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让病人怎样煮中药
(2016-06-09 23:00:55)
转载▼标签: 健康分类: 医药秘方我让病人怎样煮中药作者: 七品郎中上下五千年來,中药汤剂究竟该怎么煮,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規范。因为百药百性,很难划一,必须根据处方中每味药的药性和相互配伍组成后应取得什么作用,如发散、疏利、顺气、和解、清理、化湿而分别对待。这样,服后才能收到较好的疗效。《伤寒论》、《金匮》、《千金方》、《肘后备急方》等书的每张需煮药的处方后面,几乎各自记录了煮药的方法:水几升,先放什么药,煮去多少水后再放什么药?煮存多少水,每次喝多少,一天喝几次。其间或有去沫,或有去滓,各有不同。当然,有些处方的后面没有记得如些详细,需读者自己去估量。由于古代计量或与现代的计量有些差异,照抄、照搬肯定不太行。例如治疗痢疾的白头翁汤,出自《金匮》: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四味药各用了三两。用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再)服。用现在的眼光去看,黄连三两肯定多了,按现计量算大约近100克,那苦味肯定“苦煞人”。水七升多吗?按十市升一斗,十市斗一石,一市石120市斤去扣折算:七升水8.4市斤(4200毫升),煮成1200毫升,不算太多,因为药太苦,稀释一点,苦或会减一些。但一升水为药汁,相当520毫升一瓶的农夫山泉瓶装水,一次喝完,真要有点真本事。为什么那时要升去计算?方便。过去家家都有上大下小的木斗。瓷碗、陶碗普及后,有大有小,所以后來的中医都不按古法让病人去煮中药,除了先煮、后下外。上海大学教材《方剂药》(1974版)有中药的煎药方法:“煎药器具砂锅、铝锅皆可应用,一般认为砂锅较好”。“煎药的用水量:根据所用药物的体积而定。一般头煎约二饭碗(约1000毫升),第二次用一饭碗。但也要看药物多少,药物的吸水情况,酌量增减。”这种煎药都凭煮药者掌控在“大约”的范围之内。这飯碗能容500毫升,可能就是当年我们上食堂打饭的搪瓷碗。 用电的煮药壶问世以來,加水、通上电源,到一定的量,它会自动跳停,病家方便了,但我总觉得此像广东人在煲汤。煮药机上市后,医院用它格式化了,时间可控制了,水量也控制了,但先煎、后下的药他们是怎样操作的就不得而知了,千遍一律地加工,似乎也缺少了中医的特色。我经过多年的摸索,认为除了滋补类药需要用时多一些外;除了附子、鬼臼(蛇六谷)需长时间煮煎外;除了后下的药物外,治感冒、咳嗽和调整胃肠功能的、清肠的药,都必须要用水量正确,浸泡时间需长,大火煮的时间必须精准,这样才能将这些中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來。我那煮药的方法由于简便,疗效也比较理想,所以病人大都愿意接受。为此我专门打印了如何煎药的小纸条,凡初诊病人人手一份。除纸条外,我还再次对病人说: 将一剂药(除后下外),全部倒入金属容器内(不包括后下),加水二大蓝边大瓷碗,或水装入农夫山泉矿泉水瓶内与瓶上波浪纹齐即可(400毫升左右),浸泡2-3小时后,放煤气灶上用大火煮开,继续用大火再煮十分钟即可。将头汁沥入饭碗里,约半碗不到(40毫升左右)。药锅里再放那一大碗水,大火再煮7分钟,药汁併入第一次中,约浅浅一小碗(共80毫升左右)。分两次,饭后20-30分钟温服。后下的药在煮第二遍加水时一起放入药锅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