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灭亡时有多惨?十倍于北宋“靖康之耻”,文字记载或引人不适

“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这是诗人元好问在目睹了金朝惨败于宋蒙联军后写下的诗。道路两旁堆满了白骨,家乡变成荒芜之地,黄河旁生灵涂炭,残存着几家破败的茅草屋。生于乱世的元好问许多诗歌作品都带有浓浓的悲叹,对自己家乡、自己的国家衰亡而痛惜。

元好问是金朝末年的文学家、词人。说起金朝,可能少有人了解。一是金朝由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并不属于汉族的政权,且与历史汉族人政权北宋有不共戴天之仇;二是金朝自1115年建国起,至1234年止,虽然有119年的历史,却始终未完成统一大业,因此在历史上并没有被列入正史。

有着百年历史的金朝,最使人关注的大概是导致北宋政权灭亡的“靖康之难”,宋朝大将岳飞曾吟“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从诗句中便不难看出,宋朝上下无不对金有着家国仇恨。

然而,在1234年的时候,宋联合蒙古成吉思汗势力,将金朝灭亡,为了报靖康的一箭之仇,宋兵在此战中大肆掠杀,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几乎将女真族全族灭绝,女真族的人数从700万骤减至10万。“一妇人裸跣,为数人舁抬,人皆甲胄带刀,有啮唇与乳及臂投者,至有以口衔其足者。惟一大将露形近之,更一人掣之不就。又有持足帛履袜相追逐者,计有十九人……”这段关于当时战争的描写属实使人惊惧。那么,金朝为何会战败?蒙古族在此期间又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呢?

追根溯源,需回到当年的靖康之难,靖康之难起自北宋当政者签订的海上之盟。宣和二年(1120年),北宋已是强弩之末。宋徽宗知悉自身国力衰微,因此想攀附金,与之一同歼灭辽。辽占领着燕云十六州,为众多势力所馋。

可惜,宋徽宗根本不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辽作为一个弱小的势力,如果被灭,那么金下个吞并的对象一定是宋朝。宋徽宗派人与金签订协议,答应助金灭辽,里应外合。讽刺的是,当时以宋的战力甚至打不过势力最低的辽,居然打了败仗。金从中看出宋势力已衰败,于是顿起攻略之心。

金将燕云十六州打下后,认为宋未履行约定,借口撕毁了协议,并抓捕康王赵构威胁宋割地赔款。在开封之战胜利后,宋朝将康王救回。宋朝大将种师道率军镇守,有意攻打,但是皇帝被主和派迷失心智,不同意发兵。种师道在朝廷佞臣当道、皇帝昏庸无能的状况下被活活气死。在两军第二次交战时,皇帝身边已无可用之人,任用宠臣何栗,何栗阳奉阴违,与敌军私通。在靖康元年(1126年),完颜宗望大破开封府,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北宋也随之灭亡。

可以说,北宋的灭亡完全是君主任用小人、一意孤行的结果。之后,康王赵构在临安府建立南宋。虽然在最初抵挡住了金的反击,但是随后南宋又陷入困境。南宋期间君主过分信任宰相,给予宰相很高的权力,如秦桧、贾似道等,宰相甚至能够控制调度军队,这些都是间接导致南宋兵力迟迟落后的原因。文臣主和、武将主功,将相间本就有天然的矛盾,而相权力过大则加重了这种矛盾,使得南宋武将郁郁不得志,如著名的大将岳飞。

而之所以南宋能一直苟延残喘,其最大原因是金也并不足够强势。金不仅南对宋朝,北面还有虎视眈眈的蒙古。且金朝内部政治秩序混乱,皇帝任用内臣。在金章宗时期(1189年-1208年,金朝势力逐渐下滑,而在1162年,北面兴起的蒙古族诞生了一位骁勇善战的首领——成吉思汗。金朝内部此时还不知道,他们将面临国破家亡的惨败结局,还在为既得的荣耀而沾沾自喜。

1209年,成吉思汗欲出兵攻打西夏,彼时西夏为了自保,于是向金朝称臣,欲得到金朝的协助来抵抗蒙古族的进攻。然而金朝似乎也犯了从前北宋犯过的错误,在面对西夏的投诚时竟然冷眼旁观,并不打算援助。成吉思汗攻下西夏后,便正式与金朝开战。金朝面对蒙古军猛烈的打击,毫无还手之力,直接被打到汴梁。

1224年,金哀宗即位。金哀宗是金朝较有作为的皇帝,且他高瞻远瞩,一改往日政策,与邻国南宋、西夏组成联盟,想以此对抗蒙古族。在即位后,他收复其中一部分失地,乘胜追击,又扳回一城。然而金朝当时已经身受重创,金哀宗也只不过苦苦挣扎,何况南宋本就与金朝有长久的恩怨,怎么可能友好相处?1234年,南宋与蒙古军联手,将本就式微的金朝大败。金哀宗不忍其辱,在宫中自杀。

虽然南宋逞一时之快,报仇雪恨,然而历史总是在重演,当西夏面临灭亡时,北宋未伸以援手,结果被金大败;现在,当金朝被蒙古族攻打的时候,南宋又跟随强者去欺侮弱者,这也最终导致南宋的灭亡。南宋、北宋也只不过想图虚名,当挣得虚名后,也就是即将消亡之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