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我们要恭喜那些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人
朋友圈是人们表达心情、记录生活的重要途径,不少人把它看作社交的必备手段,它能帮助我们迅速了解对方的喜好和生活习惯,并且在心中对这个人留下初步的印象。
有了朋友圈,就能够很好地打开社交话题,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聊天之前先浏览朋友圈,这也是人们闲暇之余必不可少的消遣。但还存在着一类与众不同的人,他们几乎从来不发朋友圈。
一片空白的朋友圈和一条横线,瞬间就让人感受到一种距离感。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不发朋友圈的行为,其实意味着知晓自我价值无需他人肯定的道理,同时也是想要保护自己的隐私,不喜欢被他人窥探。
在这个人人拥有网络形象的时代,不发朋友圈似乎显得有些特立独行,但也恰恰表明这类人并不在意别人的眼光,而是把注意力用在现实生活上。
1. 不发朋友圈的人自我保护意识很强
发朋友圈这个行为本质上是在透露自己的信息给别人看,这其中包含心情、面貌、活动地点……看似随意的日常,在他人浏览之后,就会被加入主观的感受。
一条普通朋友圈的发布,可能会让好友或长辈主动来询问你的日常。他们会根据你发布的朋友圈,来推测你最近的状态,升职了?谈恋爱了?还是炒股赚了大钱?然而发个消息祝贺下。
但并不是所有的日常都适合在朋友圈分享,对于一些比较私密的事情发出了感慨,便随手放到朋友圈上,可能会遭到别人的不怀好意。
如果不发朋友圈,就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神秘感,不容易被人窥探和了解,对于熟悉的人避免了不想回复的尴尬。网络虽然是一个自由的平台,但过多地透露自己的动态,也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这源于一种自我保护意识,这类人通常不喜欢暴露自己,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距离感,因此不会在网络上过多地发布动态。
那么,不发朋友圈的人就是不希望别人了解自己的近况,更不希望别人猜测自己的生活,他们有着强烈的隐私意识。
2. 不发朋友圈的人活得随性洒脱
事实上,我们追求的这种朋友圈社交,是一种无意义的社交,它不仅浪费时间,有时还会增添交往的负担。
朋友圈所展现的形象,有时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真实形象。比如一个喜爱发书籍动态的人,实际上没读过几本书,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很容易就与这个人谈论书籍的话题,最后发现聊天根本进行不下去。
但朋友圈所展现的东西,一定是想被别人看到的东西,当我们希望给别人留下博学多识的印象时,就会在朋友圈发布一些新闻和见解。因此很难判断我们能从别人身上获取真正的社交价值,许多无意义的社交就变得多了起来。
一旦刨除这种社交,在这个网络时代,就会遭到异样的眼光。而许多人无法舍弃的原因其实就是无法舍弃网络形象的经营,更多时候人们希望别人能发现自己,主动地了解自己,发布独特有趣的朋友圈,得到意想不到的关注,这种关注恰恰是拿起手机时最需要的。
那么不发朋友圈的这类人,就舍弃了这种无意义的社交和世俗的观念,成为了网络时代中的独行者。
许多人在潜意识里觉得,不发朋友圈在社交中就不受欢迎,由于这种观念的驱使,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发朋友圈来建立自己的网络形象,让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显得有些奇怪,他们性格大多随意,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不喜欢让别人进行猜测,更不在意别人的猜测。
3. 不发朋友圈的人更在意现实生活的实质
网络上有一句流行的朋友圈文案——今天有在认真生活。这句文案似乎是在强调发布朋友圈的人,今天活得很充实。但事实上,可能刚好相反。
把照片发布到朋友圈,传递出积极生活态度,有图可晒,有事可发,成为了现代人的日常。但是谁又能说,不发布朋友圈就没有在认真生活,毕竟很多发布朋友圈的人,就是无所事事地过了一整天。
现实和网络虽然都是同一个主体,但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在现实中认真生活,有事可做,不一定非要发布到网络上。不发布朋友圈的人也许在关注现实世界,更多地专注于自我,这类人能够清晰地将网络和现实分开来。
如果一味地依赖于网络,专注于网络形象管理,可能会忽略现实的世界。网络仅仅是一个虚拟平台,在现实中无法与网络形象衔接起来,只会在交往中令人感到失望。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发朋友圈的人朋友未必缺乏。随意的性格和建设自我的态度,吸引人们愿意同这样的人交往,在这些面前,有没有朋友圈,其实也无关紧要。
当你在现实中过得充实,一步一步变得优秀之后,朋友圈就只是一个展现工具而已,并不能成为社交的灵丹妙药。
无论如何,发不发朋友圈都是个人的选择。它并不能代表什么,也不能决定什么。如果单纯地想要记录生活,选择发布朋友圈方便快捷,但其他的方法也未尝不可。
其实,朋友圈也不只是记录生活,还可以用来工作和招聘。它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取决于怎么去用它,我们不能单纯地用朋友圈去判定一个人,在与人交往时,还是应多加关注现实生活。
时代在变化,人们在适应这种变化,就连老年人都用起了微信,发布了朋友圈。我们在认真生活之余,也不要忘了跟紧时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