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课堂 | 海洋时代
人文课堂
海上大明
公元1405年,郑和带领船队开启史无前例的七下西洋,航程万余里,历经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它是世界航海史上伟大的壮举,也是一场传播东方文明的探索之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阅读之声《人文课堂》推出《海上大明》, 更多完整音频,欢迎移步“云听”APP。
十六世纪,全球化开端,海洋成为时代的主题,一个整体的世界从海上连接起来,海上活动成为新的国际现象,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空前规模的全球贸易。郑和下西洋,彰显了大明王朝的海洋意识。整个明代,中国人都在积极地探索海上之路。大明王朝的郑和,为海洋时代领航,谱写出了震撼世界的壮丽篇章。
明朝停止的是大规模的下西洋,我们注意,这里强调的是两点:一个是规模,一个是方向。这两个方面的调整,是大明帝王与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国家安全战略转变的表现,还有更重要的制度原因。
郑和七下西洋,确实花费巨大,甚至比反对派夏原吉、刘大夏看到的还要多。朝廷的支出,至少包括三大方面:一是给予西洋各国的赏赐,二是造船成本,三是航海人力成本。永乐年间,新建、改建的海船有二千艘,每艘船造价约在五、六千银两。人力成本同样惊人,还有伤亡人员的抚恤。而明初国库一年的支出,大约白银三百万两左右。
财力直接影响下西洋,但这是表面的。西方哥伦布、麦哲伦的大航海,原因就是“缺钱”,“缺钱”形成的利益驱动,成为欧洲人走向海洋的内在动因。
发展海上贸易,其实是能够挣钱的。我们先从白银说起。
我们现在看电视剧,好像古人到处花银子,其实这是虚构的。中国古代的货币,一般是铜或铁,不是银质的。用白银作为主要流通货币,是从明代开始的。用银子做货币,前提要有足够储备。明代有多少白银呢?官方史料记载,明朝最后77年间,有白银3.53亿两以上。民间的数量官方无法统计,专家测算一共应该在5亿两以上。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就是明朝拥有的白银,大约占全世界白银总量的一半。而明代国内白银的开采总量大约是2600万两。明朝的白银,绝大多数来自海上。
1985年,中国海域曾经打捞出一艘海底沉船。这是明代万历年间,一艘驶向中国澳门的葡萄牙商船,船上有白银20万两。
这里需要纠正一个片面观点:明朝终结大规模的下西洋活动,不是终结了所有的海外贸易,失去了海洋意识。明代张燮写过一本很著名的书,叫做《东西洋考》,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西产多珍,东产多矿。” 什么意思呢?郑和下西洋又叫“西洋探宝”,带回的是香料这类的珍宝。东洋不同,主要是出产贵金属,金、银,是矿产品,这又叫“东矿西珍”。需求的变化,让明朝人逐渐轻西洋、重东洋。海洋意识发生了改变,海外贸易的重点和主体也发生了改变……
播讲人简介:
章宪法,明史学者,安徽省铜陵市作协副主席,著有《明季闲谭》《明朝大败局》《明朝大博弈》《海上大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