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能实现2025年“碳达峰”吗?
春光明媚。又一次来到申长路。面貌又大变样。
虹桥商务区是长三角城市群的“人民广场”,也是长三角会客厅,高楼林立,有许多颇具创意的低碳建筑。
其中上海宝业中心就是一栋注入了新思想、新理念、新材料、新方法的绿色、科技、智慧型建筑。
上海率先实现“碳达峰”形势紧迫
走进3楼总经理办公室,简洁的原木办公桌前坐下。聊起宝业中心最近参与组建的“长三角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联盟”。
“这次全国'两会’十分关注'碳达峰’和'碳中和’,你们的举措顺应国家战略”。我说。
“上海首先要在'碳达峰’上比全国提前5年实现目标”。夏总马上进入问题的重点和关键。
上海能完成这个艰巨任务吗?
今年1月14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程鹏表示:到2025年,上海市碳排放总量要力争达峰。上海将制定全市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着力推动电力、钢铁、化工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确保在2025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比全国目标提前5年。按计划,未来,上海将继续实施重点企业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制度。到2025年,上海煤炭消费总量将控制在4300万吨左右,煤炭消费总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下降到30%左右,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左右,本地可再生能源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提高到8%左右。
碳达峰目标提前实现,将为环保产业带来极大利好。据清华大学研究机构估算,仅相关能源基础设施领域2020-2050年的累计投资需求就高达100~138万亿元,带动的其他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更是不可估量。
我理解夏总的关切度。能源消耗的大户在建筑、交通等领域。上海又是一个超大城市。我在2005年曾参加上海建筑节能课题的调研。对这时期的建筑节能情况有所了解。
早在2004年5月,时任总书记在视察上海时就指出: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要率先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当时,我国已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能源消费国,但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却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单位建筑面积的能耗却是发达国家的3倍左右。
在能源消耗中,建筑能耗所占比例日益增大。随着我国城镇每年以约10亿平方米的住宅、商业等民用建筑投入使用,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例已从1978年的10%左右上升到2005年的28%左右。上海全市社会能源消费总量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能耗水平。
上海当年建筑总能耗占全市总能耗的25%。建筑节能已经成为全市节约能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这个比例将要超越工业、交通、农业等其他行业,成为能耗的首位。
为此,上海在2005年6月13日正式颁布《上海市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同年7月15日起施行。上海新建住宅和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开始将全部按照节能50%设计建造,并首次推进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试点。
上海建筑节能的创新政策,吸引了国内建筑企业来沪投入建设。
2009年,虹桥商务区设立。2012年宝业集团在虹桥商务区南区购买土地,启动上海宝业中心建设,布局“宝业建筑科创中心”。2017年,这三栋既独立的建筑,又因“廊桥”巧妙连接,并开启了智慧型装配式建筑先河。
继长三角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虹桥商务区又成为城市群协同推进的“长三角会客厅”,宝业集团加快了建筑智能化的步伐。3月23日下午,为推进长三角区域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协同发展,由上海建设协会发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相关协会、联盟、国家产业基地等单位共同参与的“长三角区域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联盟成立筹备会”第二次筹备工作会议在上海宝业中心举行。
作为产业联盟重要参与方,宝业集团立足于国家碳达峰、碳中和3060新战略目标,融合节能、创能、蓄能技术,力图创新集成建筑八万个部品件,让工业化建筑的品质及寿命特性成为助力全社会达成“碳中和”目标的重要维度,让百年住宅技术应用成为最大的节能力量。
上海要在2025年提前实现“碳达峰”目标,就需要像宝业集团这样的大型建筑企业和联盟积极投身于这伟大的低碳革命中。
“碳达峰”和“碳中和”意义重大
为何要这样十分强调?碳达峰和碳中和,是切实改善人类生存大气候环境、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领导郑重向世界承诺的大事,更是目前局势下,能改进中国发展国际空间的重要途径。
在第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气候雄心峰会及202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多次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碳达峰和碳中和为我国的经济内循环和新基建等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我们能在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增加的同时,持续削减煤炭发电、大力发展和运用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核电等非化石能源,实现清洁能源代替火力发电。
其次能加快产业低碳转型、促进服务业发展、强化节能管理、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减排、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开展各领域低碳试点和行动。
欧洲能源绿色新政值得借鉴
中国的能源革命也是顺应国际潮流发展的。欧洲委员会于2019年12月11日就发布了《欧洲绿色新政》,旨在2050年使欧洲成为第一个“气候中和”大陆,率先实现碳中和。欧盟通过对内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外呼吁密切合作,在世界范围内展现了实现碳中和的强力领跑意愿和行动。
欧洲绿色新政提出到2030年实现温室气体排放比1990年水平减少50%~55%,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且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脱钩,并使这一转变对各方都能体现公正与包容,与欧盟根据《巴黎协定》对全球气候行动的承诺保持一致。
为了实现绿色新政雄心勃勃的核心2050目标,欧盟的所有经济部门都需要采取行动,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一)提供更优质的能源
能源活动占欧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75%以上,如今能源系统进一步脱碳已然成为对于各经济领域极为重要的目标,而提高能效绝对占据着主导地位,快速淘汰煤炭,使天然气脱碳,才能实现2030和2050气候目标。
(二)工业体系向清洁、循环、经济转型
欧盟工业依然呈“线性”发展,即使已经开始转型,工业部门仍占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0%,循环回收的资源仅占12%。2020年上半年欧洲委员会通过了新一版的《循环经济行动计划》,与工业战略一同应对绿色化、数字化的双重挑战,推动欧盟经济现代化,让可循环产品领导市场。
(三)推动高能效和高资源效率建筑升级
欧盟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40%,且每年只有1%的建筑物进行节能改造。目前,大约有75%的建筑物能源效率较低,但到2050年,现有85-95%的建筑物仍会继续使用。
(四)可持续与智慧出行转变
到2050年,交通系统的排放需要减少90%,而目前交通运输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欧盟排放总量的四分之一。因此,欧盟在大力推行自动化与互联多式出行,与数字化智慧交通运输管理系统相结合,尤其在城市地区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
目前75%的内陆公路货物运输的绝大部分都将转至铁路和内河运输。到2025年,预计欧洲道路上的1300万辆零排放和低排放车辆将需要约100万个公共充电站和加油站。欧盟还将重新考虑如何在欧盟范围内实现有效的公路收费机制,扩大不同交通运输模式的可持续燃料替代,考虑在公路运输方面开展欧盟排放交易,作为对汽车二氧化碳排放标准这类行政管制之外的市场化机制补充。
为了更好的推动出行转变,欧洲委员会于2020年12月底发布了《可持续与智能交通战略》,具体如下图:
(五)“从农场到餐桌”:设计公平、健康、环保的食品体系
为了抗击COVID-19,欧洲需要设计更安全、营养、高品质的食品系统,因此欧洲委员会出台了“从农场到餐桌”战略,目的是实现欧洲食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其生产必须对环境产生尽可能小的负面影响。必要措施包括大幅减少和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及其风险,和大幅减少化肥及抗生素的使用。此外,食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也将为食品领域中的经营者带来新的机遇。
为了配合该战略,欧洲农民和渔民在这个战略下将作出努力和牺牲,欧盟将拿出至少40%的共同农业政策总预算与30%的海洋与渔业基金用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将对注重改善环境和提高气候绩效的农民予以奖励,具体包括采取措施管理和存储土壤碳、改善养分管理进而改善水质和促进减排,不符合相关欧盟环境标准的进口食品不得在欧盟市场销售,欧洲委员会将提出行动建议,帮助消费者选择健康、可持续的饮食,减少食物浪费。
(六)保护与修复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所依赖的基本要素,生物多样性问题在全球都是亟待解决的。欧盟及其全球合作伙伴需要阻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欧洲委员会在2020年3月提出“生物多样性战略”,并在2021年采取具体行动,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原则。
根据共同农业政策制定的国家战略计划应当激励森林管理员采用可持续方法,保护、种植和管理森林。欧洲委员会还将采取零容忍态度,查处非法、未报告和无管制捕捞行为等。
(七)实现无毒环境零污染
创造无毒环境要求从源头上防止污染,并采取净化措施、治理环境。欧盟颁布了针对大气、水和土壤的零污染行动计划。修复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功能,保护与修复湖泊、河流、湿地、河口生物多样性以及防范、降低洪涝危害。
欧洲委员会还提出修订大气质量标准,进一步向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大气质量标准靠拢,保护公民与环境免受有毒化学品危害,化学品行业在内的所有相关方齐心协力,共同加强健康与环境保护,提高全球竞争力。
今年4月22日的全球气候变化峰会,世界将关注中国的决心和承诺及重要的保障有力举措。
中国的能源革命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2021年3月26日