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随卞写——文学和语言的关系(看图画,写一写)
大家好,欢迎继续参与“读写转换小课堂”。
我还是七十二卞。
看到美术作业本上的老师一项,写了个“不字加上了一点”的“卞”老师,感觉挺新奇。这个写法要比“卡老师、下老师”要有创意得多,也肯定算个别字了,更让我高兴的是,的的确确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孩子确实存在读写转换之间的思维障碍。这半年学习孩子不可能不知道卞怎么写,怎么读。而为什么写下了后,成了别字?
同样,孩子的日常写作过程,是不是想得很完美,写得很糟糕?还是想得就很糟糕写得也糟糕呢?他们学习写作,是没有学好写得糟糕,还是学好了写得依旧很糟糕?中间的思维需要呈现,学习写作需要关注的文学和语言的关系思维是怎样被孩子的什么因素影响呢?
当然,对于小学生,就不必谈文学和语言的概念了。先一起读一读吕叔湘所著《闲谈语文》关于文学和语言的关系里的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法国的画家,叫德卡,是一个印象派画家。这位画家,除了画画之外,还喜欢做两首诗,对于做诗也很热心。有一天,他做诗,那个诗老是做不出来,他去找他的朋友,一个诗人,叫马拉梅,他是一个有名的诗人。德卡跟他说:“我呀,一肚子的诗,写不出来,是个什么问题?我有很多诗的思想,不能把它写出来。”马拉梅就对他说:“老兄呀,诗这个东西,是拿语言把它写出来,用文字把它写出了的,不是用思想写出来的,思想没法子写,要写就得用语言。”——吕叔湘《闲谈语文》 二0 文学和语言的关系
这样的问题,不仅出现在书上,自己倒还亲身经历过。有一次在上海参加课本作家作品交流课,现场答疑环节中,也有一位老师问某篇课文的作家(还是某位小语专家),说自己有许多许多的想法,就是表达不出来,该怎么办。专家(作家)先是一愣,最后只回答了两个字——阅读。
把生活转变成作品要通过语言,儿童的观察、想象、情感的表现也需要语言。语言文字作为非天生的技能,是需要通过后天学习的。在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孩子自然更离不开阅读。
统编教材三下册第二单元主题是寓言,是继三上册童话单元后的文体组元,涵盖古今中外的四则寓言,含有故事、诗歌的形式,丰富多样,而编排的习作是“看图画,写一写”,其中的单元语文要素是把画的内容写清楚。这样编排的单元课文与习作,看似毫无关联,我却认为本组编排,隐藏着读写转换的写作学习秘密。
去年此时,由于疫情影响,接受了“看图画,写一写”讲评课的电视微课任务。这一集电视微课中,关注了“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动作分别是怎样的?可能说了哪些话?”为内容的习作讲评,作了一些示例作剖析和展示评价。当今天再思考这个单元习作的时候,我关注到了单元习作和单元课文之间的关联。并认为他们之间的读写转换元素才是需要评价的习作学习主要内容。在微课展示中,关注一篇的写法和今天关注读写转换的写法学习,也许是我们语文老师为什么年复一年教学同类(同篇)课文,而不枯燥且有新意的地方。
也是语文老师以外的人所不能感受的快乐,它富有挑战,充满研究的乐趣。
读寓言故事,要明白故事讲述的基本道理,也是学习寓言的基本要求。孩子能不能明白其中道理?必须能,肯定能。现在的孩子非常聪明,或者说现在孩子的阅读量,已基本不是零基础,道理是多么简单,再不明白,借助工具书也早就“明白”了。但是光是明白了道理(老师光是喋喋不休地引导孩子明白道理),是不是指向语言文字学习的语文课呢?
其实,光是教孩子怎么明白道理,德卡的问题会依旧存在。
道理谁都讲得出,道理谁又讲的明白呢?
无论是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道理都在生动的叙事中。现在,就算是看图画,写一写,也应该说一说其中的道理(不是一定要说道理,但是说道理的能力是小学生需要学习的语文写作能力)而道理又必须在生动的“放风筝”过程中。所以,哪怕是单元课文、单元习作,阅读和写作之间都应该有很强的关联性。
语文教师应该显性这些关联,实现写作的学习过程呈现。
接下来,借助一个简单的表格体现写作学习过程的镀锡转换障碍解决。为了帮助学习写作孩子不知道写什么,或者写了什么但是没有更加明确的目标需求的障碍解决。
看图画,写一写 |
守株待兔 |
陶罐和铁罐 |
鹿角和鹿腿 |
池子与河流 |
课外阅读 |
哪些人? |
耕者、兔 |
陶罐、铁罐 |
鹿角、鹿腿 |
池子、河流 |
文中人物 |
干什么?放风筝。 |
待兔、 |
争辩、 |
狮口逃生 |
对话 |
事情过程 |
动作分别是怎样的? |
释其耒而守株 |
准确的文字,说清事情过程中发生的细节。 准确的文字,表达清楚放风筝的动作。 |
|||
说了哪些话? 要关注说话背后的心理活动,并借助课文来解决读写转换障碍。 |
1、借助提示语,理解语言描写的现场感,实现读写转换。 2、借助心理描写,关注图画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
3、提示语和语言的现场感! 傲慢地问 谦虚地回答 争辩说 恼怒了 惊讶地说 高兴地叫了起来 兴奋地说 |
4、细腻的心理描写: 四次自言自语展现心理。 动作描写: 摆摆身子;噘起了嘴,皱起了眉头;一回头;撒开腿;一边喘气,一边休息。 |
5、表达对生活的不同态度 |
读 写 转 换 , 指 向 有 主 题 的 表 达 |
道理:导图呈现 |
略 |
略 |
略 |
略 |
…… |
也就是说,导图呈现的放风筝道理有哪些?是写作表达思维过程的点睛之笔,但依旧需要完整依托事件过程的表述。也就是说,这次习作学习的读写转换关键点要在于:1、说清楚放风筝这件事情。2、也能说明白一丁点儿道理。
放风筝有什么道理?相信,只要问了孩子,孩子就能说得上来。不要小看三年级的小孩子哦!
说清楚事情,可以借助课文阅读过程中的小要点积累。如对语言的提示语关注;对心理活动过程的关注来展现人物的想法(或者点明主题)等等细节。说明白道理不应该只是文章的重点,但是表达想法、情感、观点一定能够提升一篇文章的意义。(这里说的是写作的学习过程,不是必须说要对主题健康积极作硬性要求,把写作教死,而是能写好放风筝的孩子很多,能写出放风筝的心得体会和情感的并不多的学情出发作的研究改进。)
也就是说,放风筝谁都能写得好,放风筝所得到的,谁又讲的明白呢?
关注小学生阅读统编教材课文过程中的语言细节,作为学习写作的过程来具体呈现,让孩子看到写作细节,作为落实写作学习的能力内化过程。相比较于教学开头怎么写,过程怎么写,结尾怎么写的应试形式要所体现的文本价值就更大化了。写作学习是个直观呈现的过程,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小学生,呈现课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对课文语言的读写转换——如果课文中有,在教学写作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关注。这样的写作学习能够让学生的写作学习过程更轻松而高效,写作学习的深度,也会在学生自己对文本(阅读)的挖掘中实现。
今天的内容超过字数了,多了大家也没耐心没时间看,就说到这吧。
有说不明白的地方,就当没说吧,这也不是必须要教的内容。
感谢大家的关注!
再见。
END
随卞说说,不求质量,随想随记!
欢迎分享!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思维导图草根研究者;
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
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实践方式;
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