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兴‖情系张家界​

情系张家界

文/张长兴

湘西张家界,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1997年8月中旬,我是奔着它的自然景观而来的。然而,我一踏进索溪峪,买来地图,上面竟赫然写上——张良墓。
啊,张良!我们闽粤绝大多数张氏子孙的先祖。每当春节,“留侯封万户”之类的联语遍及村寨。何况,我旅游,尤重人文景观;且是我的先祖所在,无论如何也是瞻仰重点。
傍晚,我拖着沉重的脚步,大汗淋漓,头昏眼花。但是,一到水绕四门的核心景区下车,精神却为之一振:我仿佛进入巨大的空调房,凉沁沁的冷气紧紧为我拥了过来,仿佛时序进入南国的晚秋。溪水奔流,清彻见底。百鸟归巢,玉石和鸣。山风习习,人车欢喧。这一切,融成了动听的交响乐!尤以夕阳斜照,峰头洒满了迷人的金黄:半坡以下的灰濛,相得益彰。人们指着头顶上的一座峰顶,其形如骆驼,欣然告知,那驼峰脖子下阳光灿烂处,正是张良墓所在!
待眼光回收平视,只见山下一群建筑,上赫然挂“张祠民俗风情园”的大横招牌。
“广东的宗亲来了!”进入该馆,我便受到热情接待。负责人谢方一同志兴志勃勃告诉我:“张家界自然视角识别的系统标志是‘峰’,人文理念识别的系统标志是‘张’……
“全国张姓亿万,我还不知道这里是张良的张呢!”我兴奋插话。
“是呀,因姓而名山,因姓而名地,因姓而名市,这可是罕见啊!”老谢善言,功底极好。
他告诉我,此处名胜,不同凡响。金鞭溪、鸳鸯溪、龙尾溪相汇成索溪东流,且为长江支流的源头之一。他叫我看西南园门,横批为“夕照金鞭”,上联为“百姓之首,留候之后,军武之旅,一山两堂均张氏。”
“怎么搞的,你这老谢,比我张氏还张氏了!”我这张良后裔,十分惊喜。
“既然皆张良之后,请告诉我张氏源流吧!”
老谢更滔滔不绝地告诉我,有人说,张良辅汉高祖打天下之后,激流勇退,免遭杀身之害。骑马到此,突然马不愿走了,遂在此落居,谓之“走马榻”。但比较可靠的另一说法是,张九龄与张万户为同胞兄弟。张九龄迁广东,为岭南派;张万户则由江西迁湘为此处始祖。以后,万户公后裔把张良公的骨殖迁来葬在此处。
“‘金鉴堂’是你们岭南派的堂号,‘百忍堂’是这里的堂号。”老谢言之凿凿,“前些年我们去广东寻根。去了韶关,很遗憾未去你们梅州。”
“不过,我们广东对堂号可没有分得这样清楚啊!”他说的我可是闻所未闻。
他带我参观史料展,壁上齐齐整整列着张氏六十二位先祖曾任丞相——相当于“总理了”。
是夜,月朦朦,山濛濛。他们陪我看民俗表演。演出前,他们拉了张祠民俗风情园大旗挂在我们身后,大家一起合影留念;接着才是民俗晚会表演。灯光映照,夜色融融,溪水潺潺。汉族、土家族、苗族等同胞一起歌舞、一起娱乐、一起欢笑,浑然一大家人。“诗人兴会更无前”。
我抬望眼,迷濛的夜空,更增添了天地的辽阔与神秘。我望着影影绰绰的没入苍穹的埋有张良骨殖的骆峰及其他诸峰,突然想到,作为汉民族一个重要支系,全球拥有八千万众的客家人,具备何等的张力!我们先祖携男带女,万里迢迢,向大山处走去,向荒蛮处奔去,向旷野处冲刺。忍饥挨饿,风餐露宿,坚持不懈,奔向天之涯,地之角。来到落脚处,披荆斩棘,坚忍不拔,与当地民众融为一体,共同开创新天地。看到眼前各族民众同欢共舞之盛会,我便会想起程贤章同志的长篇小说《围龙》,想起南齐士大夫程旻率族众从建业(南京)迁至今梅州地区,与土著水乳交融,共进共荣的感人情景……
啊!张家界;啊,张良墓;啊,难忘的“张祠民俗风情园”;啊,难忘的“我们的乡亲”!
时间虽过去22年,但那一切的一切,让我至今难忘!……
文/张长兴
作者简介:张长兴, 1943年生,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全日制中文系本科。梅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兴宁张氏文化研究室主任,原兴宁市政协委员, 原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宁中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梅州电大、兴宁市党校兼职教师 。现为中华作家在线网签约作家,《博客中国. 张长兴专栏》至2019年10月获55万读者点击。编撰《往事如烟》《风雨长河》《宁江春雷》《兴宁张氏源流考》《大成文史》等文集共计200万字。许多文章在报刊和网络发表。曾出席嘉应学院客家学研讨会和广西客家文化研讨会及福建宁化石壁客家论坛研讨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