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水听冬11

近日与道友交流,发现很多同修都有一些相似的问题,现大致归类一下,总结一下,略飨诸位

1、《丹道修持理法浅谈--“随息”阶段的火候真传》中说的“一息一念”,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答:每一次“呼气”时,“意念”都“觉察”一下;并且,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它“念头”。“呼气”与“意念”如此的“一一对应”,这就称之为“一息一念”。达到“一息一念”后,在保持“警醒”的前提下,“意念”越轻越妙。
2、吐纳功法,只是无杂念,专注呼气即可吗?
答:只是集中心神的专注呼气即可,而不是“无杂念,专注呼气即可”。杂念渐少以至于最后没有杂念,是此法带来的作用,并不是功法。此法并没有不允许学者有杂念,也没有让学者人为故意的去祛除杂念。
只是要求:“集中心神,随时保持‘警醒’的状态;思想开小差起杂念了,要及时警醒、及时转回来。”
注意:无杂念只是功境,绝不是功法! 
3、初学者可以有房事吗? 
答:不论修行目的如何,修行方法如何,“筑基”阶段都不能房事。房事之后精气亏虚,甚至气促如喘。要想在房事之后,调息致“气息悠悠”,的确很难办到。
4、吐纳功如果只是吸时管而呼时不管,可以么?
答:人体的“外在呼吸”与“内在的气机”有一定的关系,呼气时气机为降,吸气时气机为升。“心神注意呼气”做久了,可以很自然的“进化”为“心神注意气机之降”。而“心神注意气机之降”,其实就是“引导神去与炁相合”的一种“方便法门”。“吸时管而呼时不管”的方法,不符合人体的生理规律,不符合逐步引导学者“神炁合一”的丹道原理。
5、吐纳功是自然呼吸吗?有没有呼吸间小停顿呢?另外是呼时为降吗?
答:是自然呼吸;呼吸间不用人为刻意的小停顿,呼吸纯任自然;“随息”做久了,会逐渐感受到体内有个随着呼吸节奏一升一降的“气机”。功夫致此,“外在呼吸”已经微不可觉。如要强辩,的确是呼气时气机为降。但是,千万不要人为的去做什么“呼气时降气”、“呼气时,意念随着呼气往下腹沉”。。。。。。等“脑力劳动”。
记住:人为做作,所得为假;无为自发,所证为真。
6、吾行心息相依,虽不被杂识打扰,但会突然的完全无意识,身体似乎空灵;就是说“无意识”使“心息相依”中断。此时,我应随空还是强回“心息相依”?
答1:我不知道你的功夫是怎么做的。如果“心息相依”得法了,内呼吸就会显现。在这种情况下,“无意识”又怎么能使“心息相依”中断呢?只有内呼吸不显现、单纯无杂念的空定,才可能出现“‘无意识’使‘心息相依’中断的现象”。
如果你是在出现内呼吸的情况下,“突然的完全无意识,突然的中断心息相依”,那么,你就应该体会到“神炁如磁铁相恋”啊。如果你有这些体会,我要恭喜你了。如果你真的是这样子的“突然的完全无意识,突然的中断心息相依”,你已经进入到“先天状态”中去了。当然,到这地步,已经用不着“心息相依”了。
答2: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原因:
1、“心息相依”炼的得法,必然会自发出现“命蒂真息”,接着“神炁合一”。神与炁一旦“合一”,后天意识就会瞬间的完全泯灭,后天呼吸也会立刻的完全停止。修持致此,自然再也无法继续“心息相依”。如果你是因为“神炁合一”而导致意识泯灭、“心息相依”无法继续,那么我就要恭喜你了。这时,你应该“守寂不守炁”。
2、练习“随息”如果不得其法,只知道“用‘后天意识’去刻意的觉察‘后天呼吸’的存在”,却不知道该去觉察呼吸的什么。于是,“随息”自然就会“流空”,从而炼成“数息”。虽然“数息”也可入静,也可使人“突然的完全无意识”,但是“数息”没有“逐步引导神去与炁相合”的作用。因为它不符合丹道修持的根本原理,所以它是一种“空定”。而“空定”,对于人的“性命修持”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我私下料想,你多半是走到这个歧路去了,也不知道猜没猜对。如果是这个原因,你的炼法就应该修改为:“去刻意的关注呼气时身体内的感受”(其实是感应气机,但千万别人为做作的去做“脑力劳动”)。
7、总之意照就会有意识,那么微微产生何种意识适当呢?”
答:是的,有意照就会有意识。但意照的“注意力的紧张度”有强弱之分,这就是所谓的火候了。关于火候的口诀,最好、最恰当的,就是“勿忘勿助”了。
所谓“勿忘”,其实就是“保持警醒别迷糊”;所谓“勿助”,其实就是“别勉强、别人为做作、别去做‘脑力劳动’”。整句的“勿忘勿助”,其实与“不担心、不勉强、朝前走”的意思大同小异。“勿忘勿助”,在丹道修持的各个环节,都能广泛的运用,千万不要忽视了。
8、第一层:不着意呼吸时,意返先天,可渐入静中(不知我进的是真静还是顽空)。
答:这是一种“空定”,它不符合丹道修持的根本原理,它没有“逐步引导神去与炁相合”的作用。这种“空定”,对于人的“性命修持”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要知道丹道修持,并不是为静而静,它是为了“逐步引导神去与炁相合”才去入静。
请你记住:虽然,随着丹道修持的进步,修持对象(神与气)的内涵会自然而然的逐渐变化,但是,只要还没有达到“神炁合一”的程度,丹道修持就可以说是——始终都在着意呼吸。当然,这种“着意”,“注意力的紧张度”应该分情况的有轻有重;而“着意”的对象(呼吸),也应该随着功境的进步,自然而然的逐渐从“外呼吸”转变为“内呼吸”。
第二层:着意于呼吸,必着意于身体的某个空间(部位)。无论你多么“勿助”,有意就是有意,因为呼气自然是自体内出外的,而此时意感其(在体内)降怎么说也首先是一种“意”。此空间应在置于何处呢?
答:1、丹道修持并不排斥“意识”的作用,我也并没叫你不能有“意识”。我只说过“勿助”——“别勉强、别人为做作、别去做‘脑力劳动’”,我只说过“主动人为,所得为假;被动自发,所证为真。”
2、我的师传,并没有叫我去着意于身体的某个空间(部位)。其实,只要你“刻意的去关注呼气时身体内的感受”,心神就会自然而然的逐渐转回来——先是转到鼻前寸许之地(即“眠牛之地”),接着转到胸内(即“十二重楼”),最后转到腹部。当然,这一切,都应该是自然而然的、被动自发的。也许,我并不应该讲明这些(当初陈师教我就什么都没讲),因为“主动人为,所得为假;被动自发,所证为真”,一旦讲明白了,后学就太容易“落入后天有为的境界,人为做作的去做什么‘脑力劳动’”了。但是,各人的心性、禀赋不尽相同,“有为法”的存在必然有它存在的价值(“有为法”比“无为法”容易入门),因此,我考虑再三,还是决定讲了。
着意于呼吸,必着意于身体的某个空间(部位)。此空间应置于何处呢?
答:“初炼道功阶段,你也许适宜:“着意于呼吸,必着意于‘眠牛之地’”。当此法你练的合法了,再逐步转为“无为法”吧。
第三层:我练功的体会是:无论着意何处,稍一行功就有强烈反应。今试自胸部沉气,胃部咕咕作响;沉至腹部,腹部亦鸣。我试意从于气,好象大人看孩子玩耍,可是意气不能分,还是燥鸣一片。意弱则气失,意强则气明。体内“活动”踊跃,入静好象不能。不久就身体不适,急于下坐。下坐后,胃部异感,下气连连。如此何适?
答:看来,你的意念用的太强了(火候过了)。你应该试着把注意力从各种“气感”转回到“关注呼气时身体内的感受”上来,并且,“就象明月照山冈,只是照着它,却不干扰它”。如果你已经达到“一息一念”的程度了,则还要放松意念。这里再介绍个口诀,希望能对你有用。
口诀:“内虑外感,不管不顾;觉照‘呼气’,常省常惺。”
解释:练功时,只管集中心神的随时保持“警醒”的状态,全神贯注的去关注呼气时身体内的感受。其它的,一切都不要理睬。比如,要内不管各种思虑杂念(包括各种练功口诀、修炼要领、得失禁忌等);外不顾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传来的各种感觉(包括各种气感、炁感、和触景,例如大、小、长、短、浮、沉、轻、重、吊、坠、分、缩、化、无、光、影、深、潜、泯、灭、贴、闭、游。。。。。。等等)。
如果你能如此用功,必然不会产生你说的那些弊端。再次请你仔细的看看帖子中的那一段——“随息”阶段的火候真传。
9、真静的状态是怎么样的?顽空的状态又是怎么样的?
答:真静是“神在气中,被气所制;思维念头,无法可生”,是由“神气相恋”造成的。
顽空是单纯的“为静而静”造成的。
真静的状态必然会感觉到“命蒂真息”的存在。
顽空的状态什么都没有,因而称之为“空定”。
有时间再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