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惊动央视,结局还能保住嘛

一档“国产慢综艺”火了整整两个月。
Sir也悄悄追了两个月,越追越奇怪。
说它是顶流吧,还真是——
N次热搜,每次更新还会惊动央视,甚至外媒,请各大专家逐帧研究、讨论。
你说它简陋吧,也真简陋——
没明星,没台词,没剧本,每次就更新几个镜头。
开播两个月了,到现在节目名字都没定下来
什么节目那么怪?
别急。
Sir说出来,你一定追过。
可它的前世今生,你却未必了解。
01
出逃
说是“慢综艺”,其实就是拍一群网红走路。
对,走路,不是旅游。
怎么走?
从西双版纳向北走,目的地未定,走累了再回来。
一走就是一年多,至今溜达距离超过400公里。
第一次引爆网络,是几位嘉宾深夜进城压马路被偷拍。
姿态“嚣张”,网友惊呆。
于是,一档全新户外节目从此开启。
持续两个月,全民围观——
“象”往的生活。
甚至做到了“文化输出”,火到海外。
最真情实感的要属日本,每天找专家分析大象目的地。
演播室内还专门放置一个等大的“象”形立牌,妥妥明星待遇。
没办法,谁叫这帮嘉宾天生自带“综艺感”
出糗瞬间,有。
兴致来了,豪饮200斤不是事。
不喝酒喝水吧,这节约用水的意识也不到位。

△ 来源微博@央视网

走着走着,双双踩沟里。
爆笑趣事,有。
就不说那些被频频“光顾”的村民们。
一头小象想要和小猪玩耍,一不小心,就把人家都拆了。

△ 猪:我当时害怕极了

而这场大象迁徙中的最大受害者,竟然是村口大黄。
以及贯穿“节目”全程的谜团。
这群大象到底是要去哪儿?
说实话,这不比那些找一堆艺人比尬的慢综艺精彩?
比如最近一次刷屏。
航拍机拍到名场面:
野象群们围成一圈躺着睡觉,嘴角似乎还带着笑。
网友们一边被这画面治愈,一边仿佛get到了新的知识点。
原来大象可以躺着睡觉!
事实上。
他们的秘密,多的是你不知道。
两个多月来,我们持续被灌输:大象真萌,真暖,真有趣……
而Sir今天就要聊聊——
“象往的生活”,番外篇。
“戳穿”这群顶流网红的真面目。
比如,大象其实跟人类很像;
再比如,大象,并不想跟所有人类亲近。
02
你知道的大象
大象和人类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有着差不多的生命长度:大象寿命,平均70-100岁。
有着同样艰难的生命孕育:雌象每五年才能怀孕一次,怀胎22个月,将近两年。
我们还有着相似的成长历程:
学习。
都知道大象的鼻子柔软又灵敏,相当于人类的手。
人家也不是生下来就会。
小象学会驾驭自己的鼻子,大概需要6个月的时间。在这之前,笨拙得仿佛不会使用筷子的小孩儿。
学喝水,总是半个脸都埋进去。
学蹚水,总是半天下不去脚。

△ 《大象女王》

学跨障碍。
要是紧急赶路,家长没时间管,就得学会灵活运用自己的小短腿。
等家长想起来,回过头看。
傻儿子总是被卡在中间……
最“奇葩”,学吃土。
技术活。
大象平常需要从盐渍土里汲取所需的盐分,既考验鼻子和脚的协调能力,还要控制呼吸。
一个不小心吸多了,还得轻轻踩住鼻子防止打喷嚏。
怎么这么多要学!
小象跟人类幼崽一样,也有不耐烦、不听话的时候。
学累了,看到什么都想逗一逗、蹭一蹭。
诶,那边有鸟!
一个冲刺,故意过去耍个威风。
诶,那边有鸽子!
象鼻甩甩,一通耍流氓。
等等,这不是我最爱的蜣螂兄吗!
哎呀,正辛辛苦苦推着我的粪球呀。
走过路过,那不得打个招呼——

△ 蜣螂:满脸写着脏话

实在没人,也要想办法自得其乐。
用鼻子扫水。
或者自己踩着个轮胎啪塔啪塔地走。

△ 图源抖音@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

还有网友最好奇的一个知识点——
大象原来会躺着睡觉?
会,但很少。
大象家庭观念极重。
它们是母系族群,雌象一生待在象群,雄象长到十三岁左右就会离开,和其他雄象组成零零散散的小团体。
所以你看到的每一群大象都是一家人,包括妈妈和阿姨,以及幼年小象。
为保护老弱,成年大象会围成一圈,把老、幼夹在中间。
连睡觉也是站着。
云南野象躺着睡,说明它们当时很有安全感。
03
你不知道的大象
都说大象“通人性”。
其实,大象的灵性,甚至高于“人性”
象鼻是他们的工具,也是他们的“触角”。
我喜欢你,就用鼻子蹭蹭你。
微博上有这样一则新闻:
一头小象掉在土坑里爬不出来,人们开挖掘机帮了一手,画外还有人在“嘿嘿”地加油助威。
最后,小象终于爬出来。
然后,回头,用鼻子蹭蹭挖掘机。

△ 图源海客新闻

人类救他,他就喜欢人类。
河里有人游泳,大象误当成落水者,奋力营救。
喜欢人类,他就相信人类会永远救他。
非洲一头大象被人打伤中弹,它却没有逃,而是站在马路上,向过路的人求助。
大象的记忆力远超人类,控制情感的海马体占总脑容量比超过人类50%。
更牢固的记忆,更丰富的情感,也意味着更深刻的感受。
比如,死亡。
还记得上面那个刚学着用鼻子、学吃土的小象吗?
因为饥饿和劳累,它没来得及长大,倒在迁徙路上。小象死的时候,妈妈在旁边站都站不稳,发出低沉的哀嚎。
大象是极少会举行葬礼的动物之一。
当象群发现有病重或死去的同伴时,就会围在TA周围,用象鼻依依不舍地抚摸。
流泪,嚎叫,像人类般放声痛哭。
不止。
象群会把叶子和泥土盖在死去同伴身上,为它修建一个巨大“坟墓”。
静静地“守灵”好几天,不忍离去。
还不止。
甚至路上遇到已经成为白骨的同类,也会进行类似“葬礼”,挨个用象鼻抚摸白骨,集体吊唁。
再比如,痛苦。
巴基斯坦马加扎尔动物园的亚洲象Kaavan,一头三十多岁的亚洲公象,曾被媒体们称为“世界上最孤独的大象”
从小在环境堪忧的动物园中独自生活,天天被要求驮着人拍照,因此年幼时的Kaavan性格变得焦躁。
后来另一头雌象出现,成了Kaavan的妻子,日子有好转。
但脏乱差的环境让妻子感染病死,Kaavan直接患上抑郁症。
之后,他常年保持以下姿势——
要么在沉默中灭亡,要么在沉默中爆发。
1994年,美国都在报道一头“发狂的大象”,泰克。
泰克是一头马戏团的大象,需要完成日常的马戏团任务,踩圆球、钻圈等。
而对于大象的训练方式,就一个字,痛。
驯兽师用火烧过的铁棍抽打泰克的腿,用鞭子抽打泰克的脑袋,铁钩剜肉,让它挨饿受冻。
统治、屈服以及疼痛
组成了完整的驯兽程序
用痛和恐惧来刺激条件反射。
泰克如此被训练21年。
突然一天,泰克进行表演时,突然“发狂”:
先踩死驯兽师,再踩死美容师,最终导致13人死亡。
然后冲出铁笼,跑向街道。
一路狂奔,头都没有回。
身中至少86枪,获得30分钟的自由,它终于缓缓倒下。
 
而这就是泰克的一生。
04
你不敢想的大象
有一个词是Sir通过这次云南野象北迁才了解到的。
“人象冲突”
不要辜负大象的灵性,但也不要忘了它的兽性。
任何大型的动物,狠起来都猛如虎。
大象是温和的食草动物,几乎不会有攻击行为,但不代表就不会伤人。
每年都有大象踩死驯养员的意外事故报道。
不过野象伤人,案例还很少。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人类过度开发土地,野象的栖息地被持续压缩,越来越多的大象跑到田间吃庄稼。
然后就免不了和当地人起冲突。
从1997年起,每年就有15-20起野象伤人的事件,平均每年导致3人死亡。
2011-2017年间,云南因野象袭击人类事件而受伤的159人,死亡的32人。
主要原因,还是人太大意了
勐海县林业局副局长周云华曾说:
“100米以内,大象若要攻击你,如果没有武器,基本无救;200米以内,成功逃脱的人堪比刘翔。”
笑归笑,这真不是玩笑。
人家看着敦厚、笨重。
但也能以每小时24千米的速度快速行走四五百米的距离。
狭路相逢,跑过你的小短腿,绰绰有余。
大象的体型也绝非虚胖。
象鼻随便碰一下,车的保险杠就被碰凹了。
云南几乎每年都会有野象伤人的事件发生。
通常是野象误入农地,而村民们没有及时发现不小心走近,或是试图驱赶,然后就发生悲剧。
甚至半年内就发生多起。
而且大象的族群意识极强。
如果其中一头感觉自己受到了威胁,其他个体都会立马起反应。
所以视频中,大象们并排压马路看起来霸气十足。
其实旁边还有紧急疏通的交警、消防队员们。

△ 图源微博@时间视频

Sir必须提醒:
如果在野外发现大象,一定要及时避让,安全距离起码200米。
 
不要随意上前围观、拍照、驱赶。
05
“象”往的生活
对大象来说,迁徙是常态。
它们有季节性迁徙和漫游的习惯。
主要为了寻水、寻食物、回家。
野外生存的象群,要面临自然危机。
遇上干旱天气,族群头领就要及时带着象群迁徙。目的地和路线,是靠着祖祖辈辈的头领传下来的。
这是一场漫长且随机性极大的跋涉。
有草的地方,不一定有水。有水的地方,也不一定有草。
如果遇上持续的旱灾,随时都可能倒在路上。
相比起来,在自然保护区的象群,环境没有那么恶劣。
它们要面临的问题,是
中国的野生亚洲象数量目前约300多头,都生活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地区。
这次出逃的“断鼻家族”,随随便便就已经占了5%。
而云南的亚洲象栖息地被人类大面积侵占,大的保护区被农田和路网分割为几个狭小的子保护区。
野象不得不经常往返迁徙。
所以这些北迁的象群,一开始并没有引起太大关注。
因为经常会有大象从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溜达”到普洱市的另一个保护区,只是这回不知道为什么走过头了。
有一点可以肯定:
象群每一次出发,只是为了活下去。
它们不得已要穿过农田,取食农作物,容易和人类发生冲突。
大象是受害者,人同样也因此成为受害者。
为了减缓人象冲突,帮助当地居民,政府和当地的机构每年都会花费巨额的资金去建造防象围栏、预警系统,赔偿受损的居民。
1991-2016年间,云南因野象肇事就造成了3.27亿元经济损失。
这次事件中,人们对于大象们拆家、抢食、被投喂津津乐道。
不过背后,也是实实在在的损失。
四十天,损失就近680万。
 
为引导野象改变路线,远离人烟,还要进行适当的投喂,每一次都要花上不小的精力和人力。
结局如何,谁也不知道。
看到野象群倒地睡觉,让Sir在治愈之外,更担心。
有人保驾护航,随时随地任意取食,肆意嬉闹的状态,已经让大象们感受到了幸福和安全。
这或许是它们“向往的生活”。
但。
它们向往的家,又在何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