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张志江:龙泉纪事之十八 ——明光老字号(三)

“田海山”创始人刘美森老先生工作照

  • 《文化明光》平台5月6日推出的《明光老字号》(一),笔者讲述了百年老字号“田海山”的创业故事,受到读者的关注。前不久,“田海山”创始人刘美森老先生的外孙姚勉庆先生提供了其外公的一幅工作照,此照片已历经百年,虽不十分清晰,却极其珍贵,今特补充展示,与读者分享。
  接下来,笔者再讲述明光另一家百年老号:

明光老字号(三)

文|张志江

胡记镶牙店
胡燮臣老先生(1893--1960)是凤阳县府城镇人,自幼聪明好学,年轻时正值清末民初,社会动乱,为了寻找生计,他只身一人来到省城安庆,几经辗转,学会了当时最时兴的手艺--镶牙。回到家乡后,经过对周边市场考察调研,发现明光集自从津浦铁路开通并设站后,发展迅速,蕴藏着无限的商机,就在明光繁华热闹的大巷口一带租了间门面房,开起了明光第一家镶牙店。民国时期,有钱的人为赶时髦,喜欢装个金牙、银牙,有全包的有半包的,张口说话或发笑,就露出金牙,显摆一下。胡老先生的镶牙店开业之初,生意兴隆,后来就在菜市街购置了房产,举家移居至明光。又把大巷口的门面房从一间扩大到三间,地址就在原回民饭店西斜对面,坐南朝北。
胡老先生的长子胡伯泉先生(1917--1989)自幼跟着父亲学手艺,耳濡目染,在他17岁那年,购置了一台小二号的圆盘印刷机,胡家又开始经营印刷业务,也是明光首家。当年明光有私人卷烟业数十户,需用包装的烟盒子(烟标)纸,量很大,还有茶食(即糕点饮食)业的包装纸等等。经营印刷业务,使胡家生意再度红火。后来又购置了照相机,准备再扩大业务范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伪统治时期,明光已有四、五家照相馆,且竞争很激烈。胡家镶牙店三间门面房,经营镶牙和印刷业务,还算宽敞。三脚架式的照相机也不占很大的空间,但当时明光尚无照明电,各照相馆都有玻璃房顶的摄影室,胡家也就没有继续扩建新的照相馆,而是把照相作为附带产业,有需求就去,比如户外拍摄或者去乡镇赶集,露天拍摄。
到了建国后的1957年,嘉山县印刷厂成立了。胡老先生率长子胡伯泉、长孙女胡家珍(时年20岁)进印刷厂工作,胡家的印刷设备也作价入股随人进厂。1960年胡老先生仙逝。适逢三年困难时期,饥饿年代,胡伯泉先生膝下已有十个子女,一家十几口人,仅靠胡先生父女俩工资实难维持全家的生活。胡先生为全家老小生计,逆时代潮流而行,断然丢弃铁饭碗一一离职单干。他重新打起胡记镶牙的招牌。带着他的次女、四女和长子,拾掇起自家祖传的镶牙手艺,又带上照相机,去四乡八镇赶集,起初是挑个担子,镶牙机、照相机分挑两头,再后来买辆加重自行车驮设备。
到了六、七十年代,明光镇人民政府为加强对个体经营的管理,成立了五金修理及镶牙合作小组。胡伯泉先生率长子胡家铮(1949--2004)加入小组。在大巷口拐弯处直对大马路方向,面朝西的门面房,又挂起了胡记镶牙的招牌,此后胡伯泉先生的小女佳丽以及家铮的儿子也都先后进店学艺,传承镶牙技艺。再后来,八、九十年代,因为建设惠利商城,大巷口一带全部拆迁。胡记镶牙店迁到了三星街与菜市街交口处。2021年因明光火车站扩建工程,三星街以南全部动迁,胡家的老宅菜市街74号也拆除了。胡记镶牙店又移至惠利商城,虽经多次搬迁,却始终未离大巷口(今惠利商城)一带。虽然在2004年胡家铮和其子相继不幸意外去世,如今有胡氏传人64岁的胡佳丽女士携子杜承兴(胡氏镶牙第四代传人)继续高挂着胡记镶牙所百年老店的招牌,传承和发扬胡家镶牙技艺。正是:百年创业多艰辛,几代奋斗得传承;久盛不衰胡家店,老号安在惠利城。
印刷合作社
明光的印刷业始于1934年,胡伯泉先生是第一人。《嘉山县志》,《明光市志》中的大事记都有记载:“(1934年)明光胡伯泉、张凤林等四户开设印刷业,使用圆盘机、石板印刷广告、簿本。”除了胡、张两户,另两户是指陈文春、陈万和,二陈和张凤林从事印刷,都是始于建国前后。因为他们的年龄要比胡伯泉小,1934年时,他们尚未成年。巧的是他们都是凤阳县人。
张凤林先生(原名张凤麟)1926年2月生于凤阳县临淮关镇。其姐夫杨怀德先生在临淮关经营印刷、刻字、镶牙等业务。张跟其姐夫学会了印刷,并在南京订购了一台大二号圆盘印刷机准备单干。1950年,明光的刻字工人王绳武(时任民兵大队长)得知此消息,就去临淮关把张凤林请到明光,并从南京提货,直接将印刷设备运到明光。这台圆盘印刷机,当时在明光是最大的,还有一块石板,用它可以印对开或四开的布告或告示之类的大纸,每次可印二、三百份。当时明光有位胡伯翘先生,有深厚的书法功底,小楷写得相当漂亮,曾在明光书法比赛中夺冠。张凤林请他帮忙在石板上抄写布告或者告示内容制成版,然后一张一张的印出来,字迹工整,美观大方。
张凤林先生初到明光时,在大马路西段(今人民路市总工会东面)与陈文春、陈万和等人合伙经营。陈文春也有一台小的圆盘机,他还会刻字,如缺少铅字时,他就人工刻字替代。由于在合作中出现了一些小矛盾,不久,他们就分道扬镳,各干各的了。张凤林先生又重新租了场地,地址在大巷口“三六九饭店”东面,原是赵怀顺家开的“老凤祥银楼”,当时歇业了。张又从凤阳请来了两位合伙人杨振文和丁文祥,三人成立印刷合作社。当时他们都是20多岁,年轻力壮,各有技术特长,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张凤林先生为首的这家印刷合作社在明光名噪一时,该社的产品无论是质量还是外观都是一流的,深受客户欢迎,老一辈的明光人都知道张凤林先生是明光印刷业的精英,不然他的名字怎么能上《县志》。我儿时常去那儿玩,亲眼看见过他们的工作情况。
张凤林先生,主要负责开机印刷。那圆盘机是以脚踏产生动力(不用电),加上手工制动。用一只脚上下踩动着机器。上面一只手往里送纸,一只手往外取纸,循环往复,手脚并用。目光全神贯注,一旦出现故障,立即拉手刹制动,另一只手去处理。比如,夾纸了或者油墨辊子滚动不正常了等等。凤林叔叔操作的一招一式我记忆犹新。
杨振文先生,工作是排版。按照所承印的文字内容,先要把铅字一个一个找齐,缺少的用木字坯刻出来备用。然后排成一块整版,空白处用“空铅”(即无字的)填实。各种宽窄不同、花色不同的线条,有专门制成的铅线,排列严实不得松动,好上机使用。
丁文祥先生分工是切纸、装订。当时没有切纸机,是靠手工在一大摞纸上面压上一根直木条,用一只脚踩住木条,沿着笔直的木条边线,用一种特制的刀具斜切下去,来回拖动把纸切成需要的大小。刀要磨得很快,还要用力才不会出现毛边。最后,将印好的纸张分拣、装订。
1957年成立了嘉山县印刷厂,厂址在明光中心路,本文前面提到的所有人都进入了县印刷厂,成为国企职工。唯有张凤林先生一人因“历史不清”被拒之门外。但其私人购置的印刷机等设备都作价入股归了印刷厂。张凤林先生,则被安置到集体所有制的县绳织社工作。在那个大讲阶级斗争、无限上纲的年代,极左思潮统领一切,也只有无条件服从才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张凤林先生所谓的“历史不清”,是因为他在1947年报考上了南京警察学校,一年后当上了国民党的“首都警察”。此后又在高级警长训练班学习培训了几个月。其工作岗位是在国民党要员戴季陶公馆担任警卫。在其执勤期间,曾数次见到过蒋介石等国民党要员出入戴公馆。当时年轻的他曾加入过三青团,并没有加入国民党,是因为工作时间很短。1948年底,国民党要员纷纷南逃广州,他们警察也接到通知,叫去广州某处报到。张凤林先生随南逃人员下广州,到广州后找不到单位,忍饥挨饿又身无分文,又听人说没有权势的人也是去不了台湾的,因而更加思念家乡和亲人。此时全国形式突变,国民党大势已去,兵败如山倒。凤林叔叔就脱掉警服,换了便装,调转方向北上,经湖南、过武汉,一路扒火车到了郑州,历经千辛万苦,回到家乡。就是这一段一年多的警察生涯,让他背了几十年的“历史不清”的包袱。
其子张国清,老三届知青。在校时曾被选拔考上了滑翔员,却因其父所谓“历史不清”,过不了政审关,而没有当上滑翔员。历史往往会无情地捉弄人,张凤林先生,一个熟练的印刷机操作工,当年因“历史不清”不能进入印刷厂工作。四十年后的九十年代,其子张国清同志,被组织上从市化肥厂调到明光市彩印厂当了厂长。是巧合?偶然?还是必然?说不准。但从某种程度上讲,也等于是继承了父业。张凤林先生,因为“历史不清”,终身改变了其命运,在绳织社干了几年,赶上三年困难时期,上有老母,下有七个子女,微薄的工资收入难以维持全家十口人生活,为了养家糊口,身高一米八五的张凤林叔叔仗着身大力不亏的强健体魄,改行去拉人力板车,凭借劳动力挣钱养家。一直拉了二十多年板车,最后是在1981年从搬运公司退休。
张凤林先生退休后又干些什么?韩山刻字老人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他如今怎么样了?下文揭晓。
图片:网络
编辑:董祖芹
(0)

相关推荐

  • 有书号自己可不可以印刷

    自己有书号可以印刷吗?当然可以.书号是出书印刷出版的批准号,有了书号之后,就可以安排印刷了.而由谁印刷并没有限制.即自己有书号可以印刷,不过完成印刷,要确保书号是正规书号. 作者找出版社出书,是以出版 ...

  • 那年那月那个淮海印刷厂||乔悦淮

    作者:乔悦淮 --记淮海印刷厂变迁         还记得当年的那个淮海印刷厂吗?它是怎样在一个城市中渐行渐远?还记得原清江市(今清江浦区)西大街,有一个门朝南的大门,总有人进进出出,为当年的印刷作出 ...

  • 100年前的盲人,怎样读完一本普通印刷书?

    果壳46分钟前 关注 让字母都变成音符 拥有正常视觉的人们,看书靠的是光线.白纸比较亮,黑字比较暗,肉眼就在明暗交错之间分辨出了文字. 那视觉缺失的人靠什么来阅读?一种是靠触觉,有盲文书可以摸.一种是 ...

  • 自已做单页——常规彩色单页这样做——输出

    "输出"这个词不易被设计外行理解,输出的说法主要因为印刷不是平面设计稿唯一选择,设计稿做好之后,有许多输出方式:打印,喷绘,写真,印刷等.        这里只交流印刷的输出形式, ...

  • 书籍如果不用书号,可不可以找印刷厂印书

    如果不用书号可以印书吗?当然可以.印书分为正规印书和非正规印书.其中,非正规印书就是一类不用书号就可以印的书.当然采用这一方式的印书,也有相应的限制,不可能与正规印书同等待遇. 印书是找印刷厂印刷图书 ...

  • 八路军研制“马背上的印刷机”

    原标题:八路军研制"马背上的印刷机" <晋察冀日报>使用的"轻便"印刷机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和抗日根据地的印刷厂除了印制货币及各种有价证券以外 ...

  • 我老婆,马来小媳妇就像少女

    流浪地球 第9年 第2945天 1. 马来西亚 霹雳 2021年9月26日 晴 前天去印刷厂印刷我了的第一本书,未来还会出英语.西语.法语.俄语等版本. 终于签订了印刷协议,下个星期就拿到一千本书了, ...

  • 出版社出书后自己可不可以印刷

    出版社出书后可以自己印吗?一般是不可以的.找印刷厂出书,出版社或自己都可以联系.但出版社出书是正规出书,要找具备资质且在出版社备案的印刷厂.而自己私印的书不属于出版社出书. 出版社出书,要经过选题申报 ...

  • 推荐|张志江:龙泉纪事之十四——明光火车站印象

    龙泉纪事之十四--明光火车站印象 明光市民在经过了400多天的苦苦等待和期盼,终于在2020年12月,又能从家门口坐上火车了,并盼来了改造后的崭新的明光火车站.你看那高大时尚的新站房蔚为壮观,宏伟大气 ...

  • 张志远:学习伤寒论十八条须知

    一是伤寒服麻黄汤发汗,不啜热粥以助药力: 二是吃麻黄汤表邪没有全解,改用桂枝汤温覆取汗: 三是白虎汤证高烧口渴,加党参养阴生津: 四是阴盛阳衰投四逆汤,用生附子: 五是汗出而喘.体温不高,开桂枝汤加厚 ...

  • 推荐|张志江:龙泉纪事之十二:薪火相 传 —— 明光京剧票友史话

    薪火相 传 -- 明光京剧票友史话 文/张志江 "票友"一词源于清代,是戏剧界的行话,其意是指不以演艺为生,又十分喜欢演唱戏曲的爱好者,即非职业演员.乐师.京剧票友与其它艺术爱好者 ...

  • 推荐|张志江:龙泉纪事之十五——我家俩知青

    兄妹五人手足情, 大哥工人二哥兵. 老三老四正下放, 广阔天地练红心. 本文说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两个知青的故事. 明光的老三届初.高中毕业生是在1968年10月第一批下放到本县的太平和三界等公社的.当 ...

  • 推荐:张志江:龙泉纪事之十六——小姑

    谨以本文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小   姑 文|张志江 三代小姑  血脉相通  年龄差异  时代不同 坚信马列  追随中共 历经磨难  牺牲亲人 和平年代  勤勤恳恳 为民服务  继续革命 改 ...

  • 推荐|张志江:龙泉纪事之二十 ——老明光老字号(四)

    说说刻字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刻字这一行,涵义很宽泛,大到在巨石上,小到在米粒.头发丝上刻字,又叫雕刻.微雕.自商代在龟甲.兽骨上刻符号,始有了甲骨文字,周代在青铜器上刻(铸) ...

  • 推荐|张志江:龙泉纪事之二十二 ——老家(上)

    老家,一般指原籍或祖籍,故乡或父母长期居住的地方,也有的指出生地. 我的曾祖父,清朝同治年间生于安徽全椒县襄河镇:祖父清朝光绪年间生于安徽盱眙县蒋家坝(今江苏淮安市洪泽区蒋坝镇):父亲民国初年出生于安 ...

  • 推荐|张志江:龙泉纪事之十三 ——我与上海知青的友情(一)

    我与上海知青的友情(一) 文/张志江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青春,创造了.记录了共和国的成长史,并给予见证,他们的名字就叫做--知青. 1969年2月4日 ...

  • 推荐|张志江:龙泉纪事之十七 ——明光老字号(一)

    明光老字号() 作者:张志江 1912年津浦铁路建成通车,在昔日的小渔村一一明光设了车站.火车开通,也带动了明光集原有的池河航运的迅速发展.于是有很多的外地移民纷至沓来,大量涌入明光,寻找生活门路和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