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武汉 | 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10周年

“辛亥”是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本词中对应的时间跨度为1911年1月30日(辛亥年正月初一)至1912年2月17日(辛亥年腊月三十)。

武昌红楼 皮忠勇供图

辛亥革命与武昌首义

1911年10月10日(辛亥年八月十九),湖北武昌爆发的一次反清武装起义,引发全国响应,十八省先后易帜。12月29日,在各省代表会议上,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民军挥师北伐,黄孝战役关键一役,给予清廷以沉重打击,袁世凯与革命党妥协,南北议和。1912年2月12日(辛亥年腊月廿五),在各方合力作用下,清帝宣布退位,从而结束了清王朝统治,开创了中国的民主共和时代。

一般而言,严格意义上的“辛亥革命”,或者说狭义的辛亥革命,就是指发生在辛亥年间的改朝换代。武昌首义无疑是成功的,它的时间节点一般认为是从打响第一枪开始,经由攻克湖广总督署,到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成立为止,史称武昌起义或武昌首义。辛亥革命无疑是成功的,它的时间节点应该是从武昌首义开始,经由阳夏战争、辛亥北伐、南北议和,到清帝退位。

武昌首义虽然起事仓卒,却大体能遵循既定方略运行——10月10日傍晚一处举义,诸营响应,经一夜激战,便夺取中心城市——湖广会城武昌;11日在湖北省咨议局宣布成立中华民国鄂军政府,首次在中国建立起比较完备的、行使职能的共和政权;汉阳、汉口相继于11、12日光复;11月初公布宋教仁(1864—1912)草拟的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草案》(简称《鄂州约法》),将共和宪政纲领昭示天下;是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民主共和政权和宪法的第一步;10月18日至11月27日,民军在汉口(时称夏口)、汉阳与南下的北洋清军主力鏖战月余,此为辛亥革命期间最大规模的战争。

“阳夏之役”四十天间,湖北各州县竞起响应,湖南、陕西、山西、江西、江苏、广东等省纷纷反清独立;故“辛亥首义”的含意是首次举义成功——经武昌新军暴动的沉重打击,沿袭268年的清王朝及两千余年的专制帝制之倾覆成为定局。辛亥年秋季的新军起义,发生在近代文明(机器工业、铁路枢纽、航运中心、近代文教、洋操军队、新式传媒)及近代人群(工商资本家、产业工人和手工业者、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新军官兵)聚集的大都会,是一次大规模的近代城市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政权方有建立的基础,并能以共和宪政号召天下,各省纷起景从响应,正所谓——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此诚为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

辛亥革命最后不依靠暴力解决,而是各方妥协。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无继。南北议和,革命始告成功。隆裕太后做出的决定避免了数以百万计同胞的非正常死亡。袁世凯辛亥年的选择是正确的,不能因为他几年后称帝就否定他在辛亥年的选择。如果没有袁世凯,辛亥革命不知道还要牺牲多少人的无辜生命。

从大清朝的覆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各方都比较节制,隆裕太后和载沣,袁世凯,孙中山和黄兴,最终共同找到了一条解决政治危机的途径,这就是妥协。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代用妥协的方式解决重大的政治危机。因为三方的妥协,让大清朝和平落幕,接受新的共和制度安排。

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以及同盟会与光复会的革命党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虽然他们的力量非常弱小,经常是从失败走向失败,但他们用勇气和牺牲换来了亚洲第一共和国。当他们掌握了南京政权的时候,他们完全可以不顾一切举兵北伐到底,和袁世凯决一死战,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他们的北伐适可而止,愿意妥协,并交出南京政府,让袁世凯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隆裕太后宣布退位。虽然三方都不是最满意,但三方都可以勉强接受,而普通的中国人却少牺牲了很多生命。

孙中山政治道德的终极目标是,倚靠中国固有的道德,和平实现世界大同之治。可谓“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建立全球命运共同体。回望一百一十年前的中国,孙中山与黄兴在一个几千年的官本位社会里,愿意放弃权力,鞠躬下野,这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武汉这样的近代中心城市爆发的辛亥首义,在三个关键环节上开创先机:以武装暴动击碎两百余年清王朝的统治机器,终结沿袭两千余年的专制帝制。以湖北军政府建立和《鄂州约法》颁布,昭示了近代意义的民主共和政治模样。辛亥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举起取代清朝政府的旗帜,而多数省份也纷纷宣布“易帜独立”,导致中央集权的清朝瓦解。

自太平军起事以来,形成各省督抚日渐涨大的地方势力,而清末西学东渐之际,欧美地方自治模式传入中国,伴随立宪政治的推行,地方自治渐成气候,而辛亥首义后各省咨议局、自治会扮演重要角色,继起的民国初年的“联省自治”,皆是这种“地方自治”倾向的延伸。辛亥革命的成与败,都与此一环节颇有关系。这些既破且立的环节,都留下种种未竟之业和令人嗟叹的遗憾,然其首创性价值却可昭日月。20世纪初发生在东方大国的辛亥革命,与17世纪的英国革命、18世纪的法国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19世纪的日本明治维新,在推动社会近代转型方面的劳绩,足可并辉千秋。

孙中山与民国

1912年9月,以蔡济民为首的武昌起义将士赴北京请愿,北京参议院1912年9月28日全票通过决议,以武昌起义日定为国庆日(俗称“双十节”)。要真正看到历史的本来面目,应该相信史实,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真实是历史的生命。中国的历史不是某些英雄、伟人和统治者创造的,是所有中国人共同创造的。

中华民国简称民国,是孙中山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时正式和公开提出来的。1904年秋,孙中山在美国发表的英文著作《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当中旗帜鲜明地率先提出:中国未来新生的共和国当以“中华民国”为国号;只有“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这是“中华民国”一词的最早出现。1905年8月,孙中山将此前所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誓词作为同盟会宗旨写进《中国同盟会总章》,成为中国第一个全国性革命政党的政治纲领。就在此时,他最终为将来新生的共和国确定了“中华民国”的国号。孙中山明确表示:“民国者,民之国也。为民而设,由民而治者也。”表明中华民国政府之设立,完全是为了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管理国家,中华民国的国家主权应该属于全体国民。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与总统府职员合影

孙中山精神的核心是“天下为公”,这成为辛亥革命的精神纲领。“天下为公”,也即天下是全天下人共有的天下。孙中山所题写的“天下为公”蕴含着更深、更广的内容。他说:“我们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

孙中山在1916年作过全面阐述:“何以不曰中华共和国,而必曰中华民国?此民字之意义,为仆研究十余年之结果而得之者。欧美之共和国,创建远在吾国之前,二十世纪之国民,当含有创制之精神,不当自谓能效法于十八九世纪成法而引为自足。……国民者,民国之天子也。”“民国”与“共和国”的本质是一致的。而在国号之中以“民”字直接表示民权,比“共和”之意义更为积极和鲜明。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912年4月,宋庆龄正在美国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攻读文学专业,当她得知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欢欣异常,立即满怀激情地撰写了一篇题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的政论。宋庆龄高度赞扬和评价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伟大意义,“无论怎么放任不羁地梦想也不可能想到会成立一个共和国”。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如果把辛亥革命看作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的主要历史功绩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1894年,孙中山成立了兴中会,第一次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第二年,改良派的严复写了一篇《救亡决论》,最先喊出了“救亡”的口号。陈天华在《警世钟》中说:“要革命的,这时可以革了,过了这时没有命了!”,反映出当时中国人那种焦虑和急迫的心情。如何改变这样的危局?中国的出路在何方?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等许多尝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此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不仅首先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而且组建成立了同盟会,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也就是要实现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并且要通过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在当时是最进步的思想,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仿佛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顶巅。在那个时候,谁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马”, 就得要有“舍得一身剐”的勇气,一般人是连想都不敢想的。而辛亥革命砍掉了皇帝这个封建社会的“头”,整个旧秩序就全乱了套。从此以后,从北洋军阀到蒋介石南京政府,像走马灯那样一个接一个登场,旧社会势力却再也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的比较稳定的政治秩序来。这样的状况和辛亥革命以前显然不同。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有人评价辛亥革命导致了中国军阀割据,社会更加混乱。似乎革命只能破坏旧的,却建立不起新的来,徒然造成社会的混乱,妨碍了中国现代化的实现。这其实是一种目光很短浅的看法。实际上,辛亥革命将清政府打倒后,旧势力只能用赤裸裸的野蛮的军事强权来维持统治,显然这种方法是无法持久的。而且,军阀混战使旧统治势力四分五裂,也有利于以后新民主革命的开展。从专制到民主的转变至少需要二百年。

辛亥革命带来了民主意识的高涨和思想的大解放。民主意识就是指国民对自己在国家中所处地位的认识。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在其中特别提出要写上“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是他最看重的一点。虽然,中华民国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当家作主的现实,但提出而没有实现同根本没有提出两者的差距相当大。民众的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了。所以民国成立后,各种政治团体纷纷成立,报刊杂志空前活跃起来,群众活动多了。

可以这样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因为如果没有辛亥革命创造的这种社会氛围和民众心理状态,五四运动很难发生。另一点是思想的解放。辛亥革命将过去被看得至高无上的皇帝推翻了,连皇帝都可以打倒, 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过时的东西不能怀疑、不能推倒呢。陈独秀在《新青年》写了一篇《偶像破坏论》说:“其实君主也是一种偶像,它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奇出众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比寻常人还要可怜。”五四运动时期对许多旧事物的怀疑和批判,同辛亥革命带来的思想解放有很大关系。

历史是广大民众造就的。武昌首义即是几个乡村无文采,寡见闻,少声气之士兵群众,几个政府所忽视,社会所菲薄之士兵(当时学生参加者亦不少;然主力仍在士兵),以仅寥寥之下级干部,于雷霆万钧之下,一反手而举其事,其结果竟奏推翻数千年专制之效。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位置上(心理位置和地理位置之不同),从不同的视角所看到的自然现象也罢,社会现象也罢,都是有差异的,看到的历史也是有差异的,所作的描述当然也是有差异的了。不同的人虽然视角不同,但得到的结果却往往会有一些共同之处,这些聚焦点,应当可能就是事实的真相所在。

今天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来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大力弘扬孙中山先生创导的“天下为公”的“博爱”情怀,弘扬辛亥志士仁人那种以奠定共和为己任,对革命不计较名位,鞠躬尽瘁,廉洁奉公,推诚相与,同心协力,有胆有识,勇于创新,百折不挠的辛亥首义精神,就是要大力宣传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宣传中国共产党人对辛亥革命的继承与发展。中国人民经过百余年的艰难探索和奋斗牺牲,已经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

我们饮水思源,绝不能忘记无数革命先烈为国家、为民族作出的巨大牺牲和创建共和国的伟大历史功勋。我们坚信,在全国各族人民及全世界华人华侨的共同奋斗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作者系武昌辛亥首义研究会会长

打捞江城记忆 串起散落的珍珠

钩沉三镇往事 回眸过眼之烟云

1911年武昌红楼

编辑:田联申


关于我们

人文武汉志愿者团队是由武汉市学术、新闻、教育、科技、工程、文化各界人士及民间文保志愿者,组成的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文物保护社会组织。2017年12月荣获中国文保基金会第九届“薪火相传——寻找中国文物故事杰出传播者”全国十佳团队称号。全国文物保护与利用社会组织联盟发起人之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请点击在看,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