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年 农历九月初七杨公祖师:

辛丑年 农历九月初七杨公祖师:

杨筠松,名益,字叔茂,号筠松,后人也称为“杨救贫”。窦州人。生于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死于唐光化三年(公元900年)。

杨筠松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为唐朝著名地理风水学家。名益,别号亦玄,世称'救贫先生’。著《疑龙经》、《撼龙经》、《一粒粟》、《天玉经》、《都天宝照经》、《天元乌兔经》。据明朝嘉靖 15 年(公元 1536 年)董天锡编撰的《赣州府志》记载:“窦州杨筠松,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过虔州,以地理术授曾文辿、刘江东。卒于虔,葬雩都药口坝”。

三僚曾氏族谱却有关于杨救贫的详细传略:“杨公仙师祖籍山东窦州府,父名淑贤,剩三子,长曰筠翌,次曰筠殡,三曰筠松。杨公仙师名筠松,字益,号救贫,生于大唐中和甲寅三月初八戌时。幼习诗书,一览无遗,十七岁登科及第,官拜金紫光禄大夫之职,掌管琼林御库。至四十五岁,因黄巢之乱,志欲归隐山林,偶遇九天玄女,授以天文地理之术。因为其用地理风水术行于世,是贫者致富,所以世人称其为“救贫”先生,后人由此也称其为“杨救贫”。

据明朝嘉靖 15 年(公元 1536 年)董天锡编撰的《赣州府志》记载:“窦州杨筠松,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过虔州,以地理术授曾文辿、刘江东。卒于虔,葬雩都药口坝”。

三僚曾氏族谱却有关于杨救贫的详细传略:“杨公仙师祖籍山东窦州府,父名淑贤,剩三子,长曰筠翌,次曰筠殡,三曰筠松。杨公仙师名筠松,字益,号救贫,生于大唐中和甲寅三月初八戌时。幼习诗书,一览无遗,十七岁登科及第,官拜金紫光禄大夫之职,掌管琼林御库。至四十五岁,因黄巢之乱,志欲归隐山林,偶遇九天玄女,授以天文地理之术。

据史书记载,廖、曾两姓都从宁都徙居兴国三僚,“盖两家冢宅,皆筠松所卜而贻之谶云”。(明·嘉靖董天锡编撰《赣州府志·人物志》)。可能是因为这一缘故,三僚人非常愿意跟外人介绍杨救贫为三僚卜地开基的传说。据说曾文辿是杨救贫的首座弟子,也是三僚曾氏的开基祖先,自从在黄禅寺偶遇杨救贫之后,便与杨救贫云游天下,但是曾文辿一直都想寻找一块吉壤,世代定居下来。在宁都的赖村,曾文辿希望在那里安家,在他看来,那里的风水可以出大官,杨救贫说那里的山是秃头山,只会出大盗。后来在雩都的平头寨,曾文辿说这里是“五虎下山,狮象把水口”,将来子孙肯定兴旺发达,谁料杨救贫又说他看错了,这是“五鼠下山,猫儿把水口”。曾文辿发现三僚的风水不错,子孙可以世代为官,于是告诉杨救贫,他已经找到了一个“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凉伞遮荫”的好地方。杨救贫来到三僚一看,果然是一块肥沃的盆地,山水环绕,盆地中间有一座长条形的石峰,在遥远的盆地边缘有一棵高大的松树,树底下卧着一块圆形的巨石。但是,在这位风水大师的眼里,看到的却是一块适宜风水先生世代居住的地方,整个盆地就是一个硕大的罗盘,盆地中间的长条形石峰酷似罗盘的指针,而松树和巨石则是风水先生随身携带的雨伞和包裹。他说,住在这里,子孙后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原来杨救贫担心死后风水成为绝学,希望徒弟们能够世代继承他的风水地理学问。杨救贫和他的两个弟子(曾文辿和廖姓开基祖先廖瑀)一起,在盆地中间搭起茅棚住了下来,一人一座茅棚,茅棚为“寮”,故称“三寮”(现在为“三僚”)。曾文辿将全家迁往三僚村定居时,杨救贫特地为他择址定向,并作了一份地钳记流传至今:“僚溪山水不易观,四畔好山峦;甲上罗经山顶起,西北帘幕应;南方天马水流东,仙客朝拜中;出土蜈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职旺;今卜此地为尔居,代代拜皇都;初代钱粮不兴大,只因丑戌相刑害;中年富贵发如雷,甲木水栽培;兔马生人多富贵,犬子居翰位;今钳此记付文辿,三十八代官职显”。明清以来,曾氏后裔人文蔚起,出了许多人才。据说海外的风水考察团来到三僚,都会拿着这份地钳记,寻找其中的“天马水”、“出土蜈蚣”、“罗经山”和“甲木水”。

杨救贫一生致力于风水之术,扶危济困,晚年却不幸为政客所害。在他所处的时代,唐帝国已经衰微,诸侯称霸。统辖虔州(今江西赣州)的诸侯是卢光稠,他早有独霸天下的野心,于是自立为王,号称卢王。卢光稠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便请杨救贫为其卜天子地,卜得后,将其母改葬。在答谢杨救贫的宴席上,卢光稠问杨救贫还有天子地否?杨救贫答道:一席十八面,面面出天子。卢光稠不愿别人也得到天子地,与他争夺天下,于是在酒里下毒。杨救贫察觉后,立刻带着徒弟回家,可惜船到雩都药口坝,便毒性发作,杨救贫问弟子曾文辿此处何地,曾文辿说是药口,杨救贫叹道:药到口死矣!仇不可不报也。临死之前告诉曾文辿游说卢光稠在赣州磨车湾安装水碓,十字路口开凿一口水井,则世世代代为天子矣。曾文辿不解,询问其中的奥妙。杨救贫解释道,磨车湾安碓,单打卢王背,十字路口开井,卢王自缢颈。在不同的位置上安碓凿井,在风水上破了赣州的“天子气”,制煞了卢光稠。后来卢光稠果真背长痈疽,疼痛难忍,自缢身亡。

《宋史。艺文志》中所载杨救贫,亦不详其始末。惟术家相传以为筠松名益,窦州人。掌灵台地理,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广明中遇黄巢犯阙,窃禁中玉函秘术以逃,後往来於虔州。无稽之谈,盖不是信也。

明李国木撰《地理大全》七卷至十卷为杨筠松所著《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杖》。

杨筠松著有《撼龙经》、《疑龙经》、《青囊奥语》、《天玉经》、《都天宝照经》等书。

据史书记载,廖、曾两姓都从宁都徙居兴国三僚,“盖两家冢宅,皆筠松所卜而贻之谶云”。(明·嘉靖董天锡编撰《赣州府志·人物志》)。可能是因为这一缘故,三僚人非常愿意跟外人介绍杨救贫为三僚卜地开基的传说。据说曾文辿是杨救贫的首座弟子,也是三僚曾氏的开基祖先,自从在黄禅寺偶遇杨救贫之后,便与杨救贫云游天下,但是曾文辿一直都想寻找一块吉壤,世代定居下来。在宁都的赖村,曾文辿希望在那里安家,在他看来,那里的风水可以出大官,杨救贫说那里的山是秃头山,只会出大盗。后来在雩都的平头寨,曾文辿说这里是“五虎下山,狮象把水口”,将来子孙肯定兴旺发达,谁料杨救贫又说他看错了,这是“五鼠下山,猫儿把水口”。曾文辿发现三僚的风水不错,子孙可以世代为官,于是告诉杨救贫,他已经找到了一个“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凉伞遮荫”的好地方。杨救贫来到三僚一看,果然是一块肥沃的盆地,山水环绕,盆地中间有一座长条形的石峰,在遥远的盆地边缘有一棵高大的松树,树底下卧着一块圆形的巨石。但是,在这位风水大师的眼里,看到的却是一块适宜风水先生世代居住的地方,整个盆地就是一个硕大的罗盘,盆地中间的长条形石峰酷似罗盘的指针,而松树和巨石则是风水先生随身携带的雨伞和包裹。他说,住在这里,子孙后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原来杨救贫担心死后风水成为绝学,希望徒弟们能够世代继承他的风水地理学问。杨救贫和他的两个弟子(曾文辿和廖姓开基祖先廖瑀)一起,在盆地中间搭起茅棚住了下来,一人一座茅棚,茅棚为“寮”,故称“三寮”(现在为“三僚”)。曾文辿将全家迁往三僚村定居时,杨救贫特地为他择址定向,并作了一份地钳记流传至今:“僚溪山水不易观,四畔好山峦;甲上罗经山顶起,西北帘幕应;南方天马水流东,仙客朝拜中;出土蜈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职旺;今卜此地为尔居,代代拜皇都;初代钱粮不兴大,只因丑戌相刑害;中年富贵发如雷,甲木水栽培;兔马生人多富贵,犬子居翰位;今钳此记付文辿,三十八代官职显”。明清以来,曾氏后裔人文蔚起,出了许多人才。据说海外的风水考察团来到三僚,都会拿着这份地钳记,寻找其中的“天马水”、“出土蜈蚣”、“罗经山”和“甲木水”。

杨救贫一生致力于风水之术,扶危济困,晚年却不幸为政客所害。在他所处的时代,唐帝国已经衰微,诸侯称霸。统辖虔州(今江西赣州)的诸侯是卢光稠,他早有独霸天下的野心,于是自立为王,号称卢王。卢光稠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便请杨救贫为其卜天子地,卜得后,将其母改葬。在答谢杨救贫的宴席上,卢光稠问杨救贫还有天子地否?杨救贫答道:一席十八面,面面出天子。卢光稠不愿别人也得到天子地,与他争夺天下,于是在酒里下毒。杨救贫察觉后,立刻带着徒弟回家,可惜船到雩都药口坝,便毒性发作,杨救贫问弟子曾文辿此处何地,曾文辿说是药口,杨救贫叹道:药到口死矣!仇不可不报也。临死之前告诉曾文辿游说卢光稠在赣州磨车湾安装水碓,十字路口开凿一口水井,则世世代代为天子矣。曾文辿不解,询问其中的奥妙。杨救贫解释道,磨车湾安碓,单打卢王背,十字路口开井,卢王自缢颈。在不同的位置上安碓凿井,在风水上破了赣州的“天子气”,制煞了卢光稠。后来卢光稠果真背长痈疽,疼痛难忍,自缢身亡。

杨筠松到底写了那几本相地术书籍呢?

《月河精舍丛抄》载有丁芮朴的《风水祛惑》,其书对这个问题作了详尽的考证:“风水之术,大抵不出形势、方位两家。言形势者,今谓之峦体。言方位者,今谓之理气。唐宋时人,各有宗派授受,自立门户,不相通用。今考杨筠松书,不免有疑窦。《撼龙经》专言形势,分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九星,《疑龙经》亦然,其所谓九星者,特取譬之假象耳。《汉书?翼奉传》有贪狼、廉贞之文,而非星名。王逸注《楚辞》有九魁,谓北斗九星之语,而不详其名。惟道书所有,与此俱同,盖龙经所本也。而《青囊奥语》有巨门、破军、武曲、贪狠;《天玉经》有贪巨、武辅;《都天宝照经》有辅星、贪狼;皆属方位,谓之挨星,又谓之元空。《青囊序》、《都天宝照经》所称罗经,皆主方位,而《撼龙经》云'不比寻合格地罗’,曰'不比’,曰'寻常’,盖轻贱之词。高其悼曰'杨公已明言非方位之说’,是也。《青囊序》言五行,凡四见。《青囊奥语》言五行,凡二见。《天玉经》言五行,凡十一见。而《撼龙经》云'龙家不要论五行’,此皆显然舛异者也。《青囊序》云'晋世景纯传此术’,《青囊奥语》云'又见郭璞再出现’。不知郭璞葬书晚出,非杨所及见。又云'颠颠倒,二十四山有珠宝;顺逆行,二十四山有火坑’,此元陈致虚之语,乃丹家修练之术也。又云'太极分明必有图’,此亦宋以后之说,其依托之迹,即灼然可验。且杨筠松地理宗派,自宋迄明为人所道者,是峦体。则理气非杨学,略举数条,左证其伪。《文文山集》云:黄景文焕甫乃祖赣风水名述 也。大概焕甫之术,以为崇冈复岭,则伤于急;平原旷野,则病于散。观其变化,审其融结。意则取其静,势则取其和,地在是矣。其曰祖赣风水者,祖杨、曾之法也,此则明言传其法述是峦体矣。……又《直斋书录解题》载有《龙髓经》一卷、《疑龙经》一卷、《辨龙经》一卷,云皆无名字,多吴炎录以见遗。江西有风水之学,往往人能道之,即谢叠山所谓杨君南川诵杨救贫所著《三龙经》极熟者也。则《龙经》为杨筠松之书,尚是宋之相传之本。而《青囊奥语》、《青囊序》、《天玉经》、《都天宝照经》,考《宋史?艺文志》及晃公武、陈振孙两家书目,皆不著录,其为伪撰无疑。高其倬曰:'世传杨公诸书,皆后人伪托,惟《撼龙》、《疑龙》二经是真书,’乃是先得我心之言。”

这就是说:社会上流传的托名于杨筠松的相地术书中,只有《撼龙经》、《疑龙经》是杨撰,这两本书是言形势(峦体)的。《青囊奥语》、《天玉经》、《都天宝照经》不是杨撰,因为这些书都是言方位(理气)的。这些书宣扬五行,而龙经轻视并否论五行;这些书在《宋史?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都不著录,说明是后人伪作;黄焕甫师承江西学派,黄是倡言峦体的。作为江西学派的宗师杨筠松,他的书籍当然是述峦体的。

令人质疑的是,托名于杨筠松的这些书籍,有的可能是杨从宫中窃出的,杨却以自己的名义传播,以致后人误以为杨撰;到底哪些书是杨撰,哪些是窃出的,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有必要说明的是:杨筠松是首倡形势之说的宗师,但这一派并不完全排斥方位之说。以相地术中的“五行”而论,两派都讲“五行”,但对“五行”有不同解释,甚至分出“大五行”和“正五行”。对此、,宋褚泳在《祛疑说》中有论述:“何为先子卜地,遍叩日者,就参地理之学,虽各守其师说,深浅固未易知。但二十四位之五行,亦有两说,莫之适从。自古所用大五行,虽郭璞 亦守其说,谓之山家五行。然先辈皆谓莫晓其立法之,因,既无可考之理,古今岂肯通用而不疑者哉?近世蒋文举只用正五行以配二十四位,壬癸亥子为水,丙丁巳午为火,一如三命六壬之说,自谓得杨松筠之学。”杨派在流传中,不断充实其他派别的学说,稍加改造,推演新意,使其学说更完备,更有诱惑力,因此,说杨派形势学说夹杂了方位学派的思想,是完全有可能的。

杨筠松适逢唐末动乱,携带风水书籍逃出长安,贩风水于江西,带出了一批术士,因此,风水术奉之为宗师,作为崇拜的偶象。

杨筠松,《唐书》无传,宋代陈振孙《书录解题》载其名氏。传闻杨筠松本名益,字叔茂,筠松是他的号,祖籍窦州(今广东信宜县),寓居江西,自称救贫先生。传闻他撰写了《疑龙经》、《撼龙经》、《立锥赋》、《黑囊经》、《三十六龙》等书。《宋史。艺文志》载有“杨救贫《正龙子经》一卷”,当为杨筠松撰。唐僖宗封他为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管灵台地理事。唐亡后,他断发隐居,后死于虔州,葬于雩中药口。《葬书新注序》记载说:“在唐之时,杨翁筠松与仆都监,俱以能阴阳属司天监。黄巢之乱,翁窃秘书中禁术与仆自长安来,奔至赣州宁都怀德乡,遂定居焉。后以其术传里人廖三,廖传其子禹,禹传其婿赠武功郎谢世南,世南复传其子武功大夫海惠州巡检使永锡,遂秘而不授云。”由此可知,杨筠松的风水术是从唐代长安城传出,他在江西传授给弟子,弟子使风水术逐渐传播。

杨公简介:

杨筠松(834-900),字益,号救贫,人称“杨救贫”。唐代窦州人(今广东信宜),唐朝著名风水宗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父亲叫杨淑贤,生三子。长曰筠翌,次曰筠殡,三曰筠松。
杨公自幼聪颖,灵慧过人,幼习诗书,一览无遗,十七岁登科及第,官拜金紫光禄大夫之职,掌管琼林御库。及至45岁,黄巢作乱,杨公志意归隐山林,遂携琼林秘籍,与仆都监避难虔化怀德乡。后收曾文辿与廖三传为徒。

开基三僚:

三僚家谱家族记载,唐中和二年(882),杨公和曾文辿定居三僚。明嘉靖《赣州府志》说:“盖两家冢宅,皆筠松所卜而贻之谶云”。对于杨公开基三僚的故事,三僚人有一段共同的记忆:

相传杨筠松和曾文辿云游天下,弟子曾文辿却很想为后世子孙找一块吉壤安家定居。于是常常把自己卜选的地方告诉师傅,一起探讨。有一次曾文辿看上了于都马鞍的平头寨,他对杨筠松说:马鞍石的形穴是“五虎下山,狮象把水口”,是一个出将军的福地。杨筠松一看,摇头说道:“五鼠下山,双猫把水口”。后来曾文辿又看上了赖村,对杨公说:水口几座元宝山,后世财源滚滚来。杨筠松看了看还是说:“水口秃头岭,不聚财宝出盗贼。”曾文辿犹不死心,还是一直寻找,直到有一天他来到了三僚,察看一番之后,告诉杨筠松说:此地“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华盖遮荫,代代能文武,世世好为官。”杨筠松过去一看,心中不由一喜,此地酷似罗盘,四山环抱,一水中流,盆地中间有一座长条形的石峰,不正是我们手里拿着的罗盘吗。他告诉曾文辿说:你看这里“前有罗经吸石,后有包裹随身”,前面的方形山峰不是玉印,而是我们手里的罗经,这里天造地设,不愧是我们堪舆人的世居之所啊。后来杨筠松与曾文辿、廖瑀在三僚结庐著书,传习风水。古代茅棚称为“寮”,人们根据他们师徒三人的茅棚,把这里定名为“三寮”,后来为了取更好的蕴意,改名为三僚。

史书记载

关于杨筠松,唐代以前的史书没有关于他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只记载了杨筠松的名字。

《宋史·艺文志》也只载了:“杨救贫《正龙子经》一卷”,寥寥数字。

宋张洞玄《玉髓真经》卷十一记载:“官曜专门本非偏学,出于大唐国师杨筠松,自号救贫,其书乃琼林密藏,黄巢之乱,筠松窃之以外避地于江西之处,今赣州也。”

明《永乐大典·阴阳正要》记:“世传黄巢之乱,杨筠松窃秘府之书,避地江南,传其术者如厉伯韶、范越凤辈是也。今考厉、范所传之术与此书相表里,信或然矣”。

明嘉靖《赣州府志·方伎志》都没有为杨公单独列传,只是在介绍仆都监时提到了杨筠松:“仆阴阳家流逸其名,与杨筠松俱官司天监都监。唐僖宗时,黄巢之变,仆与杨避地卜居县西怀德乡。”

明天启年《赣州府志·方伎志》才开始单独记载:“杨筠松窦州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步龙。一过虔州,以地理术授曾文辿、刘江东诸徒,世称救贫仙人是也。卒于虔,葬于都药口”。

乾隆《钦定四库全书》记载:“撼龙经一卷,旧本题唐杨筠松撰。筠松不见于史传,惟陈振孙《书录解题》载其名氏,《宋史、艺文志》则但称为杨救贫,亦不详其始未。惟术家相传,赣州人。掌灵台地理,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广明中遇黄巢犯阙,窃'禁中玉函秘术’以逃,后往来于虔州,无稽之谈,盖不足尽信也。”

《江西通志》载:“筠松,窦州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杨筠松乃断发经仑,步龙一过虔州,以地理术行于世,称救贫先生是也。卒于虔,葬于药口。”

清道光年《宁都直隶州只》记载比较详细:杨益,字均松,窦州人,唐僖宗朝,官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益窃秘书中禁术,与仆都监自长安奔虔化怀德,爱其山水,遂居焉。以其术授曾文辿刘江东诸徒,世称救贫仙人。卒葬于都寒信峡药口坝,今呼为杨公坝者。著有青囊经,疑龙经,撼龙经,穴法倒杖诸书,传于世。

其中记载最为详细的是《三僚曾氏族谱·杨公仙师传略》里面详细介绍了杨公字号,生平,家庭兄弟,与弟子曾文辿开基三僚的事迹。其中杨筠松的生卒,生于大唐中甲寅岁(大和八年834)三月初八日戌时,殁光化三年庚申岁(900)三月初九日,唯有此谱有所记载。

门人弟子:

曾文辿、廖瑀(实为廖三传)、刘江东。

风水著作:

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所载:《杨公遗诀》、《十家地理口诀》,现已失传。

《宋史·艺文志》记载:杨救贫《正龙子经》,现已失传。

《四库全书总目》收录:《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杖》、《青囊奥语》、《青囊序》、《青囊奥语》、《天玉经》,现存。

清代丁仁《八千卷楼书目》收录:《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杖》、《青囊奥语》、《青囊序》、《天玉经》、《都天宝昭经》、《安门秘法》、《灶卦书》、《八宅明镜》,现存。

杨筠松年表:

834年,大和八年三月初八日戌时,杨公出世。
850年,大中四年,杨公17岁登科及第,掌管琼林御库。
878年,乾符五年,黄巢之乱,杨公逃奔宁都怀德乡。
时间未详,曾文辿拜师杨筠松,杨公斗法收廖三传。
882年,中和二年,杨、曾开基三僚。
时间未详,杨公概括僚溪八景,卜三僚钳记。
885年,光启元年,卢光稠起义,杨公勘择赣州城。
900年,光化三年三月初九,杨公仙逝,享年67岁。

以上资料来自《三僚曾氏族谱,杨公仙师传略》

关 注 我 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