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浦洋
□台州名村
千年古村浦洋
建于明代的水口石塔 抗元故事感人
浦洋,是黄岩茅畲乡的一个村庄,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古村。
居浦洋村的多福寺,三国赤乌中(约245)初建,时名兴福寺,宋治平三年(1066)改今名。
近日,我与同好者前往浦洋大田山东坡考察省级文保单位水口石塔,这也是台州现存的一座石塔。
这座由村民牟应魁与族人共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的石塔六面五级,以石斗拱出檐,亭式顶,底座刻龙雕狮,雕工精美;六面有麒麟瑞兽、鲤鱼化龙、猴摘蟠桃、鲤鱼跳龙门等图案;塔壁石上有圭脚式佛龛,用剔地高浮雕法成像。四百多年过去了,风雨侵蚀,仍能清晰地看出佛像面容丰满,仪态端庄;动物形象生动,线条流畅,栩栩如生。依稀中,我在第一层塔身上看到了刻有“太邑马怡泉造”字样。可以想见,当年来自温岭的马师傅技艺高超,以一颗虔诚的心建造此石塔,并骄傲地落款留名。
从多福寺到水口石塔,时光老去,方圆几公里内,寺庙众多。
浦洋村的文化礼堂人头攒动,一出王侯将相的戏正在上演。一个个村民安坐在戏台下,乡亲们看得认真,鼓掌声不时响起。从他们脸上绽放出的笑容,看得出戏文里的故事与他们产生了共鸣。
戏台边,立着茅畲“文史通”虞敏行先生写的《浦洋村碑记》,碑记数百字,其中写道:“宋末牟氏八世祖大昌居焉。公读圣贤书,怀报国志,应天祥檄而奋勤王事,招乡勇而操练义兵。景炎冬,树大纛于将旗之丘,拒元兵于城北之岭。惜哉,寡不敌众,大昌殉国,累家被诛,大昌的妹妹投崖而死,两个女儿自缢身亡,合葬于大田南垅。”
读着这段文字,我的眼前浮现出南宋末年风雨飘摇时期,元兵直下江南,“守内虚外”的南宋无人可用,“天祥北行,诸客无敢从者,浒独慨然请行”(《宋史》列传),黄岩人、南宋第一贤相杜范的侄子杜浒誓死追随。文丞相天祥被扣押,杜浒用计,终虎口脱险于镇江。
文天祥在《集杜诗》中写道“予北行,浒愿从,镇江之脱,浒之力也”。杜浒的壮举,改写了南宋晚期军民抗元的历史。国家蒙难,正是志士报国之时。
浦洋人牟大昌以一介平民响应文天祥号召,屯兵水口石塔下。景炎丙子年(1276)11月2日,茅畲卓山下,秋风萧瑟,旌旗猎猎,战旗上书“大宋忠臣牟大昌,义兵今起应天祥。赤城虽已降於虏,黄山不愿为之氓”。与侄牟天与部于北洋将旗岭会合后,数百义兵开赴北城黄土岭抗元。大昌身先士卒,手持双股锏杀入敌阵,力竭身亡,慷慨赴死。失败后,元兵在黄岩卷起腥风血雨,大肆屠杀。杜浒老家杜家村杜氏宗族惨遭屠杀,数百年无一姓杜族人,只有部分逃往他乡。茅畲大昌遗属30余人罹难,女眷以死明志,投崖自尽。这一段凄风血雨的历史彰显着一个家族的民族大义、家国情怀,可歌可泣。
浦洋,历史上有上台门、双具捣臼门、乌水门、下台门四大台门,还有一里多长的龙墙等古迹,其中,最气派的是有“三透九名堂”之称的明末进士牟贤故居——官封里。
浦洋,一个千年古村的故事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当我打捞起一串串骊珠,无不述说着“国”与“家”是如此的水乳交融。我期望着擦去岁月的风尘,再现古村新景象。章云龙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