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中的一次极端天气
今年以来,暴雨、高温、龙卷风、连阴雨等气象灾害频频冲上热搜,在大家看来,很多极端天气都是“活久见”。虽然刚到暮秋,但冷空气接二连三的侵扰,让北方的小伙伴们有了初冬的感觉。最近在翻看小说《封神演义》时,发现其中也有一次极端天气,借此机会跟大家聊一聊,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事情发生在第三十九回——姜子牙冰冻岐山,说的是九龙岛的四位道友讨伐西岐失利,消息传到都城朝歌之后,闻太师大惊,连忙召集众位将领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在会上,左军上将军鲁雄恳请挂帅出征,闻太师担心鲁雄年老,不能成功,就给他配了两个参军——费仲和尤浑。随后,鲁雄领五万人马浩浩荡荡杀奔西岐而来。
当时正值夏末秋初,天气仍然酷热难耐,士兵们个个汗流浃背,人困马乏,行军困难。书中还专门写了一大段词来描写这场高温天气。大意是,万里无云也无风,在太阳的炙烤下,地面附近的空气被加热、上升到空中。无论是大海还是高山,飞鸟还是游鱼,都无法逃脱太阳的暴晒。晒得地上的砖跟锅底似的红热,即便是铁石做的人也会挥汗如雨。
按书中所述,这次高温天气的范围比较广大,从朝歌、经五关、一直到岐山都是烈日当头。鲁雄得知张桂芳的死讯后,在西岐山附近的茂林深处安营。
正值封神台建造完毕,需要祭台,姜子牙得知商军兵马已到,掐指一算,便知端的,命南宫适、武吉领兵把守隘口,并命将士在西岐山上安营并筑造土台一座。待过冬衣物分发停当,姜子牙登台作法,一时间狂风大作,把暑热全部吹跑。鲁雄十分高兴,费仲、尤浑也说是天子洪福,有凉风相助。
大风持续了三天,气温持续走低,鲁雄等人的脸上已没有了喜悦,转而变成哀愁。又过了几个时辰,大雪纷纷而至,单衣不能御寒,商军都冻坏了,而西岐军则穿上棉衣、带上斗笠,稳坐军中。山下的积雪已有四五尺深,子牙令彤云散去,顿时太阳普照,气温立马回升,积雪顿时融化成水,往山谷中汇聚。子牙又施法术,刮起寒风,于是岐山被冻得晶莹剔透。鲁雄冻伤后,被西岐军捉住,费仲、尤浑二人的遭遇也印证了冰冻被俘的谶语。
鲁雄在书中说,七月秋天,降此大雪,世之罕见。的确,在姜子牙的操控下,岐山经历了一场极为罕见的极端天气,高温、大雪、低温等天气现象轮番登场,让身着夏装的商兵防不胜防。下面就以气温为主线,对这次极端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根据书中描写可以推测,子牙首次作法前,当地的最高气温在35℃以上,作法时间是在夜里,当时商军仍然感觉炎热,假定当日的最低气温在30℃左右。三天之后气温就已经下降到了可以降雪的程度。那么,降雪时的气温大概有多少度呢?
雪花有很多种形状,干湿程度有很大差异,形成时对应的气温、湿度也各不相同。书中提到的鹅毛大雪是大片的湿雪,根据雪花生长的机理,这样的大雪团一般出现在-5—0℃且水汽充足的条件下。
虽然雪形成在天上,气温会有垂直分布(一般来说,近地面比高空的气温高一些),但下雪时近地面的气温也不会太高(应该在0℃左右,否则雪会融化成雨或雨夹雪)。后续姜子牙又刮起了冷风,让融化的雪水结冰,根据这一点可以确定第三天的最低气温达到了0摄氏度以下。
由此看来,三天之间西歧山最低气温的降温幅度达到了30℃左右!很多读者可能会问了,对这样剧烈的降温,气象上有没有专业术语来表述呢?笼统的讲,可以称之为“冷空气”。
在2017年发布的《冷空气等级》国家标准中,按照某地一定时段内的日最低气温下降幅度和最低气温值这两个指标,可以把冷空气划分为四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为,弱冷空气、较强冷空气、强冷空气和寒潮。其中寒潮的定义是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24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8℃,或48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0℃,或72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2℃,而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或以下的冷空气。
按照前面的分析,可以认定这是一次寒潮过程。当然,寒潮也是分等级的,在2017年出版的《寒潮等级》国家标准中,寒潮又分为寒潮、强寒潮和特强寒潮三个等级。其中特强寒潮的定义是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24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2℃,或48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4℃,或72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6℃,而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小于或等于0℃的冷空气活动。由此看来,姜子牙作法引来的是冷空气中的大boss——特强寒潮!
可能有的读者会问了,这么强盛而持久的冷空气,姜子牙是从哪儿搬来的呢?冷空气一般起源于欧亚大陆以北的海面上,在西伯利亚中部(寒潮关键区)汇聚并加强,然后兵分四路南下影响我国,就陕西地区的西岐山而言,主要受西北路和西路冷空气的影响。因此书中的这一段可以这么讲,姜子牙从西伯利亚搬来了气象武器——冷空气,制造了一次特强寒潮,冻住了西岐山,冻伤了商兵,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冷空气是冬半年常见的天气现象,当听到天气预报中说有强冷空气或寒潮到来时,就要及时翻出厚衣服,以便抵挡寒风的侵袭。
作者:刘浩,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中心,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