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同参天地 笃行无问西东
一头是喜欢,两头是欢喜
自古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忧
我是你,是另一个你,是另一个不是你的你。
你是我,是另一个我,是生命中另一个不是我的我。
初见这句话,美到心里。
我喜欢写字,是知遇这样的一份欢喜。
而你喜欢看我的文字,亦如我遇见这句话的欢喜。
分享本周一些学习的感悟,送给你
本周在学习阳明先生的《示弟立志说》,原文如下:
示弟立志说 (明 王阳明)
予弟守文来学,告之以立志。守文因请次第其语,使得时时观省,且请浅近其辞,则易于通晓也。因书以与之。
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雍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
故程子曰:“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人苟诚有求为圣人之志,则必思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安在,非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私欤[yú]?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我之欲为圣人,亦惟在于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耳。欲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必去人欲而存天理。
务去人欲而存天理,则必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则必“正诸先觉,考诸古训”,而凡所谓学问之功者,然后可得而讲,而亦有所不容已矣。
夫所谓“正诸先觉”者,既以其人为先觉而师之矣,则当专心致志,惟先觉之为听。言有不合,不得弃置,必从而思之;思之不得,又从而辨之。
务求了释,不敢辄[zhé]生疑惑。故《记》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言之而听之不审,犹不听也;听之而思之不慎,犹不思也。是则虽曰师之,犹不师也。
夫所谓“考诸古训”者,圣贤垂训,莫非教人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若五经四书是也。吾惟欲去吾之人欲,存吾之天理,而不得其方,是以求之于此,则其展卷之际,真如饥者之于食,求饱而已;病者之于药,求愈而已;暗者之于灯,求照而已;跛[bǒ]者之于杖,求行而已。曾有徒事记诵讲说,以资口耳之弊哉[zāi]!
夫立志亦不易矣。孔子,圣人也,犹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者,志立也。虽至于“不逾矩”,亦志之不逾矩也。志岂可易而视哉!
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
正目而视之,无他见也;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也。如猫捕鼠,如鸡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知有其他,然后此志常立,神气精明,义理昭著。
一有私欲,即便知觉,自然容住不得矣。故凡一毫私欲之萌,只责此志不立,即私欲便退;听一毫客气之动,只责此志不立,即客气便消除。
或怠心生,责此志,即不怠;忽心生,责此志,即不忽;躁心生,责此志,即不躁;妒心生,责此志,即不妒;忿心生,责此志,即不忿;贪心生,责此志,即不贪;傲心生,责此志,即不傲;吝心生,责此志,即不吝。
盖无一息而非立志、责志之时,无一事而非立志、责志之地。故责志之功,其于去人欲,有如烈火之燎毛,太阳一出,而魍[wǎng]魉[liǎng]潜消也。
自古圣贤因时立教,虽若不同,其用功大指无或少异。《书》谓“惟精惟一”,《易》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孔子谓“格致诚正,博文约礼”,曾子谓“忠恕”,子思谓“尊德性而道问学”,孟子谓“集义养气、求其放心”。
虽若人自为说,有不可强同者,而求其要领归宿,合若符契。何者?夫道一而已。道同则心同,心同则学同。其卒不同者,皆邪说也。
后世大患,尤在无志,故今以立志为说。中间字字句句,莫非立志。盖终身问学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若以是说而合“精一”,则字字句句皆“精一”之功;以是说而合“敬义”,则字字句句皆“敬义”之功。其诸“格致”“博约”“忠恕”等说,无不吻合。但能实心体之,然后信予之非妄也。
粗浅之谈
何为立志?为何立志?立何志?志不立,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阳明先生阐明立志的重要性,让我们清晰知道,立志是根本。志向立好了,学习工作生活都有方向。
志不立,成何人?随波追流。志不立,长浮华。志若立,孩童高过大人!
而今,我立志,做一个自省自觉,利人觉他,致良知利大众的中国人!所有一切为此志向而行!
此生为何而来?为奉献觉醒和服务而来!我不为自己活,一切与之无关的全部舍弃。
阳明先生说,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壅灌溉,劳苦无成矣。
曾老师说,用功努力说明你肯下功夫,然而只有摆正心才能说明你有境界。
有功夫就像申公豹在封神里,当个保安打手。但有境界就像姜太公调兵遣将,建功立业!
志向就是境界的保证,高远志向必能到达高尚的境界。
我想起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阳明先生少年则立志成圣贤。想古往今来所有大人物无不树立为众生谋福祉的大志向。
而我志向已立,需要在生活中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学习生活为致良知而行!
圣心无我无私欲,暗合天地之心,所以合乎法度,与天地共存。
凡心有我有私心,否认天地同心,与天地相悖,自然忤逆自然之力,并受反作用力的惩罚,而这不过是顺应天地之力和否认天地之力的区别!
天地不曾加于人一丝一毫,不过是因材而笃。我们自己是什么材料?是良木还是朽木?良木成长缓慢,不急功近利,踏踏实实在天地滋养下成长!
而朽木不可雕,不可栽也,培也,因其根未稳!愿我们与圣人之心相合,成为良木,不断成长!
做一个自省、利他、致良知的人,无愧于天地,无愧于我心,无愧于祖宗、父母、亲朋好友、老师、学生!
我一直相信立志的重要性,因为阳明先生也说,志不立则天下无可成之事。没有志向,人就是无根之草,浮水之萍,随风摇摆,不由自主。
大部分人都随波追流,生活在焦虑奔波的海洋里,心无所依,没有正念导向,心也漂泊不安。
要意识到志向的重要性,它贯穿我们生命终始,让我们从迷茫到安定,从慌乱到从容,从无知到有觉。
最近几个月一直和小伙伴们共读【禅解<了凡四训>】,了凡先生之前以为命运天定,所以因循守旧,后受云谷禅师启发,便重新审视人生,夕惕日励,觉察心念,孜孜以求,最终改变命运。
倘若了凡先生没有树立希圣希贤的志愿,那徒向外求,也是求之在命不在我。唯有树立大志向,方知我命由我不由天。
出家弟子皈依佛门三宝佛法僧,自性三宝觉正净,所以他们能忍常人所不能忍,苦常人所不能苦,得常人所不能得,乐常人所不能乐。
而我们这些在家的人,我想我们要学习以圣贤之志为自己的志向,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学会身有所止,心有所定,灵有所静,做一个自省、利他、致良知的中国人。
先生说,历来做功夫做学问,如要去除私欲,就要从“正诸先觉、考诸古训”中来。凡心灭道心生。心安道自得,归位理自顺。
学习传统文化就是安心的功夫。对我而言,正诸先觉就是以圣人之心为心,以圣人之志为志,以圣人之觉为觉,替换我的小我私心,以正知见引导。
只有把心摆正,才能有所学,有所得。
想我以前学习纯粹是为了证明自己,为了让别人瞧得起我,为了心中的焦虑恐慌少一些,其实那个自我证明、瞧不起和焦虑不除,学什么都白搭。
唯有去除私欲而学方能学到真知,才会学有所乐。
至于学习,过去我也在学,今天的我我在学,然而心性不同,学的效果天壤之别。究其原因就是没有立志啊,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学!
考诸古训是我们贴合古圣先贤之遗训,以此为标准,在圣贤大道上走出我们的路来,在人生取经路上求的真经!
而经不在别处,就在我们心里,在脚下的每一步!
命由己作,福自己求。
凡是内求,圣贤之行。
凡是外求,凡夫之行。
有人认为学习是负担,学习会影响生活,其实生活处处就是学习,一颗沉重迷茫的心何止学习是负担,就连生活对他而言也是。
学习是生活,生活是学习,学习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学习,割裂来看的,就是认知不足,自然不能诚意正心,而修身更是不足,外求功名利禄就是本末倒置。
大学有言,本乱末治否矣!功名富贵是末,仁义道德是本,本至末来,想不富贵都难。
【读书论】有言,忠孝立身真富贵,文章行世大神仙!风吹雨打无伤害,一世风光到白头!
说的就是立身与齐家治国的关系。读明白古圣先贤的文字,从明理开始,正己心,把得定,才能做一个大写的人!
读来觉得振聋发聩,字字生津,而如何致良知?我想,那就是时时自省、利他,还有就是在【立志、勤学、改过、责善】这八字真言之中了。(具体详情点击可查看原文《心致良知 复归光明》)
生而为人,此生立何志,行何愿?
立志同参天地,笃行无问西东。
愿与志同道合者为伍,愿携良友亲朋共同游。
感恩这一路,你我在这里!学习的路上并不孤单,有一大波兄弟来袭!
第二本共读马上开始啦,我们读书会欢迎你的加入!每周五晚线下读书会,不见不散哦!
其实活着还真是件美好的事,不在于风景多美多壮观,而是在于遇见了谁,被温暖了一下,然后希望有一天自己也成为一个小太阳,去温暖别人。
心生欢喜
你来,或者走,我都欢喜。
你说话,或者沉默,我都安在。
我爱你的方式,是让你回到你自己。
而我爱自己,就是做回我自己。
对不起 请原谅 谢谢你 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