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杏泽资本强静:在寒冬中,更要做创业者伙伴
毗邻徐汇艺术馆的院落里,有一栋4层楼高的花园洋房,是杏泽资本的总部所在地。西洋风格鲜明的建筑群落,提醒着这里所承载的沪上记忆,而“首个国产PD-1项目”从这里的起航,又让人们对她的未来充满憧憬。
在一个冬日的午后,杏泽资本管理合伙人、首席投资官强静博士接受了医药魔方记者的独家专访,畅谈了自身职业发展、杏泽投资理念等话题。
杏泽资本管理合伙人、首席投资官强静博士
1
生涯:“中金医药大脑”的新赛道
在医疗投资圈,强静属于无需被介绍的那一类人。
在加盟杏泽资本之前,他曾是中金公司研究部董事总经理、医药医疗行业负责人,被同行称为“团队的核心大脑”,其所带领的团队曾被《亚洲货币》杂志评为“2018最佳分析师团队”。
在中金的八年职业生涯中,强静参与了国药、华润、上药、复星等大型医药企业以及三生、贝达、东阳光等多个明星医药项目的IPO,是业内公认的学术型实干家。
“强静看上去很书卷气,你如果只闻其名,绝对想象不到他还不到40岁,”拜访前,一位圈内人士笑言,“但他操盘过的很多案例已经成为业内的学习对象了。”
身负这样的盛名,强静却在今年3月选择离开中金,加盟甫创不久的杏泽资本。“做这个选择,一是想更直接地把握住创新医药行业的发展命脉;另一方面,未来两年仍然是最好的投资窗口,我想在离潮更近的一级市场里搏击一番。”
为什么选择创立不久的杏泽资本?这家机构的愿景是吸引强静加盟的原因之一:三国董奉行医,妙手仁心,杏林春暖;明朝李时珍著书,本草纲目,泽被天下。“杏泽”二字,出自这两个名医掌故,足可见其志向。
短短的3年时间,杏泽已经组建了由十多位富有医疗健康领域投资经验的专业人士组成的管理团队,管理规模已经超过20亿元。在杏泽投资过的案例中,除了前文提到的“首个国产PD-1”开发者君实生物,还包括中国抗体、信诺维、Adimab、Ambrx以及Bellen等。
“独行快,众行远,”强静一直强调,他对昔日的老东家充满感恩,“中金的生涯给予了我职业认知的起点,而杏泽拥有很专业的投资团队,合伙人也都有很好的行业履历,让我接地气地把握行业脉动。”
对强静而言,从二级市场转战一级市场,一大收获是多次全程见证了不同企业的“生命周期”,感受了资本市场的波澜壮阔,他对此比喻说:“这好比读了很多不同人物传记之后,可以更清晰地认知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合理规划人生。”
2
理念:做独角兽筑手,创业者伙伴
“在杏泽,我们经常强调的一句话是,要做独角兽‘筑手’,创业者‘伙伴’,”强静解释道,“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投资企业,如同识人、育人。在数以百计的项目研究历练后,强静和他的团队,正在实践“大道至简”的投资理念:做对的事,把事做对。
“我看了这么多公司的资料,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很多产品、技术、商业模式都还不错的企业,最终还是失败了?”强静谈到,“无论是何种商业模式、采用何种技术创新、开发出何种产品,如果做不到‘以人为本’的发展,最终难免归于失败。”
在杏泽资本的分析框架里,“以人为本”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由很多具体的制度设计所保证。“比如,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平衡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和风险承担?”强静解释道,“这就需要提前制定靠谱的公司治理体系,避免往后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雷区。”
现实中,由于生物科技、创新药的企业创始人大多是科学家背景出身,往往对技术提升孜孜以求,但对公司治理则所知不多,造成企业发展不顺的案例比比皆是。
“在决定投资一家企业之前,我们都需要先对公司的治理结构做一番了解,譬如公司的股权激励,未来员工的股权分配,”强静说道,“我们会给出很细的建议,比如对项目还处在早期的创始人,建议考虑提前保留一部分股权,用于后期首席财务官、临床负责人、生产以及销售核心人员的激励。”
得益于过去的行业历练,强静对投资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资金上的支持,也包括了所能为项目提供的资源整合能力:一般项目从早期走到中后期,将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譬如临床试验的推进、GMP厂房的建设、项目引进转让、商业化团队的建立等,而擅长分析问题并乐于“出谋划策”的杏泽团队,也总能在自己的工具箱里找到对应的资源,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3
识局:不躁进,亦不保守
这个冬天,萌芽中的中国新药研发遇上资本寒流,场内一片萧瑟:弹药已空,粮草难筹,很多基金甚至已经打算暂且收兵,且待来年。
“最坏的时候,也是最好的时候,这绝对不是创业者最冷的冬天,甚至可能已经是投资者的春天了“。入行十年、连续五年获得《亚洲货币》亚洲、香港和大陆地区评比第一的强静,在评判政策变化、市场变幻的时候,总透露出一种有据可依的乐观态度。
他的乐观依据来自中国医疗市场发展的大势:随着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国际接轨程度的不断加深、I-O疗法突飞猛进的发展,健康领域迅速放量并火热起来是未来大势所趋。这种“火热”体现在投资市场的具体表现,就是在过去的两三年里,很多时候并不是资本在筛选项目,而是反过来。
当时,携带着“千人海归”、“藤校教职”等耀眼光环的创业者们,可谓是振臂一呼,资本云集。在投资热潮中催生的创业者们,手拿BP,马不停蹄地会见各种投资人,估值就在一轮轮的运作中“自然而然”的水涨船高,再加上去年底香港生技板开放的消息不胫而走,几乎每个创业者都觉得自己敲钟上市已经指日可待。
“很多人都只是看到了成功者的光环,这是一种幸存者偏见;当时,我是主张适度踩刹车,只选适合的,不选最火的。”强静回忆道,那时在面临心动的项目时,他甚至会经常这样“拷问”自己:寒冬之后,这个项目还那么诱人吗?五年之后,是否会出现新的替代技术和更优秀的竞争者?在社保作为唯一支付方式的中国,该产品是否有走向国际的潜力?市场真的需要这样的产品吗?
拷问自己,用强静的话来说,就是“帮助沉淀出那些真正有意义的项目,而不是看起来最火的项目”。初露头角的杏泽,没有选择广撒网的投资方式,而是有选择地深度参与了君实生物、中国抗体和信诺维药业等一批踏实做事的企业。
在热潮过去的今天,与很多正在感受“寒冬”的投资机构不同,杏泽资本已经开始在逐步收获果实:12月24日,君实生物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而其自主研发的PD-1抗体药物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也在日前获批上市,这是首个国产的PD-1单抗药物。
“对于那些真正做事的企业,资本冬天也是必须要经历的一道考验,”强静最后总结道,“我们杏泽要做的,就是不断寻找到这样的企业,并且全心全意地去帮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