,曾住过一位一中的郭老师,郭老师曾出过一本《阿q画传》,该书由大画家徐悲鸿作序。我曾在一中的图书馆里见过这本书。前些年郭老师家这里开出一家画室,不知是否郭老师所开。 寿张路95号附近朝东的一家门头房,曾经有过一家红十字会诊所。我妹妹小时候常犯心口疼(胃病),这家诊所的医生出诊上门,医术不凡,我妹妹的胃病得以根治。这家红十字会为了接受弃婴,在朝街的窗口下方墙上挖一个两尺见方的洞,方洞上安装一个木板活门,活门漆成绿色,上面画一个婴儿,还写了四个红字,闻铃勿惊。大约弃婴投入后,会铃声大响吧。 寿张路95号的对过,是寿张路28号,小菜市儿。小菜市儿早年间确曾是菜场,菜场两侧摆摊卖菜,卖豆腐,菜场地面有排水沟。95号西边,曾经有一家叫做“清香斋”的烧肉店,店里窗明几净,烧肉清香扑鼻,闻名遐迩。再向西,103号是一个里院,而105号是这条路上的最大门牌号码,这里曾经开过一家中药铺子。
本文作者为网友“青春的岛”,岛城文史学者赵长汉老师,2007年4月25日发表于青岛城市档案论坛。此文也是作者西镇老街系列文章之一,将一条老路的沧桑变故做了精彩的记忆描述。
文中照片来自网友“西镇老居民”、“摄无忌”拍摄提供,根据作者描述做了配图简介,转眼间,图、文发表已过去十余年,如今又是一番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